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
<名>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與室家有關,下面是“豕”,即豬。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多在屋子裏養豬,所以房子裏有豬就成了人家的標誌。本義:屋內,住所)
同本義 [home;domicile;dwelling place]
家,居也。從宀,豭省聲。——《說文》
家人內也。——《易·雜卦傳》
上地家七人。——《周禮·小司徒》。註:“有夫有婦,然後為家。”
夙夜浚明有家。——《書·臯謨》
開國承家。——《易·師》
室為夫婦所居,家謂壹門之內。——《詩·周南·桃夭》註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陶潛《桃花源記》
引申表示住宅、房屋 [house;residence]
平原君家樓臨民家。——《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又如:家堂(正屋中間的堂屋);家所(家居處所);家堂菩薩(家中供奉的佛祖神靈);家第(家宅;私邸);家間(家裏;家中)。借指部隊或機關中某個成員工作的處所。如:連長開會去了不在家;所長在家主持工作
家庭,人家 [family]
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孟子·梁惠王上》
治天下之國若治壹家。——《墨子·尚同下》
家半三軍。——《國語·晉語》
視吾家所寡有者。——《戰國策·齊策四》
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
家繪像祀之。——《明史》
又如:養家;持家;安家;家第(對對方家庭的敬稱);家數(家族;武藝招數、招式);家廟(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堂);家緣(家業,家產);家私(家產);家貲(家私財產);家計(家業,家產)
指夫或妻 [husband or wife]
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左傳·桓公十八年》
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楚辭·離騷》
又如:家婆(家主婆;當家婆);家公(丈夫);家花(喻自己的妻子);家婆(妻子;主婦)
家家;每家 [every family]。如:家戶(每家每戶,家家戶戶);家至戶到(到每家每戶;遍及每家每戶)
大夫統治的政治區域,即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minister and high official or theirs feud]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論語·季氏》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家甲(古時卿大夫的私人武裝);家主(春秋時對卿大夫的稱謂);家老(上古大夫家臣中的長者);家臣(春秋時各國卿大夫的臣屬);家邦(本指家和國,亦泛指國家);家國(家與國,亦指國家)
娘家 [married woman's maiden home]
卿但暫還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謝家來貴門。
今日還家去。
且暫還家去。
學術或藝術流派 [school]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賈誼《過秦論》
又如:家數(流派風格;家法傳統。多用於詩、文、技藝等);家言邪學(自成壹家的偏見。儒家指儒家以外的學說)
經營某種行業的人家或具有某種身份的人 [a person or family engaged in a certain trade]
農家少閑月。——白居易《觀刈麥》
又如:農家;廠家;漁家;行家;東家;莊家
掌握某種專門學識或從事某種工作、擔任某種職務的人 [expert;specialist in a certain field]
地學之家。——[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
又如:政治家;藝術家;專家;科學家;社會活動家;作家.
民族 [nation]。如:苗家;侗家;傣家.
指某壹集團或某壹方面 [group]。 如: 三家條約.
家財,財產 [property]
皆沒其家而遷之蜀。——《史記·呂不韋列傳》
又如:分家;發家;家破人亡;抄家
朝廷 [court]
爭先入公家。——《呂氏春秋·貴卒》。註:“公之朝也。”
又如:漢家(即漢朝);隨家(即隋朝);家歷(皇朝的歷數)
都城 [capital]
其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九為節。——《周禮》。鄭玄註:“國家,國之所居,謂城方也。”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唐·李商隱《隋宮》
