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解釋冷兵器這個概念:
1、簡介:
冷兵器壹般指不利用火藥、炸藥等熱能打擊系統、熱動力機械系統和現代技術殺傷手段,在戰鬥中直接殺傷敵人,保護自己的武器裝備,廣義的冷兵器則指冷兵器時代所有的作戰裝備,冷兵器按材質可分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等種;按用途可分為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進攻性兵器中又可分為格鬥、遠射和衛體三類;按作戰使用可分為步戰兵器、車戰兵器、騎戰兵器、水戰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結構形制可分為短兵器、長兵器、拋射兵器、系兵器、護體裝具、器械、兵車、戰船等。許多冷兵器是復合材料制成並兼有兩種以上的用途、性質的。
2、部分古代冷兵器舉例:
[石器]
用石頭制作的工具或兵器。主要娃指鋒刃器。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時代流行磨制石器,也使用壹定數量的打制石器,石器在青鎬器時代仍繼續使用,到鐵器時代才被工具所代替。石器時代是兵器與工具合壹的時代,壹般石器均有兵工雙重作用,至原始時代後朗兵器才從工具中分離出來。石器是兵器之源。
[石片石器]
指從石塊上打下的石片經過加工而或的石器。如刮削器、尖狀器等,通常具有兵器初工具雙重作用。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生產和作戰的主要器具。
[打制石器]
利用石塊打制的石核或石片,加工成壹定形狀的石器。種類石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是石器時代的主要工具或兵器。
[磨制石器]
指表面磨光的行器。先將石材打成或琢成適當形狀,然後在抵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種類很多,常見約有斧、銹、鑿、刀、鑲、簇等。中石器時代開始出現局部磨光的石器,新石器時代廣泛使用通體磨光石器,到了銅器時代仍繼續使用。兼有兵器與工具雙重職能。
[石兵器]
古代人們自然石料磨制的武器。是冷兵器的壹種。它是從石工具轉化而來,開始制作比較粗糙、簡單,到夏代制作比較精良,種類也較多,比如石刀、石鏟、石鐮、石矛、石戈等。由於那時生產力發展緩慢,其使用的年代較長,直到銅兵器盛行的時代,仍然夾雜使用,後因銅兵器興起並取得進展後,才基本消亡。
[銅兵器]
古代用銅鑄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壹種,盛行於商、周、春秋時期。它是隨著制陶、冶煉技術的提高,先由紅銅兵器發展為青銅兵器的。青銅是銅、錫、鉻三種金屬元素的合金。在冶鑄青銅兵器時,合金隨著含錫量的增加,熔點逐漸降低,而硬度卻相應增高,根據化驗,商代的青銅刀含銅約石分之八十,含錫、鉛約石分之十五;戈含銅約石分之八十,含錫,鉛約石分之二十;嫉的含銅量在刀戈之間。除了銅、錫、鉛之外,還含有鐵、銀、矽酸質及其它微量元素。青銅兵器的制造工藝精巧,外表雕飾、鑲碳著各種美麗的花紋,有的兵器上還鑄有銘文。據古籍記載和考古出土文物證明,在中國長城以北,長江中下遊以及山東、陜西等地銅兵器都很盛行。進攻性銅兵器如銅戈、銅矛、銅刀、銅戟等,防護兵器如銅盔甲等。形制和工藝水平也不斷發展完善。直到鐵兵器出現並發展後,銅兵器被鐵兵器所取代。
[鐵兵器]
古代利用鋼鐵鑄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壹種。始於春秋末期,盛行於戰國以至火器發明的漫長時期。主要包括鐵劍、鐵杖、鐵錐、鐵鞭、鐵鐧、鐵槍等。隨著煉鋼術的不斷進步,鐵兵器的質量和形制及種類也不斷發展、完善,其形狀逐漸趨於統壹和定型,但性能仍沒脫離近戰的以直接殺傷為主的範圍。鐵兵器直到火器出現並發展後才逐漸消亡。
[長兵器]
古代較長的手持格鬥兵器的統稱。長兵器的稱謂是與較短的手持格鬥兵器比較而言的。古代長兵器與短兵器的劃分沒有嚴格的尺寸標準,壹般將等於身長或超過身長,多用雙手操持的冷兵器列為長兵器。
[短兵器]
古代較短的手持格鬥兵器的統稱。短兵器的稱謂是與較長的手持格鬥兵器比較而言的。古代長兵器與短兵器的劃分,沒有嚴格的尺寸標準,壹般將不及身長,多以單手操持格鬥的冷兵器列為短兵器。
