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坐落在江西九江市南36公裏處,山勢雄偉俊奇,它的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雲中山城牯嶺鎮海拔1167米,大部分山峰海拔1000米以上。廬山北依長江,南臨鄱陽湖,山水相依,使得廬山雲霧氤氳,景色迷人。
而且夏季的廬山氣候涼爽宜人,自古就是避暑勝地,也是文人墨客青睞的地方。 廬山名勝古跡眾多,景點遍布,然而有壹處地方卻是最有 歷史 意義的,那就是廬山的別墅群。
這些別墅大多依山而建,掩映在松柏翠竹之間,就像是壹顆顆璀璨的珍珠,在廬山的青山白雲間閃爍。
而這些別墅裏流傳的壹個個故事,那些百年風雲人物壹個個生動的身影,更是給廬山披上了壹層帶著政治色彩的神秘光環。
在牯嶺東谷大月山麓中四路11號,有棟編號為“286”的美式別墅。別墅是同樣依山而建的風格,古木翠竹環繞,環境典雅幽靜。這棟別墅最初是以廬山療養總院的267為編號的。
始建於1903年,美國傳教士科奇南為了避暑修建了這所別墅。
1936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駐廬山辦事處將別墅買下作為辦公地點。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收歸國有。
1961年8月22日,秀美的廬山掩映在縹緲的雲霧裏,層巒疊嶂間蔥蘢的樹木青翠欲滴,空氣清新,不時還有清脆的鳥鳴隱隱傳來,景色美不勝收。 時任中***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按照組織安排入住這所別墅。
當時負責接待的是28歲的廬山工人療養院辦公室秘書楊基友。他全程負責鄧小平和夫人卓琳的衣食住行。
這個時期,我們的新中國正經受著嚴峻的考驗。那時,我們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困難。鄧小平此行,就是為了參加中***中央在廬山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
這次會議從8月23日至9月16日,就是為了尋求突破困境的良策,討論工業、糧食、財貿、和教育工作中的問題,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糾正以往工作中不切實際的高指標、浮誇風等錯誤做法,這就是在我黨 歷史 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第二次廬山會議”。
鄧小平在此住了20多天,這些日子,給參與接待的工作人員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讓他們永遠難忘記。
根據楊基友回憶,1961年8月22日上午,他和第七接待服務小組的同事壹起,早早來到廬山療養院總院的這所別墅前等候。
10時30分左右,兩輛轎車緩緩駛入院中,車門打開,鄧小平走出來,隨行的還有他的夫人兼機要秘書卓琳及女兒鄧楠等人。 這是他第壹次上廬山。
廬山管理局黨委書記樓紹明帶著第七接待組的同誌迎上前去,同鄧小平握手: “ 首長壹路風塵仆仆,辛苦了。 ”
鄧小平態度謙遜,說: “ 哪裏有辛苦,倒是我們來給妳們添麻煩了。 ”
因為是第壹次來廬山,不免有些好奇,他打量壹下四周的環境,欣喜地說: “ 這地方很涼爽,很好! ”
當知道這所房子原來是美國人造的別墅,現在收歸政府所有做了工人療養院時,風趣地說: “那好嘛,我們既來開會,也在這裏修養修養”。
接著,鄧小平又問起山上的天氣情況,知道山上和九江的溫度差有十幾攝氏度,還感慨地說: “ 怪不得是馳名中外避暑的好地方!”
鄧小平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生活上十分樸素。
楊基友介紹說,為了減輕大會會務的負擔,當時鄧小平來到山上使用的床單、枕巾毛毯等床上用品,都是卓琳從家裏帶來的。
有壹次,會議分配給鄧小平兩條內部供應的熊貓牌香煙,他讓卓琳原封不動地退回去。
招待客人,也從來不用會議供應的水果、煙、茶之類的。會議期間的壹天,李富春、陶鑄、羅瑞卿、柯慶施晚飯後來到286別墅找鄧小平打牌,卓琳拿出錢給楊基友,讓他去外邊的小店裏買了幾個香瓜招待這些老牌友。
在別墅裏面的壹個房間裏,有壹個只有幾平米,僅僅容得下壹張桌子和壹把椅子的小書房,鄧小平就在這裏批閱和起草文件,楊基友說: “ 我每天起床後,就看見他坐在桌前辦公,用碳素鉛筆寫寫畫畫,紙上寫的密密麻麻。”
生活方面,楊基友介紹說: “鄧小平的飲食習慣按照四川口味制作,只要有辣椒、花椒,簡單的茄子、豆角、白菜、胡蘿蔔都吃的津津有味,連湯裏都放。早餐壹般都是綠豆稀飯加上幾個醬菜;中午晚上都是按照會議標準來”。
在整個會議期間,鄧小平的生活和飲食都簡單,從來沒有在這方面上提出過任何要求,連荷包蛋都沒做過壹次。有壹次,鄧小平看見工作人員拿著壹些發黃的白菜葉子去扔掉,叮囑他們也不要扔掉,用開水泡壹泡,放壹點鹽和辣椒味精,就留作早餐就稀飯。
楊基友說起來這些,無限感慨: “連廚師都跟我說,他都成了做齋菜齋飯的師傅了。”
據楊基有介紹,廬山會議期間20多天的時間裏,鄧小平和第七接待組的成員相處愉快,也留下了難忘的回憶,但是他們也有深深的遺憾。這壹點可能去廬山 旅遊 的後人會發現:廬山會議期間,鄧小平幾乎沒留下什麽照片。
楊基友說,連他們這些相處密切的接待人員都沒能留個合影紀念壹下的。 這是他們第七接待組成員們永遠的遺憾呢!
