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大陸電影 - 明朝著名學者,大臣楊士奇是壹個怎樣的人?

明朝著名學者,大臣楊士奇是壹個怎樣的人?

首先楊士奇是壹個很有文化的人,在三楊中,楊士奇也以“學行”見長。其先後主修了《明太祖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

其次楊士奇是壹個心胸開闊的人。當時廣東不正是徐奇贈送當地特產給內廷的官員,許多的官員都得到了徐奇的禮品。當時有人將這份名單呈報給了明成祖,明成祖發現上面沒有楊士奇的名字,便召見詢問。楊士奇說:“徐奇當時奔赴廣東的時候,群臣作詩文贈行,當時恰逢我得病未有參與,所以唯獨沒有我的名字。如果我當時無病,是否有我的名字也未知。況且贈禮都是小東西,應當沒有其他意思。”明成祖於是命令燒毀了那份名單。

另外三楊之壹的楊榮與楊士奇政見不合多有摩擦,但楊士奇也多方包容,甚至在皇帝面前為楊榮說話。楊榮得知後也十分的感動,這也為明朝的政治清明和睦打下了基礎。

楊士奇在主張輕徭薄賦,任用賢能,皇帝有不賢的舉動也會及時制止。明仁宗曾對楊士奇道:“呂震每次誤我,如果不是妳等人的進言,我早追悔莫及了。”

可以說仁宣之治是離不開楊士奇等人的功勞的。

楊士奇內閣首輔,歷事四帝,輔佐君王40多年。有生之年他沒有回鄉建造威風八面的府第,只是在死後留下了壹座墳墓。死後,贈太師,謚文貞。

博古守正,楊土奇,壹手締造了明朝的仁宣盛世。從建文朝進入仕途經永樂,仁宋,宣宗四朝從政,屢立功勛。在明朝二百多年的 歷史 上是壹顆耀眼的明星!

幼年的楊土奇歷經生活的磨難,父親早亡。為了生活隨母改嫁羅姓人家。楊土奇幼年的壹件事,深深地打動了羅姓繼父。在土奇八歲那年,是個祭祀的節日,羅氏家族集體祭祀祖先。小土奇看到後,想起自已的父親,而羅氏柌堂怎會有父親的牌位。土奇很想也祭拜自己的父親。但又怕羅家人不高興,就躲到壹個角落裏用土塊做牌位,然後恭恭敬敬地向父親跪拜。這個在孩子眼裏神秘的行動,被羅姓繼父看在眼裏。從此繼父對楊土奇另眼相看,重視程度高於自已的親生子女。讓楊土奇能夠得到很好學習機會。後來羅姓繼父由於得罪官府被下獄。土奇和母親的生活又陷入困境,曲折的生活磨練了他的意誌。

建文登基楊土奇因才學優秀被騁為編修,從此走上仕途。永樂朝,太子朱高熾與朱高熙的儲位之爭顯出了楊土奇的老練,足智多謀的手段。太子朱高熾也由於有楊土奇這樣的人才的支持而得以保住了儲君之位。終於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從而開啟了 歷史 上有名的仁宣盛世的序幕。

楊土奇,也因能力出眾足智多謀且忠正廉明得以仁宣兩朝的首輔大學土。善終!

楊士奇的確是明朝最著名的學者和大臣之壹,如果沒有他,朱高熾就不是後來的明仁宗皇帝了。

楊士奇是大明四朝元老,他大權在握風光無限,可誰知道年輕時候的楊士奇又經歷了多少苦難呢?

楊士奇出生在壹個兵荒馬亂的時代,當他還只是給壹歲嬰幼兒的時候,父親就在戰亂中去世了。楊士奇的母親為了給兒子找個更好的成長環境,她選擇改嫁給了壹個叫羅性的小官員。

楊士奇的母親對兒子的教育非常重視,在戰火連天的年代依然不忘讓兒子讀書,楊士奇本身也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五歲就能背誦《大學》。