[拋射兵器]
利用物體慣性,在空中獨立飛行壹段距離後殺傷敵人的冷兵器。拋射兵器種類繁多,按賦予飛行動力的形式可劃分為手拋兵器、拋擲器械和彈射器械。拋射兵器源於在原始社會用於獰獵的石塊、木棒等。後出現了將樹枝彎曲用繩索繃緊的弓。隨著勞動和戰爭實踐的發展,出現了金屬手拋兵器和較為復雜的拋擲、彈射器械。射擊武器出現後,拋射兵器作用逐漸下降,現已成為狩獵,體育和特種用具。拋射兵器利用人的臂力、重力、木頭的彈力、卷起或拉長的纖維的彈力投擲各種彈丸以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和摧毀其防禦工事。常用約有:投擲彈、狼牙捶、飛鑲、投石帶、投矛器、弓、彎、希臘縱火劑、投擲機、弓箭、自射器、標槍、短投槍、德裏德矛和投射機。
[系兵器]
古代系以繩索,拋放打擊敵人後可以收回的兵器。系兵器按殺傷方式分為打擊、鉤割、捆縛等類型。打擊、鉤割類系兵器中國古代又稱為犬兵。捆縛類系兵器壹般稱為襲索。系兵器是拋射兵器與長、短兵器的結合,具有獨特的作用。這種兵器不算軍隊主要武器,往往用於特定人員和任務。
[衛體裝具]
對古代直接用於防護人體,免遭敵人兵器傷害的裝具和器械的,總稱。它可分為附著人體的防護裝具和手持防護器械兩大類。人體防護裝具包括頭盔和皚甲。皚甲又有人體和個部位防護甲之分,如面叭頸甲、胸甲、護手、甲裙等等。手持防護器械在古代各國壹般均選用盾牌。衛體裝備按制作材料區分,可分為木、竹、藤、革、金屬等類型;按作用可分為單純防禦型和攻守結合型兩類。
[戎]
中國古代對兵器的總稱。如弓、丈、矛、戈、戟稱五戎。《禮記·王制》:戎器不粥於市。鄭玄註:“戎器,軍器也。”
[五兵]
壹組兵器的合稱。關於五兵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楚國的子惡請令尹子常,曾“取五甲五兵……惟諸門左”。五兵又有車兵五兵與步兵五兵之分。據《考工記·廬人》記載,車兵五兵為戈、支、戟、酋矛、夷矛;這五種兵器都插放在戰車的車輿上,供甲士在作戰中使用。步兵五兵,據《周禮·夏官·司右》鄭玄註所引《司馬法》文記載,包括弓矢、支、矛、中國西周和春秋時期軍隊配置的伍的兵器裝備。當時認為,步兵的這五種殺傷方式戈、戟。它是當時步兵的壹個基本編制單位和殺傷距離各不相同的兵器所構成的梯次配置的組合體,可以充分發揚多種兵器協同的威力,即《司馬法》所闡明的“兵惟雜,兵不雜則不利”的原則。此詞漸漸流為對兵器的泛稱。
[十八般兵器]
中國民間對古代兵器的泛稱。源於“十八般武藝”之說。十八般武藝是指使用兵器的技藝,由於多是兵器名稱,久之,便演化出“十八般兵器”壹說,其具體說法有八、九種之多,較為常見約有兩種,壹種是指刀、槍、劍、哉、棍、棒、梁、鏡、斧、餓、鏟、鍍、鞭、鐧、錘、叉、戈、矛十八般。另壹種說法,出於明代謝肇制《五雜組》和朱國幀《湧幢小品》中,是指弓、鴛、槍、刀、矛、劍、盾、斧、餓、戟、鞭、鐧、撾、受、叉、爬頭、綿繩、自打。前17種是兵器名稱,第18種是徒手拳術。
[古代作戰器械]
古代用於作戰工程保障的器材的統稱。按尺寸可分為大型、中型、小型器械;按作用可分為攻擊型、防守型、機動保障型、維修保障型等;按使用範圍可分為步騎戰陣器械、攻守城器械、水戰器械,車戰器械等。
二、補充解釋典籍記載的有名的冷兵器:
1.軒轅夏寓劍:黃帝所鑄,首山之銅,天文古字,《黃帝東行紀》雲: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
空,惟劍在焉,壹旦亦失去,壹名畫影。
2.騰空:顓頊所有,《拾遺記》曰:顓頊高陽氏有此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在匣中
常如龍吟虎嘯。
3.禹劍:夏禹所鑄,腹上刻二十八宿,面紋日月星辰,背記山川,藏之會稽山。
4.啟劍:夏王啟鑄,銅,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
5.太康劍:夏王太康鑄,銅,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鑄。
6.夾劍:夏王孔甲鑄,牛首山之鐵,銘曰夾,四尺壹寸,《書》雲:孔甲在位三十壹年以九年甲辰鑄壹銘曰夾。
7.定光:殷太甲鑄,文(通紋)曰定光,古文篆書,二尺,《書》雲: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鑄壹劍曰定光。
