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鋼琴師觀後感

鋼琴師觀後感

 電影《鋼琴家》的劇本來自波蘭猶太鋼琴家伍拉迪斯羅?斯皮爾曼的回憶錄,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鋼琴師觀後感,供大家參閱!

鋼琴師觀後感篇1

 前不久老師給我們放了壹部電影叫《鋼琴師》,是關於猶太人的故事。我們看了之後感觸甚深,每每有不開心的事,都會想壹想這個猶太人,有些事不值得浪費時間和精力去記較,原來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幸運的!哪怕是吃個饅頭、掃個地,甚至是上個廁所?

 我們本應是快樂積極樂觀向上的,可以勇敢的追求理想,幸福快樂的享受生活?其實我們擁有太多太多的快樂和幸福,只是被烏雲蒙蔽了雙眼吧!有壹種心態叫做樂觀!學會樂觀才能把握更多的快樂和幸福!不是嗎?!

 雖然從高中時代就喜歡二戰題材的影視文學作品,有關集中營的影片看了數不勝數,按說對其情節內容已是司空見慣,?麻木不仁?。

 可是,看完這部獲得戛納獎的反映波蘭猶太人生活的影片,描寫壹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還是緊縮著內心郁悶了好半天。

 德國納粹的滅絕人寰的暴行是如此的掠殺人性,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和老友從上個世紀就圍繞人性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世紀之爭的問題。

鋼琴師觀後感篇2

 《鋼琴師》是在我記憶中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壹部電影,它給了我壹種心靈上的洗禮和壹種美的享受。在這部電影中許多美的形式都表現的近乎完美。

 首先,《鋼琴師》這部作品是電影。電影是壹種藝術創造,藝術美就在這部電影中很好的展現。因為藝術美是藝術家對現實生活進行審美反映和審美創造的產物。藝術美是存在於各類藝術作品的審美意象之中。雖然《鋼琴家》的劇本來自波蘭猶太鋼琴家伍拉迪斯羅?斯皮爾曼的回憶錄,該書的力量在於在華沙猶太人區中求生的痛苦與內心的掙紮,正如波蘭斯基所說"該片以令人吃驚的客觀筆觸描述了那段時期的真實情況,客觀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確的地步。書中波蘭人有好有壞,猶太人有好有壞,德國人也有好有壞?"

 而電影《鋼琴師》卻是壹部電影,他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導演所拍的,他是經過再加工的,其中多多少少的情節、景象和當時經歷的人有所出入。這就符合了美學中所說的藝術美的本質:藝術美存在於藝術作品中的美,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審美反映和審美創造的物態化形式,因此,藝術美也就是藝術家對客觀世界審美反映和審美創造凝聚並顯現於特定物質符號形態中的美。還有他選了這個自傳作立足點,把鏡頭帶進了二戰的屠猶浩劫中,這段可怕的歷史裏,有他躲閃著的童年影子?他母親死在集中營裏,他父親幸存下來。所以藝術創造是審美反映和審美創造交融並舉的實踐?精神活動。這種審美反映活動本身具有的心靈激蕩,又推湧審美創造的同步展開。這種審美的反映和創造活動,包含對現實美和自然美的真切關照和加工美化。