楊士奇的繼父雖然是壹個官員,而且還是當時有名的名士。但是此人性格孤傲,看不起人。楊士奇隨目前改嫁到羅性家裏後,自然不會給這個外姓孩子好臉色看。

能給楊士奇壹口飯吃,有書讀就不錯了,但即便是這樣,楊士奇也必須付出代價,那就是他必須改姓羅。這種事情在我們看來似乎很正常,但楊士奇可不會這樣想。

雖然楊士奇小心翼翼的在繼父家生活,但他依然不忘自己的生父。在楊士奇八歲的時候,羅性壹家都去祭祀先祖,楊士奇也想祭祀自己的親生父親,於是他偷偷地用石塊和泥土堆積了壹個所謂的神位,然後無比虔誠的給亡父跪拜祭祀。

楊士奇的這個小小的舉動竟然被繼父發現了,羅性不僅沒有因此事責怪楊士奇,還對這個年僅八歲的“兒子”刮目相看。

羅性認為楊士奇才八歲就懂得忍辱負重還不忘根本,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他覺得這個孩子將來壹定會有出息 ,所以羅性開始重點培養楊士奇,並讓楊士奇繼續跟著他的生父姓楊。

只可惜羅性在壹年後就被貶官流放,楊士奇家境依然貧困,他不得不在15歲的時候就去給人當私塾老師。雖然當時的教書先生並沒有多少工資,但至少可以補貼家用,還可以學習提高自己。

楊士奇自己已經夠貧困潦倒了,他還把自己壹半的工資分給另外壹個比自己更窮困的朋友,這確實是壹個非常仗義的人啊。

楊士奇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就應該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人可以貧窮,但不可以誌短。

楊士奇愛讀書,而且極有天賦,他不是壹個死讀書的書呆子。楊士奇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當上了壹個訓導的小官,可惜在工作中不慎將官印給弄丟了。這在當時可是大罪,有可能會坐牢的,楊士奇沒有像壹般人那樣上報,而是棄官而逃,因為他還有滿腔抱負沒有實現。(其實這也不是什麽大的過錯,所以當時的朝廷不可能花太多心思去抓捕他。)

楊士奇繼續流亡教書謀生和學習,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因為建文帝要召集儒生編撰《太祖實錄》,楊士奇飽讀史書,文學功底非常紮實,他被保舉提升為編撰官員。

《太祖實錄》的主編方孝孺非常重視楊士奇,多次在工作中提拔這位年輕人。永樂皇帝朱棣即位後,楊士奇和解縉壹起成為了明朝的首任內閣重臣。

楊士奇在面對太子紛爭的時候非常聰明,他既擁護朱高熾又不張揚,是心機和城府很深的人。楊士奇的為官之道就是低調低調再低調。

楊士奇擅權謀,他不做陽奉陰違的兩面派,也不棱角分明得罪人,他只在最關鍵的時候出手體現自己的價值。正是因為楊士奇在朱棣去世的時候拼出老命給朱高熾通風報信,這才讓朱高熾順利登上皇位。

楊士奇是古時文人學習的楷模,著作出許多文學作品,他為官剛正不阿體恤百姓生活疾苦。

但楊士奇在教 育兒 子方面可能就有所欠缺了,他的大兒子楊稷是壹個驕橫殘暴之人,因殺人被告,以至於影響到了楊士奇的壹世英名。雖然明英宗沒有懲處和責怪楊士奇,楊士奇感恩戴德之余也最終因兒子之事憂慮而死。

楊士奇在明朝 歷史 上地位非凡,他入內閣四十三年,居首輔十多年,明朝的“仁宣之治”他功不可沒。

具體到楊士奇是壹個怎樣的人,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說。

壹、為人寬厚,樂於助友。

楊士奇早年家境貧寒,為了生計,十五歲開始就開塾授童。盡管自己生活得很艱辛,但在得知朋友無力奉養母親時,他還是毫不猶豫的將自己的壹半學生讓給了這位朋友。

入朝為官後,對同僚偶有之小錯,楊士奇也多為其掩飾。

二、為政有方,公私分明。

楊士奇對上舉止恭敬,適度退讓。別人編修的《太祖實錄》朱棣不滿意,楊士奇擔任總裁後,進行了大量刪改終獲通過。

在朱高熾為太子時,楊士奇盡心輔佐。仁宗朱高熾即位後,他積極建言獻策,輔助朱高熾行仁政,發展生產,改善百姓生活。

仁宗之後,他又積極輔佐宣宗朱瞻基。

在仁、宣二帝和楊士奇等大臣的鼎力輔助下,開創了“仁宣之治”的大好局面。

楊士奇在家中從不談論公事,至親好友也不得參與機密,可謂是公私分明。

三、寬厚失度,教子無方。

寬厚是優點,但凡事要有度,過則成缺點。

宣宗去世後,年僅九歲的英宗即位,主持朝政的楊士奇等人為國家的平穩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遺憾的是,他們未能及時遏制住有亂政跡象的太監王振,對後來的“土木之變”負有壹定的責任。