8.照膽:殷武丁鑄,銘曰照膽,古文篆書,三尺,《書》雲: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鑄壹劍曰照膽。
9.含光、承景、脊練:出於殷代。《列子》曰:衛周孔其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壹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練。
10.鎮嶽尚方:周昭王鑄,銘曰鎮嶽尚方,古文篆書,五尺,《書》雲:昭王在位五十壹年以二年壬年鑄五劍,各投五嶽,銘曰鎮嶽尚方。
11.昆吾劍:周穆王時西戎獻,鏈鋼,長欠有咫,用之切玉如泥。
12.駿:周簡王鑄,銘曰駿,大篆書,三尺,《書》雲:簡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鑄壹銘曰駿。
13.幹將、莫邪:吳人幹將莫邪所造,鐵,《吳越春秋》載:吳王闔廬使幹將作二劍,其莫邪斷發翦爪投爐中,劍成,雄號幹將,雌號莫邪。
14.越五劍:歐冶子造,銅錫,《越絕書》載:歐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鑄成五劍,壹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爭耀,星鬥避彩,鬼神悲號。”另壹說是湛盧、純鈞、巨闕、豪曹、魚腸五劍。
15.越八劍:越王使工人所鑄,采金,《拾遺記》載:越王以白牛白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劍,名曰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魂、卻邪、真剛。
16.龍淵:楚命歐冶、幹將所造,鐵英,《越絕書》載:楚王聞吳有幹將,越有歐冶子,命風胡子往見之,使作鐵劍,因成龍淵。
17.太阿、工布:鐵劍,壹說有三劍,另壹劍名已佚。秦昭王鑄,銘曰誡,大篆書,三尺,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鑄。
18.定秦:秦始皇鑄,采北祗銅,銘曰定秦,小篆書,李斯刻,三尺六寸,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鑄。
19.神劍:漢太公所得,《性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20.赤霄:漢高祖所得,鐵,銘曰赤霄,大篆書,三尺,高祖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即此劍。
21.神龜:漢文帝鑄,三尺六寸,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22.八服:漢武帝鑄,銘曰八服,小篆書,三尺六寸,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嶽皆埋之。
23.茂陵劍:漢昭帝所得,上銘:直千金,壽萬歲。昭帝時,有茂陵人獻此寶劍,故名。
24.毛、貴:漢宣帝鑄。二劍銘皆小篆書,三尺,以本始四年鑄,壹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貴”(這是宣帝即位前術士恭維他的話)。
25.衍:漢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大篆書,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6.乘勝萬裏伏:王莽鑄,銘曰:乘勝萬裏伏。小篆書,三尺六寸,莽造威鬥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
27.更國:更始劉聖公(即劉秀)鑄,銘曰更國,小篆書。 28.秀霸:漢光武所得,銘曰秀霸,小篆書,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之。
29.玉具劍:光武以賜馮異。七尺,《馮異傳》: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征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劍。
