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1923年,蘇聯電影導演吉加·維爾托夫首創的電影理論、創作方法和審美體系。他們把電影攝像機比作人的眼睛,主張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影機“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反對敘事性影片,反對人為的搬演,排斥演員、化妝、布景、照明和攝影棚中的藝術加工。
維爾托夫認為必須有壹種電影能夠擺脫人為情節,將真實的戰爭場面和社會現實記錄下來,於是他從電影紀錄本性出發,提出“攝影機——眼睛”理論,開創了非常著名的“電影眼睛派”,所謂“電影眼睛”指的是攝影機就是人的肉眼,攝影機看到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攝影機甚至比肉眼更加強大,即 “攝影機是人眼的延伸”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攝影機眼睛對世界進行探究,借助攝影機這個工具幫助受壓迫的無產階級了解現狀。“電影眼睛”的理論被庫裏肖夫等人追隨和效仿,影響了之後蒙太奇的發展。
《帶攝影機的人》
是蘇聯著名導演維爾托夫於1929年創作的影片。影片呈現了壹個縝密的套層結構:表層上是壹部紀錄蘇聯勞動人民平凡生活的城市交響曲,其內層則講述了攝影機如何紀錄生活、攝影師如何進行拍攝和剪輯。
在這部影片中,維爾托夫富於創造性地采用了“實景拍攝”、偷拍、強拍等方法,竭力排斥傳統的場面調度、電影劇本、演員和攝影棚的使用,踐行了他的“電影眼睛派理論”。
在技術方面,本片還創造了分割畫面、二次曝光等剪輯手法;在理論上創造了“自我暴露”的拍攝手法,即攝影者出現在影片中。該片最大的意義不僅在於紀錄下了壹個時代壹個城市的現實生活場景,更多地在於其理論與技術相結合所實現的價值,所以本片是壹部偉大的作品。
真實電影
是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的壹個以直接紀錄手法為基本特征的電影創作流派。包括法國的真實電影運動和美國的直接電影運動。其靈感來源於蘇聯導演吉加·維爾托夫的“電影眼睛派”理論和實踐。
| 真實電影 |
真實電影主張:(1).直接拍攝真實生活,排斥虛構;(2).不要事先編寫劇本,不用職業演員;(3).影片的攝制組只有三個人組成,即導演、攝影師和錄音師,由導演親自剪輯底片。在這壹電影流派內部,法國真實電影和美國直接電影的唯壹不同之處在於:法國人主張導演可以介入拍攝過程,而美國人則力求避免幹涉事件的過程,要求導演采取嚴格的客觀立場,以免破壞對象的自然傾向。
真實電影的拍攝方法要求導演能夠準確地發現事件和預測其戲劇性過程,要求攝制組動作敏捷,當機立斷。這種方法必然給影片的題材造成很大的限制,因此,純粹意義上的真實電影作品為數很少。真實電影作為壹個流派的更大意義在於它為壹般的故事片創作提供了壹個保證最大限度的真實性的拍攝方法,在這壹點上,其影響是深遠的。真實電影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有:法國的讓·魯時《壹個夏天的故事》、美國的理查德·利科克的《大衛》等。
(源自筆記整理)更多內容請見公號自習室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