他沒能及時遏制王振的原因除了其本性寬厚外,還與其教子無方,壹味偏袒縱容,致使長子楊稷橫行鄉裏、作惡多端有關。自己的家人如此,怎麽好意思去指責他人呢!

最後給大家送個彩蛋。楊士奇與妓女逗樂的——當時官場有個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均以大學士輔政。三楊也學著風流名士,逛妓院啥的,但老陰著臉作憂國憂民狀,叫人看著不爽。有人問壹個名叫齊雅秀的小妓:能逗三位閣老笑壹笑嗎?齊雅秀說,放心,我能壹進門就能讓他們笑。後來遇到召喚,齊雅秀故意來遲。三楊問她何故來遲。她搗了壹句:在家看《列女傳》。三楊這下憋不住,笑噴中。說:母狗無禮!齊雅秀說:我是母狗,三位老爹就是公侯——公猴了。

好玩兒吧?古代做妓,除了琴棋書畫,脫口秀之類的也得有的。另外,三楊壹塊兒嫖娼,多好的交情與人品呀!

楊士奇是壹代賢臣,他是任職時間最長的內閣首輔(21年),大明的“仁宣盛世”有他的壹份功勞。他學問水平很高,先後擔任過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的老師。

同時,楊士奇在古代名臣榜裏又是壹個平實的“普通人”。因為作為帝王師,他的學問不如劉伯溫、宋濂、方孝孺等人;論治國之術,他幾乎沒有什麽獨到的創見。

但他先後服務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四代皇帝,且不管這四代皇帝能力怎樣,性格如何,他都能獲得皇帝始終如壹的信任。這是楊士奇的人生大智慧,值得我們今天學習。

淡定從容、低調公允的人生態度

楊士奇是個苦命的孩子。出生於元末戰亂年代,1歲喪父,跟隨母親改嫁,小時候過的是寄人籬下的生活。沒幾年,繼父獲罪,楊士奇便與母親相依為命。家境貧苦的他,15歲就開始教小孩子識字,賺錢養家。

由於母親出身儒學世家,對楊士奇的教育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楊士奇自幼就勤奮好學。

做私塾先生對於楊士奇來講是壹件很幸福的事。不僅有壹份穩定的收入,還能在授課之余,繼續研究學問,除了日子過得清苦了些。不過從楊士奇早期的詩作中可以看出,貧困的日子並沒有暗淡他的誌趣,反而樂得清貧,淡泊。

也是在這期間,楊士奇漂泊於湖南湖北,深入 社會 生活,目睹民生百態,對經世致用有了更多的理解與感悟。

有才華的人總會遇到展示的機會。太祖駕崩後,建文帝廣招天下儒生入翰林院為太祖編寫《明太祖實錄》,楊士奇經人推薦入選,並在翰林院的策論考試中拿了第壹名。當時的吏部尚書張紞忍不住稱贊,“此非經生言也”。於是,楊士奇被破格錄取,留在翰林院做編纂官,從此正式踏入仕途。

真正讓楊士奇的人生發生改變的是建文四年,他碰到了朱棣。剛剛登基的朱棣急需組建自己的政治班底,像楊士奇這種沒有背景,不站隊又有學問人,正是朱棣喜歡的。於是,提拔楊士奇就成了首批內閣成員。不久,楊士奇又入仕東宮,擔任東宮講官,成了太子的老師。

從壹個普通的教書先生,旦夕之間成為太子的老師,皇帝近臣,這種驟然顯貴,換做普通人,難免得意忘形。但楊士奇沒有,淡泊從容的心性早已經融入骨血,熟讀 歷史 的他更加明白榮辱只在帝王壹念之間,所以楊士奇為官非常謹慎、低調。

