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通過對俞耿村及俞垛鎮鄉村的適齡入學兒童調研,發現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在社會轉型和城市化過程中,人口遷移流動日益頻繁2000年人口普查時,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已超過壹億。在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大量中青年人外出打工,將子女留在家鄉,由此在農村形成了規模巨大的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在年幼時便與父母長期分開,家庭環境的不穩定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較強的孤獨感。他們由於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內向,遇到壹些麻煩事會顯得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願與人交流。長期的寡言、沈默、焦慮和緊張,極易使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閉的心理。這樣的兒童在人際溝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從學習說,很多留守兒童沒有明確的學習動機,沒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們要麽是為父母學,要麽是為了走出家鄉,這影響到學習的後勁和成績。由於缺乏父母的監督,留守兒童學習習慣較差,自制力弱,在學習困難時,不能承受過大的壓力,造成學習興趣的失去,通過對身邊小學生觀察中發現,學習態度不端正、有撒謊欺騙等不良行為的學生中,留守兒童占80%。這些孩子絕大多數,因為父母外出而和爺爺奶奶壹起生活,從而失去了學習上很好的監督,學習態度逐漸散漫、不端正,有些甚至出現遲到、不交作業、撒謊等現象。 ? 從情緒方面說,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隔代撫養或者托付在親戚家,不能同長輩進行有效溝通,在情感上缺乏關愛,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有的兒童性格內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們不願與別人交往,生活在狹小的自我空間裏,對外界的壹切都漠不關心,對他人和集體的情感冷漠;有的則脾氣暴躁、沖動易怒、逆反情緒,不聽任何教導,或者過分淘氣;有的兒童則有焦慮心理,抑郁癥狀。少數留守兒童認為家裏窮,爸媽沒能耐,才會出去打工掙錢,由此產生怨恨情緒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後疏遠他們,導致情感隔膜。他們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感到茫然。多數兒童進取心不強,紀律渙散,再加上家裏無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較差,逐漸逃學、輟學,以致過早地流向了社會。由此可見,即使給予充分的物質上、生活上的照顧,但不能培養他們積極正確的自我意識,也是不行的。留守兒童會出現自我控制能力差,自我約束能力不強,如果教師忽視對他們的管教,加上沒有父母的監督,結果只能是放任自流。還有些孩子在受到老師的批評後,其自尊、自信受到嚴重影響,他們認為自己沒有人疼愛,只有缺點沒有優點,是個孤獨的人。這些孩子做事就會很偏激。因此學校、家庭應重視學生自由意識的形成和培養。這些孩子歸根結底的原因,總是缺少父母那裏的關愛,作為教師就需要盡可能引導孩子養成健康的心理意識。針對問題,學校應該對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提供壹些對策。 ? 壹、感受集體的溫暖,提高他們的愛心 ? 人類成長離不開團體生活,個體成長與團體發展息息相關。例如把優秀學生與他們編在壹起或同桌,建立“興趣小組”開展“學習手拉手”等活動,讓他們切實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讓他們不再孤獨、壓力和不安全感。幫助他們培養正確的自我體驗和認識,以提高愛心。 ? 二 、挖掘兒童的潛能,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的智能強項,使兒童能對自己作出正確的評估和判斷,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增強兒童的自信心。 ? 三、是建立完備的留守兒童心理檔案。心理檔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留守兒童個人的愛好特長;身體狀況;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與父母和監護人的關系;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性格類型及特征,氣質類型及特征,個性心理有哪些特征,個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質等。這樣才能隨時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 四、是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 , 通過開家長會、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電話聯系、家長回家及時進行家訪等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 ? 五、是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建立起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心理健康活動課應該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為壹體,通過遊戲、情景創設、角色扮演、討論等方式幫助留守兒童全面提高心理素質。側重點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識的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情緒的合理調控、挫折承受能力訓練指導等。此外,還要開設心理信箱,電話咨詢,信函咨詢,開設親子熱線,設立心理咨詢室,定期辦心理健康專欄、板報,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陣地,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規化。 ? 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是大家所***同希望的,需要全社會***同努力,關愛留守兒童。作為家長和學校,更應該擔負起這個重要責任,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使每個留守兒童都能達到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誌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系適應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