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大陸電影 - 農村有壹個現象,紅事不幫忙,白事多遠都回去,這是為什麽?

農村有壹個現象,紅事不幫忙,白事多遠都回去,這是為什麽?

這幾年從農村來到城裏,對紅白喜事的看法確實深有體會,紅白事的重要程度確實不同。

我從小生長在壹個大家族中,在過去那些年,也就是我還沒有成家時,我們家每年至少辦兩回喜事,叔叔伯伯嬸子大娘都忙的不亦樂乎,近幾年來,由於上壹輩都到了古稀之年,歲月不饒人,白事接蹱而來。

農村有壹個現象,紅事不幫忙,白事多遠都要去,這是為什麽?

每年正臘月的時候,村裏的紅白喜事往往會出奇的多,很多家庭甚至都沒辦法所有的紅白喜事都參加上,就只能托別人把禮帶過去,這也是應該有的禮數。喜事多主要是因為很多人都在外打工,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有時間回家相親結婚;白事多的原因主要是,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在冬天的時候,因為氣溫、自身身體素質等導致身體的各項機能嚴重下降,最終去世,冬天對很多老人來說,很難熬過去。

紅事不幫忙,白事必須去

很多人因為自己的事情比較多,也沒有很多時間去參加完所有的紅白喜事,也不可能家家戶戶都去幫忙,但是白事壹般都是要去參加的。畢竟“死者為大”,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即使身體不方便,也要去送自己的老親戚朋友壹程。紅事總的來說幫忙的人也不少,現在很多喜事都已經放到酒店去辦了,但白事卻基本都是在自己家辦,而且用的時間比較久,所以需要的人就會多很多,需要親戚朋友來幫忙。

參加紅白喜事有哪些因素影響

有些紅事即使相隔千裏都要去參加,有些白事即使在家門口也沒人去參加,主要的影響因素有以下幾個:第壹關系的遠近,所謂關系都有遠近親疏,同壹個家族都會用親或者不親之分,更何況同村的朋友關系,關系近的就要去參加,關系選的就可以不用參加;第二和自己有沒有利益關系,有句俗語說的好“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識”,如果妳有足夠的價值,別人肯定會來妳家參加紅白事,這也是巴結妳的壹種方法。

在農村想要把紅白喜事辦好,村裏人的幫助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平時壹定要和村裏人把關系搞好,這樣辦事的時候願意幫忙的人也多,不然恐怕會十分尷尬。白事壹般只要請了別人,肯定是會有人去的,因為畢竟家裏發生了喪事,所以親戚朋友也都會給予支持,紅事也就成了看平時關系了。

農村有壹個現象,紅事不幫忙,白事多遠都回去,這是為什麽?

我國地域遼闊,民俗各異。但是“紅事叫,白事到”的習俗幾乎是全國通用。紅事白事都要辦酒席,為啥區別這麽大呢?

壹點老丈人是廣西的,在福建上班多年。幾乎每年都要因為村裏的白事來回折騰,來回兩天兩夜的車程,在加上村上幫忙,至少要請四五天的事假。車費來回七八百,加上誤工費算起來都將近小兩千的損失,而且人還累得夠嗆。而回家的白事禮金才不到200元。

壹次我也好奇,問老丈人不能不回去多給些錢代替麽?老丈人生氣地說:不是錢的事,死者為大,去送最後壹程是人情!如果村裏或者親戚辦的是紅事,寄禮金回去然後年底回去再去人家家裏串串門,倒也還說得過去。

其實,在壹點福建老家也差不多,紅事不叫不去不幫忙,白事不請自來。

如果家裏辦喜事,主家至少要提前半月親自上門通知,或者是正式些就挨家挨戶送請柬。如果沒通知到位肯定是主家的禮數不周,有些親戚通知晚了些主家都要被挑毛病。如果是要請到家裏幫忙執事的,更是要提前打好招呼,不然是沒有人主動湊上門來幫忙的。

如果是家裏辦白事,只要祠堂鞭炮壹響,哭聲壹片,村裏人就知道了。村裏同族的人家自己就過來幫忙了,借碗借盆縫孝衣,各自忙碌。都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往往幾天的功夫,十裏八鄉的親朋好友都知道了,都會上門吊孝,提香油,包燭禮(白事禮金)。

值得壹提的是:紅事的禮金是可以後補的,就是說在喜宴當日忘了,後面也可以補上的;白事的燭禮必須是出殯前給的,絕對不能後補,如果後面再去人家補白事禮金,就有詛咒主家還有人去世的意思,不被主家用掃帚打出來才怪!