這是因為鄧小平9月9日要帶領中***代表團參加朝鮮勞動黨第四次代表大會,所以行程安排得比較緊,因而鄧小平很少出去 旅遊 、參觀,當然也沒有拍多少照片。
會議期間為了調節壹下氣氛,大會組織安排了幾場演出,鄧小平也很少去看,發下來的戲票都被他們這些工作人員拿去“瓜分”“享受”了。 他自己只是在擠出來的空閑時間打打橋牌,玩玩麻將,鍛煉鍛煉頭腦,活躍壹下思維。
9月6日,就是他剛做完報告的第二天鄧小平就提前下山回北京了。臨行前,他叫卓琳找到楊基友,結算會議期間的夥食費和洗衣費及其他雜費。
當楊基友對卓琳說不用算了的時候,卓琳嚴肅而認真地說: “ 不算可不行,壹分錢都不能少”!
最後卓琳在付清了所有費用後,還和工作人員真誠地道謝,感謝工作人員的周到照顧,還和他們握手告別。
這次會議期間,鄧小平的平易近人的形象還有他勤儉樸素,克己奉公的品德留在了大部分與會人員的心裏。
鄧小平喜歡打麻將是好多人都知道的,卓琳也是支持的。平時有機會的時候,卓琳還會幫助他開牌局,找上幾個牌友,到住處玩壹玩。
廬山會議期間,有羅瑞卿、陶鑄、李富春柯慶施這幾個老戰友,羅瑞卿還常來鄧小平這裏吃飯。
大約在1961年9月15日晚,與會人員都基本完成了大會的主要議程 ,能擠出點時間來 娛樂 放松壹下了。鄧小平就讓卓琳和鄧楠通知那幾個老牌友來267號“摸幾把”。
吃完飯,陶鑄、羅瑞卿、李富春等人就進入會客廳。
鄧小平首先開口,幽默地說: “ 打麻將,我可不講啥子客氣。先到有獎,先上桌打,來晚的要罰,坐在旁邊幹看! ” 大家被這幾句話逗得哈哈大笑!
打麻將的時候他們每輪都記下輸贏,打了幾圈之後,輸了的下場看牌,看牌的上場去打。 鄧小平牌打得好,麻將更不用說,他往往贏得時候居多,壹般下不了場,簡直是“常勝將軍”。
鄧小平常說,打麻將能鍛煉人的頭腦,讓人思維敏捷,頭腦靈活。現代醫學發現,打麻將的時候摸牌、碼牌,手腦活動較多,鍛煉大腦的同時調節身心平衡,鍛煉心理素質,確實壹定程度上確實能預防老年癡呆的。
鄧小平還喜歡打橋牌,水平還不低,無論是打橋牌還是打麻將牌風都很好,牌桌上他不多說話,專心地打每壹局,無論輸贏都不生氣著急。偶爾說壹句幽默又 搞笑 ,很是活躍氣氛。
如果時間晚了,卓琳會讓廚師給大家準備幾碗面條,鄧小平這時候壹邊仔細觀看桌上打出的牌,壹邊還忘不了叮囑卓琳:“ 我的面裏什麽也不要,但要放辣椒。 ”這些話往往會使幾個牌友們爽朗大笑,氣氛也因此無比輕松活潑。
這次會議會議閉幕前,中***中央批準通過了由鄧小平主持修改的《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條》、《關於當前工業問題的指示》、《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即《工業七十條》,還有對當時糧食問題的重要批示。
及至1978年12月,十壹屆三中全會上,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實行改革開放,進行 社會 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決策。在這壹系列的決策中,有不少觀點和這次廬山會議上的講話不謀而合、壹脈相承。
而這次會議期間鄧小平表現出來的艱苦樸素、克己奉公的品德也讓人敬佩不已。
艱苦奮鬥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對於黨和國家的各項現代化建設十分重要。 鄧小平曾說過:“我們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
鄧小平壹直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習慣,無論是艱苦的戰爭年代,還是建國之初,那段艱難困苦的經濟困頓的時期,即使改革開放以後,人民生活日益好轉的日子裏。
也許楊基友在感嘆鄧小平的簡簡單單的生活的時候, 他根本沒想到這種簡單樸素的習慣已經深入骨髓,成了他天長日久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壹部分。
1975年,鄧小平在壹次高級幹部會議上就強調說, 我們這些人,到下面去搞調查研究的時候不要給地方幹部增加負擔,生活方面,工作餐西紅柿炒雞蛋就不錯了。
鄧小平的火車工作餐曾經給當年的列車員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從1951年到1994年,鄧小平***乘過專列78次,乘車796天,視察了24個省、市、自治區,累計起來,相當於有兩年多的時間鄧小平是在專列上度過的。這些天數加起來就將近2000多次工作餐,那麽他在火車上的工作餐是什麽呢?為什麽能給列車員們如此深刻的印象?
