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的拼音是qiáo,組詞可以組為吊橋、長橋臥波、鐵橋、獨木橋等。
文字源流:
“橋”是形聲字。從木,喬聲。“木”作形旁表意,表示其本義與木材有關;“喬”作聲旁表音。“喬”,春秋文字從止、從高。戰國文字從又、從高;或從又、從高省。
秦漢文字承襲戰國文字,多從又、從高省字形;則從又、從高不省;《說文》小篆作字形右邊部分,從夭、從高省,為後世文字所本。隸變後楷書寫作“橋”,簡體字寫作“橋”。
本義是橋梁。引申指器物上的橫梁。如宋·王安石《胡笳十八拍》:“幾回拋鞚抱鞍橋,往往驚墮馬蹄下。”
又引申為古代行山路時的壹種代步工具,後作“轎”(今讀為jiào)。如《史記·河渠書》:“禹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又引申為桔橰,井上汲水的工具。如《禮記·曲禮上》:“奉席如橋衡。”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註:
橋,水梁也。水梁者、水中之梁也。梁者、宮室所以關舉南北者也。然其字本從水。則橋梁其本義而棟梁其假借也。凡獨木者曰杠。騈木者曰橋。大而為陂陀者曰橋。古者挈臯曰井橋。曲禮。奉席如橋衡。讀若居廟反。取高舉之義也。從木。喬聲。巨驕切。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