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管 [lú guǎn]。
1、蘆葦的莖。
《水滸傳》第五六回:“ 時遷 溜下來,去身邊取個蘆管兒,就窗欞眼裏只壹吹,把那碗燈早吹滅了。”
2、即蘆笳。
唐 李益 《夜上受降城聞笛》詩:“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 唐 元稹 《遣行》詩之九:“猿聲蘆管調,羌笛竹雞聲。”參見“ 蘆笳 ”。
3、蘆的莖部。樂器名。以蘆葦的莖部制成的樂器,是胡人吹奏樂器的壹種。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詩:「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
蘆管,古代西域各國通用的樂器篳篥。起源於古代波斯(今伊朗),東晉之時傳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極為盛行。
蘆管管身竹或銅制,竹蘆管用當地“菁竹”制作,長約19厘米左右,開七孔,上端裝壹蘆葦制簧哨。演奏時,口含簧哨深淺可調節音高,多含音高,少含音低,其伸縮性可達大六度,音域d1—b2。
蘆管擅於演奏速度較慢、纏綿悱惻、哀傷動人的樂曲。常用技巧有大幅度慢波音、三度前倚音、單吐、顫音等,用於演奏白沙細樂、洞經音樂和民間器樂合奏。傳統樂曲有《萬年歡》、《代五》、《浪淘沙》和《美麗的白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