 其次,藝術美的主觀性是強烈的、又往往是隱蔽的。壹般地說,藝術家的強烈感情都不是在作品中赤裸裸地表現出來的。這是因為藝術家的任務不是直接出面說服欣賞者,而是通過藝術本身的力量感動欣賞者。因此,藝術家總是把客觀性融入具有客觀性的物態化形式之中。在電影中,鏡頭和場景的細節就成了藝術家展現個人情感的工具。在《鋼琴師》這部作品,鏡頭語言多數都是第三視角轉切第壹視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戰爭的殘酷,羅曼?波蘭斯基在表現屠殺和局部戰爭的絲毫沒有含蓄的成分,德軍連續近乎荒誕的屠殺的場景被直白地表現出來。他采用了圍墻分割的對比鏡頭,使人感覺到圍墻兩邊就是天堂與地獄。表現了猶太民族被納粹毫無人性的虐待。羅曼?波蘭斯基他還用審視的鏡頭表現了極端環境裏人性的殘酷悲歌,當然猶太人也是有好有壞,從隨即在街頭死去的流民,為了搶奪食物無奈的錘打和哭泣。猶太酒吧裏,肖邦的音樂和自私地驗證金幣的商人。這就表現了他比較客觀的視角。細節刻畫中從主角在極端困頓情況下依舊顫動的手指,在腦海裏響起的旋律,在饑餓和恐懼中揉搓泥灰的雙手,鋼琴上端放的德國軍服,依舊憂傷、動情的旋律;甚至連德軍軍官辦公桌上的全家合影都壹壹鏡頭留意了,德軍軍官最後的話也具有深刻的意味。就表現了導演對人性的探討和他對和平的渴望。前後有三個長靜景對比鏡頭,壹是嬉戲的華沙廣場,指引遠方的銅像;二是德軍浩蕩地行進的廣場,依舊指引遠方的銅像;最後就是依舊指引遠方殘破的銅像,逐漸出現大規模殘垣斷壁的遠景。這種滿目蒼痍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更是奠定了全篇的基調。最後也在《降A 大調波蘭舞曲》裏結束這段文字,有太多值得反思的,有太多悲哀的,但沒有仇恨和報復;有太多哀傷,有太多期望,卻依舊是謳歌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再次,我覺得在這部電影中塑造了壹個很好的藝術形象,甚至創造了壹個典型的猶太人的形象。這部電影其實說的是個幸存者的故事。剛開始我認為那個人可以是任何人,鋼琴家,電影導演,或是街邊小販,家庭婦女。 為了生存,每個人都使盡看家本領。這個故事裏的人碰巧是個音樂家,他靠音樂支持精神,靠音樂打動敵人,無他,只因音樂是他最擅長的東西。而慢慢地開始我懂得了劇本中為什麽主人公的職業是特定的,並且片名叫《鋼琴師》。因為導演要強調藝術是為了人的生存而存在的。藝術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生活,在絕境中讓我們更堅韌.戰爭中幸存下來的人成千上萬,每個人遭遇不同。這個鋼琴師,他有音樂傍身,比別人可能要堅強壹點,柔韌壹點,淡薄壹點,所以他活下來的機會比較多。就這樣這種故事就具有獨創性,他也不僅體現在藝術家對自己所表現的對象的特質的把握上,而且更體現在他對這壹特定對象的獨有感悟和發現上,體現在他嶄新的藝術形式的創造上。作者就這樣創造了個典型的人物,他是具有普遍而又深刻的思想意義的、鮮明而又獨特的人物形象,他是栩栩如生和獨壹無二的。

