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記載,關中人不認識螃蟹,有人收了壹只幹螃蟹以後,便將其作為“吉祥物”掛在門上,用來防止瘧疾。
古人比較迷信,普遍認為人體之所以患上瘧疾,是因為壹種瘧鬼在作祟。螃蟹這種動物就像是門神尉遲恭壹樣,能夠有效地嚇退瘧鬼,所以只要在門口掛上壹只螃蟹,病魔就不敢造訪民家了。《夢溪筆談》還提到,關中壹代的螃蟹“不但人不識,鬼亦不識也”。
image.png
這足以說明,將螃蟹掛在門上防止瘧疾這種事在當時屢見不鮮,不過,效果卻不怎麽好。可以說,直到宋朝以前,中國的交通還不太發達,所以住在關中的老百姓基本沒有見識過螃蟹為何物。不過,距離大海較近的城市以及江河湖泊旁的村鎮,早已有了吃螃蟹的習俗。
東漢時期的經學家鄭玄,就曾對中國人吃螃蟹的歷史進行了考證,認為:早在西周時期中國人就已經開始吃螃蟹了。只不過,古人吃螃蟹的吃法與現在差距較大,那時還沒有“蟹八件”,所以吃螃蟹是壹件相當麻煩的事。
周人吃螃蟹,只會吃蟹胥。所謂“蟹胥”,就是壹種螃蟹醬。西周時期的青州人,發明了這種味道鮮美又便於佐餐的醬料(後來山東人的蝦醬亦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見,早在兩周時期就已有古人當了“吃螃蟹的人”,而且,還將其奉為美味,悅而食之。
東晉時期,有個吏部官員叫畢卓,此人是個無酒不歡的酒鬼。他平時喝酒的時候,總是喜歡吃幾只螃蟹。畢卓經常因為飲酒誤事影響工作,每次他聞到街坊鄰裏釀酒,便趁著晚上跳到別人的院子裏偷酒喝,經常被鄰居家的下人抓個現行。
傭人不認識畢卓,只將他當成壹般的毛賊,抓住後打壹頓丟進柴房裏。直到第二天早上,鄰居才發現捉到的毛賊竟是吏部郎畢卓,於是,便趕緊將其釋放,再獻上壹些剛釀好的美酒賠禮。畢卓曾說過:“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壹生矣。”壹手抓著酒杯,壹手抓著螃蟹,這就是東晉人畢卓的畢生追求了。
image.png
在《晉書》中,像畢卓這樣官位不高又沒什麽突出功績的家夥竟然能被史官立傳,原因多半是因為他與眾不同的飲食喜好。隨著吃螃蟹這件事在南方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