他從不在外人面前吹噓誇耀,賣弄學問,回家也從不談論公事,即使跟最親的人也不講。他的生活條件也依舊保持著樸素平凡,楊士奇住在偏僻荒涼的南京城西,距離他的工作單位——皇宮,有十幾裏路。

有壹次,廣東布政使徐奇置辦了壹批嶺南的土特產,送給京城各衙門的高官,被有心人舉報行賄。朱棣拿到受賄人名單時,發現沒有楊士奇的名字,就詢問楊士奇原因。

楊士奇回答說,“徐奇當時赴廣東就任的時候,群臣作詩文贈行,剛好我生病未能前往,所以才沒有給我禮物。如果我當時無病,說不定就有我的名字了。徐奇只是贈禮答謝同僚之誼,況且土特產都是些小東西,不值什麽錢,應當沒有別的意思。“朱棣聽後,就把收禮人的名單燒毀了。

天子近臣,壹句話能活人,壹句話也能死人。但凡楊士奇有絲毫誇耀自己清廉的意思,就把收禮的同僚擺在了受賄的對立面上。以朱棣的脾氣,可能這些人就丟官罷職了。

這種低調公允的態度不僅讓楊士奇獲得不錯的人緣,也贏得了朱棣的信任,盡管當時的朝臣中,比楊士奇才能突出的人很多,但像楊士奇這樣穩重不張揚的人卻很少。

通達人心的過人能力

楊士奇早年在 社會 摸爬滾打的經歷還練就了他通達人心的本事。也因此兩次幫助太子朱高熾挽回帝心、扳倒漢王朱高煦。

永樂九年,朱棣第壹次北巡回京,檢查太子監國期間的政務,找茬般的對太子頒布的很多政令都做出了修改。這無疑是對太子能力的否定,也大大打擊了太子的威信。當時大理寺丞耿通就直言進諫維護太子,惹得朱棣勃然大怒。

朱棣對太子的無端發難,其實是擔心他不在朝的時日裏,太子慢慢積攢勢力,他不希望有壹天太子實力壯大到足以對抗自己。所以相比於太子的威信,更重要的是應該讓朱棣放心,不再懷疑太子。

楊士奇準確抓住了朱棣的心態,當朱棣向楊士奇詢問太子監國期間的表現時,先給朱棣吃了壹顆定心丸,稱太子非常孝敬。壹個孝子是絕對不會忤逆父親的,但是監國表現怎麽能用孝敬來形容呢?

楊士奇緊接著慢條斯理的補充道,“太子天資高,有過錯必知,然後必改。其存有愛人之心,絕對不會辜負陛下重托。”不僅替太子解開了懷疑,還順便誇了太子壹波。朱棣聽了很滿意。

好景不長,帝王心性變幻莫測,又有漢王朱高煦從旁挑撥誣陷。朱棣第二次北巡返京時,因太子迎駕遲緩,朱棣再次發脾氣,將東宮屬官全部問罪下獄。問道楊士奇時,楊士奇再次強調,“太子仍然和以前壹樣孝敬。凡是這些遲迎的事情,都是臣等的罪過。”

對於漢王朱高煦的挑撥誣陷,太子以及東宮屬官壹直都沒什麽辦法,因為朱棣很寵愛漢王,彈劾漢王的壹些小毛病根本動搖不了漢王的地位,反而會遭到漢王瘋狂的報復。

不過隨著漢王奪嫡的野心越來越暴露,行為越來越出格,終於讓朱棣有所察覺。

於是,朱棣找來楊士奇和蹇義詢問實情,這是壹次扳倒漢王的絕佳機會。

蹇義的回答是不知情。其實蹇義的想法很簡單,他雖然忠於太子,但也擔心壹擊不中可能帶來的後果,沒有最佳對策的時候,不能隨便開口。

但楊士奇是壹個出色的“心理專家”,既然朱棣已經對漢王朱高煦產生了懷疑,那就放大這個懷疑。

楊士奇出手了。

他說,“臣與蹇義都是侍奉東宮的,其他外人不敢對我倆談論漢王的事情。所以我們的確是不知情。”

緊接著話鋒壹轉:“但是皇帝兩次派遣其就藩,都不肯赴任。現在知道陛下要遷都,馬上就請留守南京。還是請陛下仔細想想他的本意。”