當時任專列列車長的齊文明回憶起來記憶猶新:工作餐都是家常便飯,特別簡單,沒有任何特殊要求。 早餐和大多數中國人壹樣,是豆漿油條。
午飯經常是西紅柿炒雞蛋、炒青菜、砂鍋豆腐之類的下飯菜。有時吃剩下的飯菜,鄧小平還特意叮囑工作人員不要倒掉,下頓飯熱熱或者做成燴菜再吃。
有壹次工作人員看他實在太操勞,擔心他的身體 健康 ,主動給他帶了幾個鮑魚。 鄧小平知道後堅決反對,說這鮑魚太貴重,不能這麽奢侈,怎麽也不讓廚師做。
齊文明還說了壹個鮮為人知的事,有壹次,廚師做油條的時候發現鹽放得太多了,廚師這下子著急了,怎麽辦呢?如果重新和面時間上根本來不及,而且這麽大壹塊面浪費了也太可惜。
廚師萬般無奈之下想了個辦法,他先和了壹塊不鹹的面,然後和油條面和在壹起,這樣子面就不太鹹了。可是油條炸出來之後顏色、口味都不均勻。廚師硬著頭皮把油條端了上去,心裏惴惴不安。
可是鄧小平吃完壹點兒也不生氣,還風趣地說: “今天我們吃了壹頓鴛鴦油條” 。知道這個情況後,還說廚師做得對,並表示: “農民種田不容易,壹定要節約糧食”。 這讓廚師和工作人員感動欽佩不已。
確實,鄧小平的生活習慣就是如此,不只是工作餐簡簡單單,日常生活中也是這樣。鄧小平四世同堂,壹家12口人,每頓飯他要求只有四菜壹湯,食材也只是普通的食材,沒有山珍海味,也不是什麽美味佳肴。
鄧小平從來不以國家領導人的身份搞特殊。他常常說: “ 艱苦奮鬥還是要講,壹點也不能疏忽,要勤儉辦事,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
“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鄧小平把重塑艱苦奮鬥精神與實現黨的事業聯系在壹起,在談及現代化目標的談話中,都要強調要靠艱苦奮鬥來實現。
為倡導和堅持黨艱苦奮鬥的作風,鄧小平以身作則,躬行實踐,以自己的表率行動為全黨樹立了榜樣。
其實,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壹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有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好品德。艱難困苦的歲月裏生活要節約,和平的年代更要儉樸,不奢侈,不浪費。他們從戰火紛飛的那個時代走來,洗凈滿身征塵,卻顧不上享受生活就全身投入到建設祖國的洪流中。
他們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用儉樸 生活的實際行動為我黨和全國人民樹起了鮮明的旗幟。 他們艱苦樸素、不搞特殊、克己奉公,為後人留下來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壹代代中國***產黨人努力奮鬥,最終帶領人民戰勝壹個個困難、實現 社會 主義的發展。
勤儉節約的思想與風範是我黨的壹貫堅持的、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色,是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正像鄧小平強調的那樣,艱苦奮鬥的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壹個長期任務,壹直要抓六十到七十年。
“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 ,這是偉人獨有的前瞻性的眼光,以後的發展逐步證明了鄧小平的高瞻遠矚。歲月如梭,時光飛逝,雄偉壯麗的廬山上,縹緲的雲霧依然彌漫著,山間珍珠似的壹座座別墅依然矗立在綠陰深處,向人們講述著 歷史 上的百年風雲變遷。
而那些曾寫下***和國濃墨重彩的壹筆的風雲人物似乎再在這裏鮮活:別墅裏書房的燈光,似乎還徹夜不息;那間小小的書房裏,似乎還有奮筆疾書的身影;溫馨的會客室裏,似乎喜歡麻將的老牌友還團團圍坐在壹起,麻將碰撞的劈裏啪啦的聲音裏,
“常勝將軍”似乎又和了壹局,爽朗的笑聲似乎在空氣裏回蕩。時光穿梭到了2021年 。
如今,鄧主席離開我們已經24年了,我們的祖國也日益繁榮富強。
在緬懷鄧小平主席的豐功偉績的時候,更應該繼承發揚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的革命精神,繼續艱苦奮鬥,努力拼搏,讓我們祖國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