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奄家/畜壹貓,自奇/之,號/於人,曰:“虎貓。” 客/說之曰:“虎/誠猛,不如/龍之神也。請/更名為/‘龍貓’。” 又客/說之曰:“龍/固/神於虎也,龍升天/須浮雲,雲/其/尚於龍乎?不如/名曰‘雲。’” 又客/說之曰:“雲靄/蔽天,風倏/散之,雲/故/不敵/風也,請/更名/曰‘風’。”又客/說之曰:“大風/飆起,維屏/以墻,斯/足蔽矣,風/其如墻何?名之/‘墻貓’可。” 又客/說之曰:“維墻/雖固,維鼠/穴之,墻/斯圮矣,墻/又如鼠何?即名/曰‘鼠貓’/可也。”
東裏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貓也。貓/即貓耳,胡為/自失/其本真哉?”
2. 《貓號》的文言文閱讀齊奄家畜壹貓,自奇之,號於人曰“虎貓”。客說之曰:“虎誠猛,不如龍之神也,請更名曰‘龍貓’。”又客說之曰:“龍固神於虎也,龍升天須浮雲,雲其尚於龍乎?不如名曰‘雲’。”又客說之曰:“雲靄蔽天,風倏散之,雲故不敵風也,請更名曰‘風’。”又客說之曰:“大風飆起,維屏以墻,斯足蔽矣,風其如墻何!名之曰‘墻貓’可。”又客說之曰:“維墻雖固,維鼠穴之,墻斯圮矣,墻又如鼠何!即名曰‘鼠貓’可也。”東裏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固貓也,貓即貓耳,胡為自失其本真哉?”
(選自《應諧錄》)
註釋①劉元卿:明代理學家、教育學家、文學家。著有《應諧錄》,是壹部笑話集。②齊奄:人名。③尚:崇高,這裏是超過的意思。④圮(pǐ):塌壞,倒塌。⑤東裏丈人:丈人,老人家。東裏丈人是作者假托的人物。
1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
(1)自奇之 ( ) (2)虎誠猛 ( )
(3)雲靄蔽天( ) (4)請更名曰“風”( )
19.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龍固神於虎也,龍升天須浮雲,雲其尚於龍乎?
20.東裏丈人的話告訴了我們怎樣的道理?(2分)
《貓號》閱讀答案:福清語文教育網整理
18.(1)感到奇特(以……為奇,認為……奇特)(2)確實,實在(3)遮蔽(4)更改(4分每小題1分)
19.龍本來就此老虎神奇,(但)龍升天必須浮在雲上,雲比龍更高超吧?(2分,意思對即可)
20.事物的本來面貌是怎樣就是怎樣,要看重其本質,不要失去本真。為人處事亦是如此。
(2分,意思對即可)
3. 文言文《貓號》原文:齊奄,家畜壹貓,自奇之,號於人曰“虎貓”。
客說之曰:“虎誠猛,不如龍之神也。請更名‘龍貓’。”
又客說之曰:“龍固神於虎也。龍升天須浮雲,雲其尚於龍乎?不如名曰‘雲’。”
又客說之曰:“雲靄蔽天,風倏散之,雲故不敵風也,請更名‘風’。”又客說之曰:“大風飈起,維屏以墻,斯足蔽矣。風其如墻何?名之曰‘墻貓’可。”
又客說之曰:“維墻雖固,維鼠穴之,墻斯屺矣。墻又如鼠何?即名曰‘鼠貓’可也。”
東裏丈人嗤之曰:“嘻嘻!捕鼠者固貓也,貓即貓耳,胡為自失本真哉?”
譯文:齊奄養了壹只貓,自認為它很奇特,告訴別人說它的大名是“虎貓”。客人勸他道:“虎的確很猛,(但)不如龍的神通。請改名為‘龍貓’。”另壹個客人勸他道:“龍確實比虎更神通。龍升天必須浮在雲上,雲它比龍更高級吧?不如叫‘雲’。”另壹個客人全他道:“雲霧遮蔽天空,風倏的壹下就把它吹散了,雲所以是不敵風啊,請改名風‘風’。”另壹個客人全他說:“大風狂起,用墻來遮擋,就足夠擋蔽了。風和墻比如何?給它取名叫‘墻貓’好了。”另壹個客人勸說他道:“墻雖然牢固,老鼠在它裏面打洞,墻全都倒塌啦。墻和老鼠比如何?給它取名叫‘鼠貓’好了?”
東裏老人嗤之以鼻道:“呵呵!捕鼠的本來就是貓,貓就是貓,幹嗎要自己失去本來和真實啊?”
4. 文言文閱讀:貓號9.貓就是貓,幹什麽要自己失去本來和真實啊?
