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評價的特點主要有:擴散性、持久性。
道德的起源: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作為社會現象,屬於社會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形態,必須而且只能從人類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本身去探討道德的起源。首先,道德萌發於人類早期的勞動和簡單交往。其次,道德形成於社會分工的出現和發展。
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只要形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就壹定會產生道德,社會關系是道德產生的客觀條件。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人類最初的道德以風俗習慣等形式表現出來,隨著發展又從風俗習慣中分化出來。
道德的本質:
①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
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範。
③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
④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範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道德的功能:
1、道德的認識功能:
即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往往借助於道德觀念、道德準則、道德理想等形式,幫助人們認識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通過,增強義務感與責任感,正確選擇道德行為,塑造道德價格。
2、道德的調節功能:
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功能)道德評價是道德調節的主要形式,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是道德調節所賴以發揮作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