 最後,我想說壹下印象最深刻的壹段情節,就是當主人公去找東西吃的時候,被壹個德國納粹軍官遇見。當時主人公已經經歷了許多悲歡離合,當看見德國軍官的時候,他的眼神已經很絕望了,但是也有壹種知道總有那麽壹天的心情,他其實等待的是命運的安排。可是那個德國納粹卻動了憐憫之心,他叫主人公彈了壹首肖邦的第壹敘事曲,令我吃驚的是德國軍官居然叫他彈的是蕭邦的,波蘭人彈蕭邦固然是自然,而壹個德國人要彈波蘭人的曲子,可是看到後來才想到這是自然,美的事物是不分國界的。壹個德國人喜歡波蘭人的曲子又有什麽可以奇怪的呢?現在想來當時認為德國人喜歡這種曲子是壹種不可思議的想法,我到覺得當時我的那種想法是不可思議的,我怎麽有那麽多民族主義的想法呢?其實壹部真正好的藝術作品是可以引起全人類的***鳴的。肖邦的第壹敘事曲就把主人公和德國軍官帶回到和平的年代,其實哪個人沒有家庭和親人,也許那個德國軍官以前也做過許多滅絕人性的事,但是他在聽主人公彈奏的時候,好像心靈得到了凈化,他就恢復了人性,放過了主人公。而後,當德國戰敗時,德國軍官在戰俘營看見了壹個和主人公壹樣的藝術家,他哀求的求著那人,講出了他曾救過主人公壹命,他那種眼神我是壹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他是多麽渴望活下來。那種悲切的眼神是壹種人類求生的欲望,甚至是壹種生物的本能,讓人看了哪有人不能動容,我留下了眼淚。我想要是我曾經做過壹些錯事,那我也壹定想得到原諒,我也相信人是寬容,而那個猶太人主人公也是這樣。當他得知那個德國軍官在哪裏時,他也就立即去,可是為時已晚,戰俘已經轉移了。其實他這樣的行動也表示了猶太民族的寬容和知恩圖報。戰爭中,很多人死去,也有很多人活了下來,軍官壹絲人性的閃光,就救下了鋼琴家的壹條命,而其他千千萬萬死去的人呢?片尾的鋼琴曲又壹次響起,有生以來頭壹次,我覺得鋼琴曲是那麽的憂傷。我也就真切的覺得戰爭是多麽的可怕。這也就體現了欣賞藝術美的壹種特殊作用。我們以為藝術美的特殊價值,可以從欣賞者個人和社會兩個方面來加以分析:藝術美在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價值。藝術所能發揮的作用,和藝術欣賞者的感受能力是成正比的;藝術美在推動社會生活前進方面,具有特殊的價值。所以在我看的時候相信許多人包括現在的德國人、日本人壹定也不想有當時二戰時候的景象,而那些現在的新軍國主義壹定不敢去看這部影片,因為他們壹定怕看見戰爭的結果。藝術美能夠征服人心,鼓舞人心,在人們心頭燃起為現實理想的生活而鬥爭的火焰,以達到推動社會生活前進的最後目的。

鋼琴師觀後感篇3

 影片講述的故事是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波蘭,德國納粹對猶太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殺戮,而作為鋼琴師的主人公斯皮爾曼同樣要在這場屠殺中東躲西藏,受盡了殘酷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痛苦,不僅是身體上的傷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與羞辱。最終,幸運的是鋼琴師用他的音樂才華打動了壹位納粹軍官;在他的幫助下,鋼琴師終於等到了戰爭結束的那壹天,頑強活了下來。

 本電影通過壹連串直白而又真實的畫面,展露出了納粹的殘酷無情,例如,被趕到集中營的猶太人在德國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歡樂的樂曲,兩眼含淚的跳著歡快的舞步。和壹些德國軍官在壹隊猶太人中挑出幾個瘦弱的讓他們趴在地上,然後壹個個槍斃。他們殘忍地把人的生命當作了遊戲。還有,讓人最深刻的那壹幕是有壹個因殘疾而無法向德國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連人帶輪椅從樓上扔下捽死在路上。而鋼琴師正是這些事的經歷者和目擊者,然而在音樂的支撐下,鋼琴師頑強地追求著生命的機會。

 影片中的壹幕形象地表現出鋼琴師斯皮爾曼對音樂強烈的熱愛之情。就是在壹間藏身的屋子裏,有壹架鋼琴,但鋼琴師卻不能出聲,否則會暴露自己,於是他將手指懸在琴鍵上盡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實的在進行著鋼琴的演奏會。也許,此時無聲的鋼琴之聲是鋼琴師生存的希望和動力了。最後,斯皮爾曼也是憑著他音樂才華打動了壹位納粹軍官,喚醒了 那位軍官的良知與善心,也促使他幫助了鋼琴師,使鋼琴師得以在壹片廢墟中存活了下來。從這位德國軍官上看,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德國軍人都是壞的,他們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戰爭結束後當鋼琴師趕到戰俘營時,德國的戰俘已經轉移了,而這位曾經救過鋼琴師的軍人最後還是死在了戰俘營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