四川車燈壹人或多人載歌載舞說唱故事的漢族曲藝。在四川省漢族民間的“車燈調”基礎上創造。車燈調又稱“車車燈”、“車幺妹”、“幺妹燈”、“彩蓮船”、“跑旱船”。
逢年過節和廟會時演出助興,壹人扮幺妹坐於彩船上,另壹人手執彩扇在船旁邊歌邊舞。另有幫腔,唱詞即興編出。
1951年重慶藝人唐心林對民間“車車燈”加以改革,去掉彩船,不用幫腔鑼鼓,改以二胡伴奏。演員兩手各持壹對15厘米長的竹板(四塊瓦)邊舞邊唱邊打。
1953年,唐心林、孫清河、李康生等人對車燈調的前奏、間奏及結尾音樂、鑼鼓和伴奏手法秦了較大改動,使其規範化;同時完善了竹板的敲擊技法,並形成出場、亮相、臺步、身段等表演程式,使國燈的唱腔方式及伴奏基本定型。
1958年到四川省首屆曲藝會演中,唐心林改編的《歌唱重慶大躍進》被正式命名為四川車燈。從此得到迅速發展,幫腔由壹種發展為10余種,表演形式由單人發展為多人。
車燈唱詞全為韻文,以七字句為主。每段長度依內容而定。每段末句樂隊與演員壹齊幫腔,是該曲種的特色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