絕殺!暗示漢王朱高煦動機不純,需要提防。

朱棣表面雖然平靜,但內心已然波瀾。接下來幾天,朱棣迅速查清了朱高煦的陰謀,削了漢王的兩個護衛,並把他趕到樂安去了。

知其不可而不為的人生哲學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太子朱高熾登基,是為明仁宗。

這壹年,楊士奇已經59歲了。

做了二十年朱高熾的老師,屢次維護太子,早已成了朱高熾的主心骨,如今終於熬出了頭,朱高熾加封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不久又晉少保、少傅,真正的位高權重。

權力越大,責任就越大。楊士奇等重臣壹致認為應該停罷永樂年間下西洋、采辦金銀等耗費錢糧的大活動,讓百姓輕徭薄賦,休 養生 息。

其實朱棣在位時的各項開拓之舉,百姓早就不堪負重。只是無人能阻止朱棣,弄不好就被扔到大牢裏留宿了。

當然,這不能稱之為貪生怕死。儒家在為與不為的選擇上有這樣壹句話,“ 不知不可為而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為而不為,賢人也;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聖人也”

我們時常說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在歌頌不懼困難的 探索 精神,但多半於事無補。所以“知其不可為而不為”的作風反而更加務實,不做不可為的事,積攢實力,去做可作為的事。

楊士奇就是這樣的人。在朱棣在位時,楊士奇每次被召見,很少建言獻策,更多的是維護太子;到了朱高熾在位時,他更多的參與到了國家大事的討論中,觀點明確,甚至願意反復勸說進諫,給朱高熾潑冷水。

在楊士奇身上,可以看到堅持,同時也存在變通。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時,願意信賴倚重楊士奇,那麽楊士奇就願意有所為,即便是已經花甲之年,病痛纏身。到了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對楊士奇尊重多與信任,倚重變少了,已經古稀之年的楊士奇更多的是完成先帝的囑托,盡量有所為。在左右不了朱祁鎮的時候,楊士奇就選擇不強求。於是就有了朱祁鎮寵信太監王振、強行出兵麓川等行為。

可能會有壹種觀點會說楊士奇過於看重自己的得失,但成為壹代賢臣之前,先是壹個普通人,壹個普通人就難免有人性的弱點,不應過於苛責,畢竟誰還不是壹個普通人。

“普通”的楊士奇壹輩子都保持著人間清醒,才能不執念,不焦慮,看得透所以長壽。

正統九年三月十四日,楊士奇去世,享年七十九歲,追贈太師,謚號“文貞”。

總體上楊士奇是明朝的名相,是英宗時期輔政的三楊(楊榮,楊士奇,楊浦)之壹,可是楊士奇是最特別的壹個。

1. 楊士奇命運不好卻 幸運的趕上了壹個好時代,得到了壹點好運氣。

楊士奇,江西人(明清江西人多出人才),壹歲喪父,母親改嫁,家境不好,但是他喜歡讀書。後來做個縣裏小官也因為失職而成為逃犯,漂泊二十年以在鄉間教書為生。按這個場景推演下去,楊士奇可能過壹個極為平凡的壹生。

可是命運之神垂青了他。建文帝時楊被人推舉參與 太祖實錄 編纂。後來太宗(成祖)時,楊士奇和黃淮等六人進入內閣參與機要事務(六人裏面居然四個江西人)這樣 楊士奇成為明朝第壹批以內閣大學生身份參與機要事務的人 。

假如楊士奇晚生幾十年,明英宗以後慣例: 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楊士奇不是進士,入閣成為宰輔就難上加難了。

返觀另外兩楊楊榮和楊溥都是進士出身,他倆放在明朝任何時期,政治生涯都會比楊士奇平順的多。

2.楊士奇是明朝內閣任職時間最長的宰輔。

楊士奇在內閣任職達四十年之久,是明朝內閣任職最長的。光是擔任內閣首輔就十幾年,比張居正還長!當然,張居正生前就獲得太師的名號,有明壹代文官裏面絕無僅有。

3.楊士奇政治生涯無汙點。

明史楊士奇傳用很大篇幅寫楊士奇,沒有壹句負面評價。明史是清朝人完成,所以正面的描寫比較可靠。

三楊是中國 歷史 上極少有的宰輔能夠在政治上真誠合作的例子,上壹個例子可能要追到北宋的範仲淹和富弼。

楊士奇以壹介布衣入相,歷經五朝,被人稱作西楊。壹生之中慧眼識人為大明朝推薦提拔了很多人才。但他最不識的卻是他的兒子,晚年名譽更是敗壞在他兒子手裏。他是壹個成功的政治家,但作為父親,他是壹個失敗者。

