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線譜 (Musical Notation)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壹種記譜法,通過在五根等距離的平行橫線上標以不同時值的音符及其他記號來記載音樂,屬於運用最廣泛的樂譜之壹。
最早的發源地是希臘,它的歷史要比數字形的簡譜早得多。在古希臘,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聲樂。到了羅馬時代,開始用另壹種符號來表示音的高低,這種記譜法稱為“紐姆記譜法”。
五線譜主要服務於鍵盤樂器,熟識五線譜是鍵盤手進行出色演奏的基礎。
擴展資料:
五線譜擁有幾個世紀的演變史
11世紀,僧人規多把紐姆符號放在四根線上,從而確定其音高,這種樂譜稱為“四線樂譜”。開始的線譜是用不同的顏色畫成的,如紅線代表F音,黃線或綠線代表C音。
13世紀,四線樂譜采用全部黑色線,只是在線的前端寫上壹個拉丁字母,以表示線的絕對音高。這就是我們今天所使用的雛形。
15世紀時,出現了白音符,音符種類也增加了。線譜發展到這種狀態時,已基本能記錄音的高低位置和音長短。到了16世紀,開始使用劃分小節的記譜法,符頭也變成了圓形。17世紀,四線譜又被改進為五線譜,經過300年的逐步完善,現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公用的音樂記譜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五線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