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人耳雖不壹定能聽到壹些聲音、但是通過骨骼、軟骨等部位的傳導感受得到壹些超聲或此聲,這些信息有時候可能會決定聲音的音色或感染力。強烈建議試試ape、flac,都是開源的無損音頻編碼格式,壓縮比最大時能達到wave體積的壹半,從頻譜上分析幾乎完全相同(依然還有壹些情況的制約)。
從宏觀上看,目前的電腦或者隨身數字設備很多都支持無損的格式、國內ape偏多而國外幾乎只有flac、蘋果用戶能用到applelossless無損格式、微軟自己開發的wma lossless。就理論上無損能夠達到CD采樣標準,即16bit/41khz,但是畢竟是從光盤上抓取的,過程難免出錯,來源CD的質量也不能保證。當然cd的封裝格式也在不斷發展,有很多從上世紀開始就已經誕生的支持更高采樣率的各種cd。
當下新興的數字母帶貌似打破傳統的音樂發售模式,把音樂的質量從各種壓制過程中解放出來。采樣標準能夠達到24bit/98khz甚至24bit/192khz。但目前想要實現這樣的整套系統不容易,這種規格是壹般的回放系統基本難以達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