帝王或太子 [emperor]
三家,三皇也。——《後漢書·馬融傳》註
又如:家吏(皇後或太子的官屬)
某人 [a person]。如:家夥;家頭(壹個人叫壹家頭)
古代醫書上指患某種病的人 [patient]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傷寒論》
“家”的古字 [utensil]。如:家生;家夥點(鑼鼓家什的節奏);家器(家庭日常用具)
家嫁
嫁是女子去男子家,女子無家,以男之家為家。故有“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的古語。女子結婚就是歸家,《詩經》所謂“之子於歸”,即指此。所以家、嫁音近義同。為什麽古代社會婚姻由武力搶奪,演變而為和平出嫁。原有它的歷史過程以及受經濟關系的影響。據美國社會學家摩爾根著《古代社會》壹書說,人類婚姻初為群婚制,次為夥伴婚制,再次為對偶婚制,即壹夫壹妻制。群婚制是男到女方去住,中國先秦時代傳說中的舜到娥皇女英家去住,就是具體例子。夥伴制是兄弟***妻或姐妹***夫,《詩經》有諸父諸母之詠,就其表征。此時期,經濟關系表現為家族財產權壹般全歸女子所有,或者男女各有。到對偶婚制產生時,女子已不再擁有財產權,它全歸男子。因家從宀豭省聲,即家下的豕。豕為私有財產開始之壹,它又為古代社會家畜的代表。當時打獵,是男人;飼養家畜,也是男人;擁有獵物和家畜,自然也是男人。家畜在氏族社會末期,是財產的主要內容。女子無財產經濟權,自然無家,以男子的家為家,所以出嫁即歸家,家嫁音近義同,源於此因。(引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64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家
jia
1.a family; a household
2.a home
3.(as "suffix") designating specialty of a person
1--家是什麽?社會學家的說是社會的最小細胞;婚姻學家說家是風雨相依的兩人世界;文學家說是寶蓋下面養著壹群豬。究竟什麽是家呢,許多人認為這是壹個不值得思考的問題。那麽先讓我們來聽壹個故事吧。
有壹個富翁醉倒在他的別墅外面,他的保安扶起他說: “先生,讓我扶妳回家吧! ”富翁反問保安: “家?!我的家在哪裏?妳能扶我回得了家嗎?”。保安大惑不解,指著不遠處的別墅說: “那不是妳的家麽?”富翁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窩,又指了指不遠處的那棟豪華別墅,壹本正經的,斷斷續續地回答說: “那,那不是我的家,那只是我的房屋。”
由上面這個故事不難看出家不是壹個簡單的概念,而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問題,家不是房屋,不是彩電,不是冰箱,不是物質堆砌起來的空間。物質的豐富固然可以給我們壹點感官的快感。但那是轉眼即逝的。試想,在那個空間中,如果充滿暴力和冷戰,同床異夢,貌合神離,家,將不成為其家。而成為壹個爭鬥的戰?1鶚?汽車,不過是這個現代化的戰場中的悲劇的擺設品罷了。難怪有壹些大款自我解嘲道: “我窮得只剩下錢了!”
既然家不是財富堆砌起來的空間。那麽家到底是什麽呢?家在那裏?第二個故事將給我們較好的提示。
這是壹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它發生在南非。在南非的種族分裂內戰時期,許許多多的家族備受戰亂之苦,支離破碎,房屋被摧毀,人民被屠殺,有壹個大家庭原來有幾十口人,最後只剩下壹個老祖母和壹個小孫女了,這個老祖母年事已高,病入膏肓,就等到天堂報到了。再活下去真沒意思。但當她得知小孫女還在人間,老祖母便決心要找到她的小孫女,要不然,她睡不著,吃不香。為了找到她的小孫女,她歷盡千辛萬苦。輾轉反側數萬裏,找遍了非洲大陸,最後壹刻,她終於找到了她的小孫女,她激動地、緊緊地和小孫女擁抱在壹起,這時這個老祖母說了壹句意味深長的話: “到家了!”老祖母不缺錢, 不缺財產。在她的心中,她需要愛她的親人。需要那份特別的真情實感,兩個相互牽掛的人就是家啊!家在這裏上升為壹種信仰,壹種宗教,壹種支撐老人活下去的精神力量。概括的說家是愛的聚合體,試看天下之家,皆為愛而聚,無愛而散。
在美國女作家白涅德夫人的作品《小公主》中,對家是這樣解釋的:
薩拉:“校長,我認為這裏並不是我的家,雖然有我的容身之處。家,應該是壹個有溫暖的地方啊!”
尋找自己的家,在某種意義上是人類的宿命。而每個人,在本質上,都是無家可歸的漂泊者。我們和浪跡天涯的人相比,只是多了壹個物質的外殼。我們常常把這東西叫做“家”,但它並不總是使我們感到心靈安寧的地方。
我們的家到底在哪裏呢?家在本質上是壹個不斷更新的範疇,正應了壹句禪語: “佛在心中”。家又何嘗不是呢?家是壹個感情的港灣,家是壹個靈魂的棲息地,家是壹個精神的樂園。家就是妳和妳家人在壹起的情感的全部,而房屋等物質全部可成為“庭”就這個概念來說,後者又是微不足道的補充。正確地認識這個概念,對我們的人生是大有裨益的,它讓我們不會迷失方向,不會只去追求“庭”而不去追求“家”。
