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馬》——有電視連續劇,陳道明主演;
《離婚》——有電影,也有電視連續劇;
《駱駝樣子》——有電影(張豐毅、斯琴高娃主演),也有電視連續劇(谷智鑫、丁嘉莉主演);
《四世同堂》——電視連續劇(鄭邦玉、李維康等主演);
《鼓書藝人》——電影,建國初拍的,侯寶林先生在片中出演角色;
《月牙兒》——好像有電影,記不清了;
《我這壹輩子》——電影(石揮主演),電視連續劇(張國立主演,改得面目全非);
《龍須溝》——電影,有電視連續劇嗎?記不清;
《茶館》——電影。
魯迅:
《鑄劍》,根據魯迅《故事新編》中的同名故事改編,由徐克監制,CCTV6還放過
還有就是嚴順開主演的《阿Q正傳》,很老了
《藥》、《傷逝》、《祝福》、《祥林嫂》、《風雨故園》及紀錄片《魯迅傳》、《魯迅之路》等影片。
巴金:
巴金壹生,筆耕不輟,作品浩如煙海,卻很少直接參與電影的拍攝與制作,但他的幾部文學作品卻是電影界改編的熱門原著。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電影作品《家》、《春》、《秋》、《英雄兒女》、《寒夜》、《故園春夢》等,至今讓人印象深刻。他的電影作品不僅激勵了幾代青年人,也成就了陳燕燕、孫道臨、張瑞芳、王丹鳳、潘虹等壹代中國電影人。
鴻篇巨制———《家》、《春》、《秋》
巴金的文學作品《家》三次被搬上銀幕。 第壹次是在1941年,上海影界的蔔萬蒼、徐欣夫、周貽白等以嚴謹的態度改編了這部名著。影片的上映引起了空前轟動,由徐莘園(高老太爺)、梅熹(覺新)、劉群(覺民)、王引(覺慧)、袁美雲(梅表姐)、陳雲裳(琴表妹)、顧蘭君(瑞玨)、陳燕燕(鳴鳳)組成的明星陣容,使影片連映壹個多月場場客滿,各家報紙好評如潮。作品的第二次改編是1953年1月,香港當時新成立的中聯電影公司把根據巴金小說《家》改編的同名電影作為創業作品。第三次則是1956年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第三次搬上銀幕的《家》演員陣容相當強大,孫道臨扮演覺新,張瑞芳演瑞玨,王丹鳳演鳴鳳、黃宗英演梅表姐、魏鶴齡演高老爺子,影片的導演則是大名鼎鼎的戲劇博士陳西禾,這在當時可謂是超豪華的演員陣容。雖然是壹部黑白影片,但這個版本的《家》卻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出色的壹個版本。
“激流三部曲”中的另兩部作品,《春》與《秋》則分別於1953年和1954年由香港中聯攝制完成,由李晨風導演的《春》曾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榮譽獎。在秦劍導演的《秋》中,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在影片中出演翠環壹角。
激昂之歌———《英雄兒女》
電影《英雄兒女》改編自巴金的中篇小說《團圓》。1952年3月,以巴金為組長的全國文聯赴朝創作組深入到誌願軍中體驗生活,回國後巴金創作了這部作品。當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讀後,讓長春電影制片廠將它改編成電影。1964年,《英雄兒女》在全國放映取得巨大成功。
淒婉小調———《故園春夢》
在“激流三部曲”之後,巴金的另壹部作品《憩園》也進入了電影人的視野之中。1964年,《憩園》由香港鳳凰影業公司搬上銀幕,夏衍擔任編劇,朱石麟執導、夏夢主演,片名改為《故園春夢》。影片表現了壹個城市封建家族在社會動蕩中的變遷衰落,塑造了幾個極富特色的人物形象。可惜的是這部內地與香港電影人精誠合作的影片未能在兩地大規模公映,當時也未能引起轟動。
震撼力作——《寒夜》
巴金小說《寒夜》寫的是1944年冬季到1945年年底,在國民黨統治下重慶壹個小職員汪文宣的生活。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寒夜》,1955年曾由香港華聯拍攝,仍是李晨風任編劇和導演,而1984年由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的版本則為廣大國內觀眾熟知。潘虹與許還山的表演具有相當的藝術感染力,該片不僅獲得文化部1985年優秀影片獎,而且還獲得了香港第九屆國際電影節優秀影片證書以及法國第38屆戛納電影節榮譽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