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音樂中的悲傷感,是壹種純心靈的流淌,沒有情節的觸動,毫無掩飾。這種深植在肖邦心中的悲傷感有著種種因素的造就,大致有以下四點:
1、 民族情結。肖邦是個流亡的人,波蘭當時已不復存在,但他內心的情感始終忠於波蘭民族,可是直到死都沒有能夠回國。
2、 思鄉情節。在我國的唐詩中體現憂愁情緒的有壹大半來自思鄉,可見,無論古今中外,藝術家思想之情是普遍的。
3、 對家人的眷戀。據考,肖邦的母親是貴族的管家,父親是具有激進思想和文化的法國人,肖邦從小生活幸福,受到文學、語言、趣味培養、良好習慣等多方面的家庭教育。因此,肖邦對家人的眷戀很多,其壹半的書信都是致家人的。
4、 感情生活的坎坷。年輕時,肖邦曾有過壹段甜蜜的戀愛,甚至到了談婚論家的地步,但由於女方家人反對等多種原因最後不了了之。成名後,與大名鼎鼎的女作家喬治·桑的親密戀情眾所周知。這位極富才華與魅力的女作家還具有激進的思想和政治的頭腦,這雖與肖邦內斂羞怯的性格大相徑庭,但兩人感情甚篤,同居了8年之久。而從史料看,1847年兩人分手,1848年正式斷絕聯系,1849年肖邦及去世,因此喬治·桑對肖邦的影響從音樂到整個人生。另外還有壹些小插曲,肖邦臨死前,曾有壹位女士對他鐘情不二,而肖邦自知命不久矣,斷然拒絕。以上種種可見,肖邦僅個人純粹的情感歷程就充滿了悲傷與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