10.事物的本來面貌是怎樣就是怎樣,要看重其本質,不要失去本真。為人處事亦是如此。
給妳些參考
譯文
齊奄養了壹只貓,自認為它很奇特,告訴別人說它的大名是虎貓。客人勸他道:“虎的確很猛,(但)不如龍的神通,請改名為龍貓。”另壹個客人勸他道:“龍確實比虎更神通,龍升天必須浮在雲上,雲比龍更高級吧?不如叫雲。”另壹個客人勸他道:“雲霧遮蔽天空,風突然壹下就把它吹散了,雲所以是不敵風啊,請改名風。”另壹個客人勸他說:“大風狂起,用墻就足夠擋蔽了,風和墻比如何?給它取名叫墻貓好了。”另壹個客人勸說他道:“墻雖然牢固,老鼠在它裏面打洞,墻全都倒塌啦。墻和老鼠比如何?給它取名叫鼠貓好了?” 東裏老人不屑的說道:“捕鼠的本來就是貓,貓就是貓,幹什麽要自己失去本來和真實啊?”
解釋
1.畜:養
2.號:名號 這裏作動詞用 即取名號
3.其:語氣詞 表推測語氣 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尚:崇高 這裏是超過的意思
4.倏:急速
5.穴:洞
6.丈人:老人家
7.嗤:不屑
8.本:本來
9.尚:高超
10.靄:霧
11.飆:暴風這裏作‘起’的狀語
12.圮(pi):毀
13.故:通(同)“固”,本來
14.自奇之:自認為它很奇怪
15.維屏以墻:維,句首語氣助詞。 以墻為屏障
16.龍固神於虎也:龍確實比虎更神通
17.風其如墻何:風和墻比如何
18.東裏丈人:作者假托的人物
19.胡為:為何
望采納謝謝!
5. 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原發布者: *** 亞
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
篇壹:文言文朗讀停頓的劃分方法
讀是語言能力的壹個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頓,特別是文言文中的閱讀停頓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有以下六種情況註意停頓。
1、主謂之間要停頓。
2、謂賓之間要停頓。
3、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
4、“古二今壹”之間要停頓。
5、關聯詞後面要停頓。
6、總領性詞語後面要停頓。
三、方法指導
確定節中停頓有以下幾種方法:
1、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壹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發語詞和關聯詞主要有以下這些:
(1)句首發語詞:如“至”“若”“至若”“夫”“若夫”“蓋”“然”“則” “然則”“豈”“豈若”“宜”“誠宜”“何嘗”“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則北通巫峽誠宜開張聖廷
(2)關聯詞:“且”“雖”“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雖我之死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其如土石何
誦讀時,這些詞語後面都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後面的文字連讀。
2、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壹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如:
①故天將大任於/是人也。
②可/以壹戰。
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49(2c7若句首出現過渡性的詞語。如3.謂語與補語間要停頓。如:予將告2
6. 文言文朗讀停頓在新課標實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現了新變化。
即強調誦讀能力、積累遷移運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以及對文章的整體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測試重點放在詞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頓作為古詩文的誦讀能力之壹,也是考查的壹項重要內容,應引起考生的關註。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借助於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來確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頓。 1.句首的關聯詞和語氣助詞後要停頓。
如: (1)雖/雞狗不得寧焉。 (2)故/君子有不戰。
(3)蓋/壹歲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雖”和例(2)中的“故”是連詞,例(3)中的“蓋”為語氣助詞。
2. 句首狀語後要停頓。 (4)已而/夕陽在上。
(5)曩/與吾祖居者。 (6)中/軒敝者為艙。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狀語,表時間,例(6)中的“中”也是狀語,表方位。 3. 主語和謂語間要停頓。
(7)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於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詞,作主語;例(8)中的“若”為代詞,作主語;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語,作主語。 4. 謂語與賓語、補語間要停頓。
(10)乃重修/嶽陽樓。 (1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將告/於蒞事者。 例(10)中的“嶽陽樓”是名詞,作“修”的賓語;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為偏正短語,作“求”的賓語;例(12)中的“於蒞事者”是介賓短語,作“告”的補語。
5. 並列短語間要停頓。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例(13)中的“山肴”與“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個短語之間都是並列短語。
哪些地方不可停頓? 壹般來說,以下兩種短語間不能停頓,否則會影響古文原來的意思。 1. 偏正短語 (15)而/鄉鄰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例(15)中的“鄉鄰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樂”都是偏正短語,均作句子的主語,所以它們都應連讀。 2. 介賓短語 (18)不足/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為外人”是介賓短語,作“生”的補語;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當於“把……怎麽樣”的意思,不能拆開,必須連讀。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頓的基本規律,不應死搬硬套,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地理解句意後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順當地找到正確答案。
7. 文言文的朗讀節奏怎麽劃分文言文語句節奏的劃分:
壹、句首語助詞(又叫句首發語詞)、關聯詞後面應有停頓。
二、古代是兩個單音節詞,而現代漢語中是壹個雙音節詞的,要分開讀。