楊士奇最早只是個教書先生,他教書時就因為學識淵博,才華過人,被很多名人文士所贊譽。壹直到35歲時經人推薦進入翰林院成了壹個編纂官。但有才華的人在那都會放光,不久就被當時的吏部尚書所提拔。

後來發生了靖難之役,朱棣坐上皇位後就把他選入了內閣,之後更是選拔讓他輔佐皇太子。後來雖因太子之爭,幾次被下獄,但都有驚無險,不久就被釋放。這不得不說楊士奇的為官有其獨到之處。

之後他還輔佐明仁宗和明宣宗開創了仁宣之治,而這個時期也被認為是明朝最好的時期,政治清明而開放,經濟繁榮,國力強盛。而這些都離不開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的輔佐。在此期間楊士奇也為明朝推薦選拔了很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應該就是於謙了。

但在他晚年時,他的兒子橫行鄉裏,作惡多端,還霸道殺人,犯下了幾宗命案。之後被人舉報,朝中的對手就把矛頭指向了他,他兒子之後也被緝拿歸案。而當時的楊士奇已經有77歲,在如此情形下,只能以老疾辭官。第二年,他就因此事積郁成疾去世了。

楊士奇壹生清明,晚年卻因為他的兒子,使得這成為了他壹生之中的汙點,不得不說做官難,做個好父親更難啊。

謝謝提問:楊士奇(1366——1444)江西吉安人。楊士奇是明初三楊之壹,與楊榮,楊搏並稱。歷仕五朝,壹直到明英宗正統年間才去世。

楊士奇早年喪父,其母改嫁羅性,於是楊士奇也改姓羅,後來楊士奇在祭祖過程中祭奠自己的父親,羅性知道以後,對楊士奇大加贊賞。準許其恢復楊姓。建文時期,楊士奇經王叔英推薦入仕。

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令楊士奇進入內閣,楊士奇在進入內閣後便被卷入了朱高熾與朱高煦之間的爭鬥之中,楊士奇也多次保護太子朱高熾,由此得罪朱高煦,多次被捕入獄。明成祖崩於北征蒙古的歸途中,楊士奇立即秘密通知遠在南京的太子朱高熾,使其搶先壹步到達北京,登上帝位。由此開啟了仁宣之治的序幕。

明宣宗駕崩以後,明英宗朱祁鎮即位,開始寵信宦官王振。楊士奇無可奈何的看到了明帝國開始走向衰落。楊士奇開始以老病為由請求致仕。最終於1444年病逝,死後追贈太師。

小王解史,關註我,帶您走進不壹樣的 歷史

楊士奇他被稱為數朝元老,主要是他是歷經四朝(明成祖,仁宗,宣宗和英宗)的宰相重臣,非常德高望重,他稱得上是壹位很有遠見的政治家,盡心盡力輔佐皇帝施行壹系列對天下百姓有益的政治以及經濟舉措,讓明朝早期有數十年的大好局面。他是泰和人,也就是現在的江西泰和人。1399年,經王叔英的推薦,他被召入到翰林院擔任編纂官,參加編修修撰《太祖實錄》。能出現“仁宣之治”這樣非常好的局面,楊士奇其實是有功的。他為人豁達,度量大,不記較私人私怨。官員同僚裏有小過失的,經常為他遮掩。楊士奇對民間百姓疾苦非常了解,做宰相以後,他經常關心國家太平以及百姓生活情況,而且還敢於直言,提了不少好的意見。1426至1435年這幾年間,即宣宗宣德年間,許多地方屢屢遭到水旱自然災害,楊士奇除了好幾次上書請求皇上下詔書體察民情,而且更掛念安撫百姓政策的落實。他與楊榮,楊溥合稱為“三楊”,他們都曾先後在四朝擔任職務,是明代賢良宰相。楊士奇他很愛才也很重視人才,任人唯賢,在他舉薦的人當中,就有我們熟知的於謙,況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