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BoBo族在個人的消費享樂方面,非常重視物質的“質感”(這個“質感”通常是用金錢換取的,300元意大利制造牛仔褲Vs30元平價牛仔褲,眼光銳利的光用看就能看出質感不同)。
二、在經濟能力可負擔的範圍內,BoBo族有“千金散盡還復來”的瀟灑。雖然“能力範圍內”是大前提,但是稍微盲目的潮流追隨者會把重點放在揮霍的瀟灑。
我覺得有趣的是:如果在這個特定社會大多數的實踐者,思想觀念其實十年如壹日,那麽所謂的“消費轉型”到底有沒有代表性?
正如不少人以為下班後泡酒館、咖啡座,短假出國玩“跳島”(island-hopping)潛水沖浪曬太陽,就能自封“雅皮壹族”。相信也會有人借“BoBo族”的名,名牌外套搭平價牛仔褲、周日壹身銅臭周末沐浴書香,便當自己是“BoBo族男女”。
認識BoBo族,非得要搞清楚這壹族群,生活態度背後的價值觀、社會心理構造。
BoBo族是布爾喬亞(Bourgeois)和波希米亞(Bohemia)的縮寫組合單詞,來自壹本翻譯所引進的書《天堂中的布波族》,布爾喬亞和波希米亞這兩種完全不同性質,甚至相互沖突的社會階層混合在壹起,構成了壹個自相矛盾的“BoBo族”。BoBo族既講究物質層面的精致化享樂(講究所謂的“質感”),又標榜生活方式的自由不羈和浪漫主義風度。大陸上的BoBo族完全是個先被虛構、後被制造而出的“種族”,它是西方生活方式在發展中國家的壹個簡陋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