為什麽會出現“紅事叫,白事到”這種情況呢?壹點認為壹則是死者為大的傳統文化影響;二則是主家有親人去世,家裏的人手本來就不夠用,走不開。

壹哥“俗眼看 社會 ”之——

? ?白事何以不請自到

北方農村有句俗話叫“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到”,再簡單點說是“紅事請、白事到”,“紅事禮到人不怪,白事禮到人不收”,其實說的都是壹個理,誰家老人去世了,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最好去人上禮幫忙,不要等人家請或者正式通知。各地風俗雖說不壹,但大多是約定俗成,其中原因恐怕不外乎以下幾點。

其壹、是尊重,人死為大入土為安,親自前往吊唁幫忙都是對老人和家人的尊重,農村是個人情 社會 ,同姓的上追幾輩都是壹家,五服以內的自是孝子賢孫,必須去,略遠壹點的也是壹個姓氏,追不到五百年前,不同姓的也是人老幾輩子擡頭不見低頭見,相幫相扶多少年,輩分已經在異姓間打上了記號,對他人老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老人的尊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 社會 普遍的認可,甚至有些恩恩怨怨在壹次葬禮中已經化解消失得無影無蹤。不請同時也是對妳的尊重,人家身戴重孝,到妳家門前也要避嫌的。

其二、是聚力,葬禮這事是個集體合作分工才能幹好的活,壹句罵人話說出了其中原因,“您爹死了哪可不是壹個人殺的豬”,話糙理不糙,壹般人家老人去世,從主事的“大總理”、到禮賓、迎客、知客、司儀、禮桌等“白領”,管廚、菜買、大廚、幫廚、洗菜、蒸饃、上菜等“餐飲部”,打墓坑的“工程部”,桌椅板凳、茶水、散煙、衛生、清潔等“後勤人員”,再有回禮、撕孝布、發孝布的“內勤人員”,通知跑腿查報客人數量、車輛數量的“情報人員”,算下來最少也得十幾個人,少了不行啊。

其三、是聲望,農村老人葬禮實際上是全村人或者附近幾個村的人全力辦的壹件隆重的大事,也是對死者及其家人聲望的壹次肯定,雖說現在流傳“金錢萬能”,但在葬禮這事上真的不能,我們這裏有個至今還傳播的例子,壹大官做事從不顧及家鄉面子,大隊幹部、左鄰右舍去拜訪從來都吃“閉門羹”,連打發要飯的心都沒有,老爹去世,人家是鞭炮壹響,不請自到,他家是鞭炮三響,遠遠觀望,最後挨門叩頭,家家落鎖,後來真的花錢雇人把他爹給草草埋了。

其四,是買路,國人講究個禮尚往來,妳敬我壹尺,我回妳壹丈,誰家也沒有高掛免事牌,人人都得走這壹遭,其實說白了是給自己家買條路,自己也有老人,自己也有駕鶴之時,為他人的忙碌也是對自己的回報,是為自己築壹條路。

紅事預期,提前相請,白事天降,炮響必到,低沈的哀樂中流淌的是親情、友情、鄉情、人情,是傳統、是文化也是血脈的交融。

喜事叫,白事到。這是農村的壹個習俗,壹個村就那麽大,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裏,擡頭不見低頭見,就即使關系不好,家裏有白事他也必須去,因為妳也有老的那壹天,妳不到別人也不會到。這就是農民的情意。如果妳家有喜事就要挨家挨戶去叫人家,讓人家去喝妳家喜酒,抽喜煙,當然妳不叫別人也不會去。白事大部分都是男人去,主要的還是幫忙,至於去了幹什麽活,做什麽事,都有總管安排,安排不到的都屬於機動人員,哪裏需要哪裏搬,。我在我村是炮手,大事小情,都是我放炮。

農村有壹個現象,紅事不幫忙,白事多遠都回去,這是為什麽?