30.龍彩:漢明帝鑄,永平元年鑄,上作龍形,沈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31.金劍:漢章帝鑄,金質,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32.安漢:漢順帝鑄,銘曰安漢,小篆書,三尺四寸,永建元年鑄。
33.中興:漢靈帝鑄,文曰中興,小篆書,建寧三年鑄,同時鑄四劍,銘文皆同,後壹劍無故自失。
34.孟德: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銘曰孟德,三尺六寸,獻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35.思召:袁紹所得,上銘曰思召,《古今註》:袁紹在黎陽,夢神人授壹寶劍,及覺,果在臥,所銘曰思召,解思召為紹字。
36.蜀八劍:蜀昭烈帝鑄,采金牛山鐵,三尺六寸,壹備自服,余賜太子禪、梁王理、魯王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各壹。
37.鎮山劍:蜀後帝禪造,壹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劍口山,故名。
38.倚天、青虹:魏武帝鑄二劍,其利斷鐵如泥,壹自佩,壹賜夏侯恩(名青虹)
39.魏三劍:魏太子丕造,壹曰飛星,壹曰流采,壹曰華鋌。
40.文士劍:楊修獻魏文帝。《文士傳》:楊修以寶劍與魏文帝,帝佩之,語人曰:此楊修劍也。
41.吳六劍:吳大帝(即孫權)所有。《古今註》載:吳大皇帝有寶劍六。壹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裏。
42.大吳:吳大帝孫權鑄,采武昌銅鐵,文曰大吳。小篆書。各三尺九寸。黃武五年***作劍千口。
43.流光:吳王孫高鑄,文曰流光,小篆書,建興二年鑄。
44.皇帝吳王:吳主孫皓鑄,文曰皇帝吳王,小篆書,建衡元年鑄。
45.步光:晉懷帝鑄,銘曰步光,小篆書,五尺,永嘉元年鑄。
46.五方單符:晉穆帝鑄,銘曰五方單符,隸書,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劍。
47.五口神劍:晉孝帝鑄五劍,銘曰神劍,隸書,以太元元年埋此於華山頂。
48.定國:宋武帝鑄,銘曰定國,小篆書,永初元年鑄此劍,後入於梁。
49.永昌:宋廢帝昱造,銘曰永昌,篆書,元徽二年造於蔣山之巔。
50.梁神劍:陶弘景造,金銀銅錫鐵五色合為之,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書,長短各依劍術法。梁武帝以中庚,命弘景造神劍十三口。
51.鎮山:北魏道武帝造,隸書,登國元年帝於嵩阿鑄此二劍。
52.沈水龍雀:夏赫連氐造,銘曰大夏龍雀,《魏誌》:赫連百鏈為劍,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
53.太常:北魏明元帝造,銘背曰太常。 54.四尺千金劍:唐晉公王鐸所有。《劍俠傳》唐晉公有千金劍,以獲李龜壽。
55.火精劍:唐德宗所有,《杜陽雜編》載:夜見數尺光明,斫鐵即碎。 56.酉蕃寶劍:宋時物,《宋監》載:右相都督張浚請禦前降西蕃寶劍,給賜有功將士,以為激勸。
57.古銅劍二:宋蘇軾所得,《東坡集》載:郭祥正遺(贈送之意)古銅劍,東坡謝以詩雲:”壹雙銅劍秋水光”。原詩為:郭祥正家醉畫竹石壁上郭作詩為謝且遺古銅劍二空腸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平生好詩仍好畫,書墻涴壁長遭罵。不嗔不罵喜有余,世間誰復如君者。壹雙銅劍秋水光,兩首新詩爭劍铓。劍在床頭詩在手,不知誰作蛟龍吼。
58.楚銅劍:宋鄭文所得,《方輿誌》載:宋奉官鄭文嘗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銅劍,文得之。冶鑄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59.安定劍:明初安定王所貢。《鹹賓集》載: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貢異劍,賜以織金文綺,命其酋長立為四部,歲入貢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