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秧歌是由民間舞蹈和秧歌劇相結合而形成的北方秧歌,又稱“地方秧歌”、“跑秧歌”、“扭腰”、“三彎”。膠州秧歌起源於宋元時期,經過傳承和演變,於明末清初正式形成。
膠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和代表作品有:
1.膠州秧歌的基本角色是兩個鼓、兩個木棍、兩個翠花、兩個扇女和兩個小芯軸。這些角色詮釋了秧歌劇中各種悲歡離合的故事。剛開始是用鑼鼓聲招人,然後跑出球場。鼓聲讓角色們跑了出來。演員們壹見面就手舞足蹈,男角色多做空翻,女角色則邊跳邊跳,即興發揮自己的技巧。
2.在過去,膠州秧歌的女性角色都是由男性扮演的。男演員戴著蹺蹺板扮演女角色時,前爪著地,褲腿下只露出雙腳,模擬纏足步態,形成“三彎九動十八態”的舞蹈特征。
3.秧歌劇的對話和唱腔都是膠州話,大多反映的是鄰裏之間、婆媳之間、夫妻之間的日常生活。秧歌劇大多是口頭傳授的。傳統秧歌劇目有《大離別》、《小離別》、《關東五表》、《四勸》、《莫拉》、《三賢》、《思念母親五表》等3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