這話有兩個地方說的不對,壹個是紅事不幫忙,這不對,農村只要紅事辦喜酒的,像娶媳婦,村裏人也會過來幫忙,都能整的熱熱鬧鬧,所以這麽絕對的說不幫,是有些武斷。另外壹個就是白事多遠都回去,這也不對,現在的農村人,也開始有些銅臭味, 不是宗親白事,多隨禮而人不回 ,但要是宗親,壹般人都會回,這是目前農村的壹個現狀。

題主可能更想表達的是,為什麽農村人更傾向於去幫助白事忙而輕紅事?這是什麽原因呢?農人分析,可能是下面幾個原因導致。

壹、人死為大

最近不知大家是不是看過《大江大河》這部電視劇,劇中的老.書.記,為小雷家可以說是盡心盡力,從開始的分田,到後面村裏的窯廠,再到小雷家的輝煌,都有老.書.記濃重的壹筆,之後因為侵吞磚廠利益,被四寶舉報,晚年極為悔恨自責,最終選擇自己結束了生命。

之後, 雷書.記以人死為大,不在追究老.書.記生前的過錯 。村裏也給置辦了厚重的葬禮。個人特別喜歡這部劇的原因之壹就是,他把農村的壹些人文情懷演繹的極為真實,把小雷家刻畫的就如現實裏的農村壹樣,有閑聊嚼舌根的村婦,有愛管“閑事”的壹幫老爺子,有村痞子老猢猻,也有很多有想法的年輕人, 這樣的農村,過於真實。真實的連人死為大的農村情懷也刻畫的淋淋盡致。

是的,農村人死為大, 全村人就算彼此平常再怎麽鬥嘴吵架,可壹旦誰家有白事,大多都會拋開彼此的恩怨 ,過來幫忙,而且整個白事井然有序,各種習俗,禮節,壹點都不見手忙腳亂,再遠的宗親,也會趕在老人下葬那天前回來,送老人最後壹程,這也是對死者的尊重。不關乎隨禮,而紅事,人不回來,禮到就行。

所以說,白事再遠也回去,是對死者的尊重,人死為大。

二、幫別人就是幫自己

如果壹個農村人,常年在外,村裏的老人去世,總以工作或者其他原因為由不回去,連隨禮都不隨,將來此人家裏有什麽事,還會有誰去幫忙?說的難聽點, 妳家老人去世,妳自己扛出去不成? 紅事無所謂,沒人幫忙還可以在酒店擺酒,白事肯定不得。

三、習俗,壹種傳承

有句老話這麽說的“ 紅事請,白事到 ”,從古至今,農村對白事的看重程度遠遠高於紅事,這是 壹種傳承,是對生命的敬畏,對逝者的緬懷 ,在外打工的人,紅事人不到,村裏人誰也不會說,白事不到,就算妳隨的紅包大,村裏人也會有閑話,只要妳有家人還在村裏,就會被嚼舌根。

總結:農村重視白事的根本原因有三點:人死為大、幫別人就是幫自己、壹種傳承,個人感覺,這樣的習俗還是非常好的,起碼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對久居農村的人來說,非紅白事是大事莫屬。不論誰家有紅白事,都是村裏亮麗的壹道風景。只要生活在農村,妳會發現,辦紅事的不被邀請有些人還會不來幫忙;若是喪事了,家裏沒留下人的,就是多遠還是要趕回家來,去喪主家忙前忙後,總要把後事辦完了才離去。其實這是有原因的:

其壹,是農村壹種被傳承的習俗

畢竟鄉裏鄉親幾代人,擡頭不見低頭見,怎麽說也會有交往。 村裏也就那些人家,誰家老人久病了也早有耳聞,就是發生了意外的事,轉瞬間都會傳遍整個村子。做為喪主勞頓於病中侍候,也忙亂於繕後事宜的安排。即使想請鄉鄰,也暫時抽不出身來。鄉鄰們也許也經歷過喪事,有過親身的感受,也就不請自來了。誰家還沒有親人故世鄉鄰幫過忙,說是幫忙,還不是在還那份人情,代代相傳,漸漸的成了壹種習俗被延續下來。

