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十大虧損電影出爐,什麽是壓垮國產電影的最後壹根稻草
016年雖然已經過去,但影視行業的多項年度盤點才剛剛開始,比如,近日新鮮出爐的2016年度電影票房。從各項數字來看,2016年電影市場遇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不僅去年初許下的600億票房目標遠未達成,甚至連年度票房增長率都未能突破5%。 日前,有媒體根據去年電影行業的多項數字,總結出了年度虧損最多的幾部電影。 從這份表格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去年電影市場的虧損數字從數千萬到數億元不等,而其中亦不乏大制作、大導演、重磅明星加盟的影片。何以這些曾經的“票房靈藥”慘變“票房毒藥”?而除了票房之外,發行、營銷渠道是否也應背負虧損的鍋?去年票房虧損的原因究竟在哪裏? 高成本動畫?觀眾不買賬 從這些電影中,首當其沖的壹類就是以《搖滾藏獒》《小門神》和《精靈王座》為代表的高成本動畫電影。這類電影都打著畫面精良的旗號,將大把制作費用投入了前期的制作公司。無論是由美國好萊塢團隊斥資6000萬美金打造的《搖滾藏獒》,還是由7000萬人民幣支撐了三年漫長制作期的《小門神》,在這些漂亮的投資數字背後都是後期上映時巨大的回本壓力。 然而,國內觀眾卻似乎並不願意為這類電影買賬。幾部高成本動畫電影在上映後,無壹不是票房低迷,最終慘淡收場。如此低回報率的影片,也就註定了前期高昂的制作費用付諸東流。重金並沒有砸出水花,虧損也是在所難免。 合拍科幻動作片:披著“洋”皮的國產片 而另壹類在中國電影市場遇冷的就是中外合拍的科幻動作片了,前文榜單中出現的《勇士之門》和《蒸發太平洋》都屬於這壹類型。這類電影在投資、演員、上映地區等方面通常是由中外聯合,電影類型無壹不是故事格局大、後期特效要求高。然而這類中西合璧的產物卻在中國電影市場上顯得水土不服,東方元素與西方科幻的結合差強人意、缺乏誠意,觀眾自然不買賬。 《勇士之門》預算4800萬美元(折合約3.3億人民幣),然而國內上映後票房僅有2283萬,凈虧損預估超過3.2億。《蒸發太平洋》票房收益3500萬,但和900萬美元(折合6000萬人民幣)的投資相比,也損失了至少3700萬。 對賭or保底?投資與票房的較量 近年來的國產電影市場,出現了“對賭”和“保底”兩項新發行策略。“對賭”往往是資本市場的概念,在電影行業裏又被稱為“保底發行”。所謂“保底發行”,即制片方與發行方在影片上映前簽訂的壹個對賭協議。根據協議,雙方確認壹個數額,無論影片票房最終是多少,制片方都能提前鎖定壹筆高額收益,而發行方則在實際票房超出這個數額的部分,優先獲得額外收入。不過,保底發行雖然贏面大,但也是具有極高風險的,壹旦失敗,也需要承擔巨額虧損。 《夢想合夥人》就是因保底虧損的壹部典型代表。該片由壹眾明星出演,然而上映後卻因口碑不佳,最終僅獲得票房8100萬(投資方分賬約3000萬)。這樣壹來,為這部電影花了3億保底的福建恒業影業就損失了壹大筆錢。據悉該片電影投資9000萬,預估凈虧損6000萬。 同樣因保底而慘遭虧本的還有《葉問3》。該片制作成本和發行等費用***計約3億,保底票房為10億,然而最終卻僅收獲了8億票房,因此保底失敗的快鹿投資集團將承擔巨額虧損。此外,《葉問3》上映期間還爆出了虛假排場(鎖定座位、幽靈場等)的黑幕,涉及虛假票房3200萬。因此《葉問3》到底虧損了多少錢,除了投資方心中有數外,外人恐怕無法算清這筆糊塗賬。 古裝武俠IP:市場盡失,春天不再 曾經風靡壹時的古裝武俠電影,近年來逐漸失去了其在電影市場的地位,《三少爺的劍》票房滑鐵盧就是最好的證明。