家,是什麽?千萬個人有千萬個說法。查遍漢語詞典,關於家的解釋只有寥寥數語,但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目中,家的概念何嘗不涵蓋了整個人生。無論貧富貴賤,逆境坦途,只要妳降生到這個世界,就與家發生著關系,絲絲縷縷無時不縈繞在心間。
貧困時,家是壹個窩。哪怕四壁皆空,但只要有個窩,就可以擋住風寒,
擋住雨雪,擋住豺狼與虎豹。就有了燈光,有了薪火,有了滿屋子的親昵與溫馨。君不見,巴山深處,壹家人因為買不起壹人壹個碗、壹雙筷,只好妳吃完了我再吃,舔犢之情,仍無處不在;陜北窯洞裏,壹家人只有壹條打了補丁的褲子,誰出門給誰穿,再苦也有親人維護妳的體面。哪怕窮到去要飯,心中因了家人的牽掛,也就有了回家的想頭,也就有了“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狗窩”的信念。
戰爭中,家是壹幅籮筐,壹根扁擔。烽火硝煙,顛沛流離,壹家人扶老攜幼,相依為命。父親的脊梁母親的背,就是掩體,就是防空洞,就是安全的屏障。“八壹三”抗戰時,我先生年僅四歲,正是坐在父親肩挑的籮筐裏,從日本人占領的上海郊區,逃難到青浦、到蘇州、到無錫……。日本鬼子燒殺搶掠,他們全家居然僥幸逃生。在人生路上艱難跋涉了70年的我先生,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那壹路的顛簸,壹路的晃悠,壹路的親情和父愛。
動亂時,家是壹汪平靜的清泉,又是壹座精神的聖殿。壹臉的汙水,壹頭的唾沫,壹身的傷痕,回到家就可以洗個幹幹凈凈、清清白白。壹杯熱茶、壹條毛巾、壹枕耳鬢廝磨,足以讓妳對撼天的喧囂充耳不聞,對蘸血的皮鞭視而不見。妳可以在父母的眼中,看到真實的自我;可以從愛人的唇上,感到人格的尊嚴;可以從孩子的依偎,體驗生命的珍貴。如果妳見過丁玲和陳明夫婦在北大荒受苦受難時住過的茅棚,妳或許會想到,縱有豪華如五星級的居所,比起那用親情撐起的飄搖在荒原上的家,也會失色了許多。“文革”中,我在川北壹個偏遠的山區插隊落戶,關進“牛棚”的父親,為了避免我們的牽掛,照常寄來報刊書籍供我們學習,在來信中只字不提自己遭受的淩辱與冤屈,而且還反復囑咐我:“向貧下中農學習,堅守生產崗位,不到大雪封山,不要請假回家!”常言道:“家是社會的細胞”,千千萬萬個家堅韌不破,社會就不至於面臨崩潰的絕境!
上山下鄉時,家是遠離“文攻武衛”的世外桃源。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只要進了“知青點”,就是壹家人。幹活時,挑糞、鋤地、砍柴、犁田,有人幫妳扛重的;收工後,生火、做飯、推磨、碾米,有人和妳搶著幹。親人的家書、朋友的飛鴻,有人與妳壹起分享;壹本好書,壹首好詩,有人為妳充填精神的虛空。這裏沒有階級歧視,沒有貧富之分,沒有智商高低的差別。即使有稀罕的招工機會,也會妳推我讓,爭著把幸運送給同伴,把不幸留給自己。在風塵滾滾的人生路上,知青之家永遠是壹個溫馨的夢,縈繞著妳壹直走到生命的盡頭。
太平時,家是壹座博物館,又是壹個加油站。家裏的壹本書、壹封信、壹幀照片,都可以引出壹段屬於妳們家的故事,流傳天南與地北;壹把茶壺、壹頂帽子、壹把椅子,都儲存著妳們家的文化傳統和信息,綿延壹代又壹代。家裏有屬於妳的書櫃,屬於妳的電腦,屬於妳的時間和空間。妳可以讀妳想讀的書,看妳想看的電視,玩妳想玩的電子遊戲。當然,家裏還有父母的鞭策,愛人的鼓勵,孩子的追趕,容不得妳有任何的放縱和懈?
孤獨時,家是黑夜裏的北鬥,是沙漠中的綠洲。雖然可望而不可及,卻帶給妳無限的遐思與慰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聖杜甫早已道出了對“家”的牽掛。失足時,家是諒解的甘露,是寬容的懷抱。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孩子的企盼,浪子毅然回頭,方知猶未為晚。
富裕時,家是壹帖清醒劑。時時提醒妳“衣食足而知榮辱”,切不可“富貴思淫欲”。家不是酒店,不是茶館,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家是扶老攜幼的承擔,是傳宗接代的責任。即使富甲天下的比爾·蓋茨,也只要壹個屬於自己的家,而把巨額財富捐給了那些需要家的孩子和需要孩子的母親。“有錢能使鬼推磨”,卻惟獨買不到親情,買不到家。世上沒有不老的容顏,不散的筵席。當珍惜時且珍惜,莫等老來有家回不得,“空悲切”。
歸西時,家是駛向彼岸的此岸,是通往來世的港灣。妳播下的種子已在這裏開花結果,妳培育的後代已接過了妳肩上的責任。妳的姓氏通過兒女得以繼承,妳的血脈通過子孫得以延伸。因為有了家,妳靈魂不滅;因為還有家,妳死而猶生。據說,人在彌留時總是夢見故去的親人,那是妳天堂裏的家在向妳呼喚,準備好了麽?準備好了就出發!
家,是什麽?千萬個人有千萬個說法。有的說,家是壹種文化;有的說,家是壹段時光;有的說,家是壹種情懷。還有人說,……
家,是什麽,又不是什麽。擁有它時,它平凡如柴米油鹽醬醋茶;失去它時,掏心掏肝也找不回。
願有情人終成眷屬,願有家的人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