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詩哲理性很強,富有禪機。
佛教視有為無,視生為滅,追求無聲無形不生不減,音樂的真實即虛無,所以音樂無所謂真實與否,要以“諧無聲之樂,以自得為和”、“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通過內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禪道。
《題沈君琴》否定了琴、指兩者和音樂之聲的關系,其思想和《楞嚴經》“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兩圓離,是則常真實”相通。
擴展資料蘇軾在這首詩中思考琴是如何發出聲音的?根據科學依據可知,其實,琴能演奏出優美的音樂,這不光需要靠琴,還要靠人的指頭彈動、敲擊鋼絲,產生振動發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時存在是發出琴音的物質基礎,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奏出優美的音樂。
詩歌告訴我們:壹支樂曲的產生單靠琴不行,單靠指頭也不行,還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術的熟練。琴不難掌握,指頭人人有,但由於人的思想感情和彈琴技術的差異很大,演奏出來的樂曲是否悅耳可就大不壹樣了。
詩裏用了兩個提問,讓讀者去思考。其實這是壹個復雜的美學問題:產生藝術美的主客觀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