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也就是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作停頓(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壹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明顯。
四、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要連讀,即名詞作狀語時,壹般在該詞前停頓,且不能把狀語與中心詞讀開。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後應該停頓。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麽就不能停頓,也就是說,“而”字不能和後面的詞語分開讀,應該連讀。
1.“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形容詞(或副詞)與動詞,即“形容詞(副詞)+而+動詞”,這時前邊的形容詞或副詞充當狀語,起修飾後面的動詞的作用,不能分開讀。
2.“而”在句中如果連接的是兩個動詞,即“動詞+而+動詞”,那麽而表示順接,也就是說,前面壹個動作發生了,後面的動作緊接著就發生了,這時“而”後面就不能停頓,應和後面的動詞連續。
3.“而”連接詞性相同的兩個詞語(即兩個名詞、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這時“而”後不應該停頓。
4.“而”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六、節奏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
七、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
八、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後停頓。如作句尾語氣助詞則不作停頓。
十、停頓要體現關鍵詞的管轄範圍。
十壹、句式整齊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讀時可用相同的停頓來讀,使語氣語調壹氣貫通。
文言文語句節奏劃分三條規律:
壹、根據文言句子語法結構確定朗讀節奏(主、謂、賓)。
二、根據發語詞、句首的語氣詞、關聯詞等虛詞或總結性的詞語來確定朗讀節奏。
三、語句倒裝之處要停頓。
還有壹點很重要,那就是必須正確理解文意,因為這是確定文言文停頓節奏的前提。在總結經驗的同時,打好紮實的文言基礎,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語感。
此時/欲下壹語描寫/不得
翻譯:這時我想用壹個詞來描繪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來。
喜賓客/其俸祿雖薄/常不使有余
翻譯:喜歡宴請客人,他的俸祿微薄,常常不使(俸祿)有剩余。
這些句子停頓是根據上面節奏劃分規律之三:根據語言順序來停頓,即按照“主語-謂語-賓語”、“狀語-謂語”、“動詞-補語”來停頓,以使語意明顯;和規律之六:節奏停頓應體現句子結構的原貌。
A.余幼時/即嗜學
翻譯: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
B.斷句應改為:益慕/聖賢之道
翻譯:二十歲成人以後,我更加敬慕古代聖賢的學說。
C.無/鮮肥滋味之享
翻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來享用。
D.燁然/若神人
翻譯:光彩照人的樣子,如同神人。
這些句子停頓是根據上面節奏劃分規律之十:停頓要體現關鍵詞的管轄範圍。
這裏A項突出“年幼時”,所以在“年幼時”後停頓是對的;B項強調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 ”後停頓才對,再則,“聖賢之道”是壹個完整的短語,不可分開,這項就錯了;C項突出強調的是沒有鮮嫩、好吃的肉菜,“無”後停頓是對的;D項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樣子,所以“燁然”後停頓是對的。
8. 文言文朗讀怎樣停頓在新課標實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現了新變化。
即強調誦讀能力、積累遷移運用能力、語言理解能力以及對文章的整體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測試重點放在詞法、句法上。文言文停頓作為古詩文的誦讀能力之壹,也是考查的壹項重要內容,應引起考生的關註。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借助於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來確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頓。 1.句首的關聯詞和語氣助詞後要停頓。
如: (1)雖/雞狗不得寧焉。 (2)故/君子有不戰。
(3)蓋/壹歲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雖”和例(2)中的“故”是連詞,例(3)中的“蓋”為語氣助詞。
2. 句首狀語後要停頓。 (4)已而/夕陽在上。
(5)曩/與吾祖居者。 (6)中/軒敝者為艙。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狀語,表時間,例(6)中的“中”也是狀語,表方位。 3. 主語和謂語間要停頓。
(7)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於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詞,作主語;例(8)中的“若”為代詞,作主語;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語,作主語。 4. 謂語與賓語、補語間要停頓。
(10)乃重修/嶽陽樓。 (11)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將告/於蒞事者。 例(10)中的“嶽陽樓”是名詞,作“修”的賓語;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為偏正短語,作“求”的賓語;例(12)中的“於蒞事者”是介賓短語,作“告”的補語。
5. 並列短語間要停頓。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例(13)中的“山肴”與“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個短語之間都是並列短語。
哪些地方不可停頓? 壹般來說,以下兩種短語間不能停頓,否則會影響古文原來的意思。 1. 偏正短語 (15)而/鄉鄰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
例(15)中的“鄉鄰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樂”都是偏正短語,均作句子的主語,所以它們都應連讀。 2. 介賓短語 (18)不足/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為外人”是介賓短語,作“生”的補語;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當於“把……怎麽樣”的意思,不能拆開,必須連讀。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頓的基本規律,不應死搬硬套,而應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地理解句意後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順當地找到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