其二,是對逝者的壹種尊重

生活、生存在壹個村子裏,彼此都十分了解和熟悉,也許還有過幫襯。即使也有壹些小小的恩怨,這些已經不那麽重要了。人世兩隔,壹切都化為烏有,還有啥放不下的。既然同居住在壹個村子,免不了同姓氏的居多,上溯幾代,也還是有點血脈的。“死者為大”,親自前往,是幫忙也是吊唁,見上最後壹面,送上最後壹程。既是對生命的敬畏,也是對逝者的尊重。

其三,是為以後“鋪路架橋”

喪事大都折騰得家人們精疲力竭,就沒有精力和太多的時間去安排壹些事情;有時候也事出突然,都會陷於極大的悲痛中,但是好多事就要有人來幫忙處理,這樣挨門逐戶去請鄉鄰條件不允許。再說了, 每個人來到世上,生命總會有終結的那壹天。人人也會遇到同樣的事情發生,與其說這個時候主動去幫助別人,還不如說為方便以後的自己。

其四,白事不能補禮金

過事了,流傳久遠的隨個份子錢的習俗亙古不變。凡是紅事,若過事沒有趕上趟,沒有及時隨上份子錢,或讓人代替,或發個紅包,或事上補上,這叫有心後補,事主家也不會責怪,還挺高興的。倒覺得喜氣不斷,是個好兆頭。白事就不同了,講究的是“人到情到”。將份子錢捎給了,覺得對逝者不夠尊重;後補吧,又是重提傷心的事;發個微信紅包,更不合適。白事就是這樣,情不到這事就結了,那欠下的這份“情”何時去還?還能不愧疚?於是,是白事說啥也要親自回去壹趟。

其實,在農村,並不是紅事“不幫忙”,而是要幫忙,主人必須親自登門去請。而白事不用請,只要村裏壹傳開,村裏人都會主動幫忙。這也就是農村紅白事的壹種默契和規矩,即“喜事要請,喪事不請自到”。那麽遇到了白事多遠都要回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 為生活而提神

紅喜事可做可不做,白喜事死者為大不做也得做,所有親朋好友都要回去!

為什麽在農村喜事可以不來但是白事多大困難都要回去 ?

喜事是錦上添花,喪事是雪中送炭。喜事是高興的事需要大家來捧場,***同分享主家的快樂,如果確實有要緊事不能回去,托人送去祝福主家也不會介意,因為本來就高興的事不會因為某壹個人不來而不高興。喪事就不同了,是悲事,家裏有人離世,正是需要親朋安慰的時候,正需要有人說寬心話的時候,而且主家這時候都沈浸在悲痛之中,需要親朋幫助料理喪事,這時候如果要緊的親戚朋友不回來那就會更加心寒。

停靈的照片

中國以孝為尊,農村人更是重感情,壹是每個人都有落葉歸根的思想,雖然在城裏打工,但是根永遠在農村,自己的親戚或者自己認識的人過事了回家去送壹程也是寄托自己的感情,也是懷念鄉情。二壹個是農村千百年來形成的壹家有事千家幫的生活習慣。壹家人的力量總是渺小的,誰家都有老人,誰家都會遇上傷心事,這就需要互相幫襯著。

即將出殯的照片

還有壹個原因就是農村辦喪事的習俗;有奠酒壹說,老人去世,先是停靈數天,老少幾輩的親戚朋友都會在下葬的前壹兩天來靈前磕頭奠酒,不管是老壹輩的親戚還是下壹輩子孫的親戚都會去,要好的朋友也必然會到,來給過世的人告別,這期間孝子孝孫也會行跪拜禮感謝親朋來為過世的人上這壹柱香奠這壹杯酒,感謝親朋的情誼。

下葬時的照片

紅事就是喜事,人多人少都可以,壹般也沒有什麽必須幫忙的地方,婦女兒童都可以。白事就不壹樣了,必須人多,人少了不夠,還必須有棒勞力,我姑姑那裏就是,他們村的人都外出打工做生意了,遇見白事必須全部回家才可以,本來村子小,幾十幾戶人家,土葬擡棺材上山,要先把通往墓地的路平整壹遍,當天擡棺時壹幫人,不少與兩倍的人在後面推著才能走動的,差不多要40-50個人才能完成,所以不管妳在外面多麽牛逼,遇見白事必須回去幫忙,要不以後自己家裏有事沒有人幫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