這部由博納和爾冬升打造,原著為古龍的大IP電影,上映之後卻因口碑不佳,最終票房收益不足1億,凈虧損達6300萬。 而另壹部同樣命運的是《封神傳奇》。這部由中國星主控,博納、阿裏巴巴、愛奇藝等聯合投資的影片,雖然眾星雲集,但無奈觀眾對這類噱頭大卻不會講故事的電影早已失去興趣,上映後口碑欠佳也是可想而知了。最終電影票房僅以2.84億草草收場,投資方能獲得分成約1.1億。如果成本按4億算,凈虧損達2.9億。 意外虧損:李安效應失靈、主旋律沒市場 李安的年度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意外反響不佳,最終以3093萬美元的票房成績收場。雖然李安這面金字招牌在國內的影響力非同凡響,上映後在豆瓣和時光網的評分分別達到了8.6和8.0,但該片在美國本土的口碑欠佳,IMDb評分只有7.2分,爛番茄新鮮度45%。因此在最終的總票房上,美國市場僅收益174萬美元,占總票房的5.6%。海外已經在中國兩岸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墨西哥、丹麥、挪威等地上映,票房2919萬美元,其中中國內地1.63億元。 另壹部反響不佳的影片是去年代表中國參加奧斯卡外語片競選的歷史大片《大唐玄奘》。這部影片在題材上貫徹了中央“壹帶壹路”的主旋律,主演黃曉明也憑這部片連續獲了意大利中國電影節和長春電影節兩個影帝。然而觀眾卻對這類題材興趣不大,豆瓣評分僅有5.2,票房也只有3300萬,這讓投資過億的中影集團虧損預計達到8800萬。 賀歲檔:口碑票房雙撲街 眼看2016票房目標無法達成,不少人將目標盯緊了年底的賀歲檔,期望能最終發力,讓慘淡了壹年的票房迎來最後壹次爆發。然而即便是祭出了國師張藝謀的大旗,《長城》依然沒能讓去年的電影大盤起死回生。不僅如此,賀歲檔上映的四部大片還尷尬“領銜”了年度票房虧損榜。 賀歲檔集體虧損的首要原因,就是票房低迷造成的低回報率。以《長城》為例,預算為1.5億美元(約10億人民幣),如果僅算國內票房,要達到近26億才能回本。然而目前上映三周,票房才剛剛突破10億,遠未達到預期。《鐵道飛虎》也面臨同樣的窘境。這部主打精美特效制作的動作喜劇,前期投資成本高達2.5億,加上後期營銷、發行等費用,總投資約3億。雖然微影時代總裁林寧曾信誓旦旦給《鐵道飛虎》保底8億票房,不過目前已上映2周,而且經過了聖誕和元旦兩個假期後票房尚不足6億,日後若要完成這8億目標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虧損的另壹方面原因則是來自電影口碑的集體撲街,無法激發觀眾貢獻票房的意願。無論是萬眾期待的《長城》,還是明星雲集的《擺渡人》,又或者是成龍領銜壹眾鮮肉的《鐵道飛虎》,上映後豆瓣評分均在5分以下。而唯壹壹部有口碑的《羅曼蒂克消亡史》卻又因為其題材太過文藝、宣傳缺少熱度、排片率低等原因,大有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之嫌。因此,《羅曼蒂克消亡史》總投資在1.5億,最終票房落在1.19億,虧損高達1億。 綜上而言,去年電影市場的大範圍虧損與影片類型、天價投資額、保底分賬形式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影視行業表面看似風光無限,不斷有資本湧入,然而從這些虧損數字背後卻也看到了市場的殘酷。若單從票房的角度看,觀眾逐漸回歸理性、明星效應不斷減弱、惡意炒作難以吸引眼球,因此,相較於五花八門的炒作和營銷途徑,拍壹部真正好看的電影或許才是提升票房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