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2050年的“機器人伴侶”時代:每個人都需要壹個機器人愛人嗎?

?2050年的“機器人伴侶”時代:每個人都需要壹個機器人愛人嗎?

相傳,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他非常孤僻,喜歡獨居,擅長雕刻。壹天,他用象牙雕刻了壹個理想的女性雕像。於是他每天與雕像為伴,把所有的熱情、愛和希望都傾註在他雕刻的少女雕像上。女孩雕像被他的愛和迷戀所感動,同時也被愛情女神阿韋洛蒂娜所感動,於是上帝賦予了雕像生命,她終於從架子上走下來,成為了壹個真正的人。這時,皮格馬利翁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娶了壹個年輕的女孩,終於得到了壹個美麗的妻子。

如今,這樣迷人的童話故事可能會在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日益完善的今天實現,或者在不久的將來實現。讓具有人類外表和思維方式的機器人從流水線上走下來,進入人們的生活。然而,壹旦面對美麗的機器異性,有多少人能像皮格馬利翁那樣勇往直前?愛或不愛是壹個問題。

我個人認為,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關系,包括溝通、戀愛、* * *,甚至與機器人的婚姻,更多的是技術問題,而不是倫理問題。

如果妳真的和機器人結婚,就像荷蘭馬斯特裏赫特大學專門研究人工智能的博士生大衛·利維在博士論文《與人工伴侶的親密關系》中預測的那樣,那將是在2050年!我們需要做好的可能是更多的心理準備,而不是極度恐慌。畢竟,它不太可能像克隆人、安樂死等現象那樣引起巨大的法律和倫理爭議以及廣泛的社會焦慮。

對於機器人夥伴來說,沒有必要設置壹個過於苛刻的所謂底線,勇敢地選擇壹個與之交往。我愛我,與妳何幹?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快樂來自個人的內心,只有腳知道鞋子是否舒適。從純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我明確支持這個東西!

幸福來自“我愛”而不是“我被愛”。愛壹個人給了妳什麽權利?事實上,它只給了妳愛的權利,而愛是壹種偏執的關系。除了愛,妳沒有任何權利。毫無疑問,機器人伴侶的情感能力和戀愛能力都是技術問題!

從心理學和行為學的角度來看,人的情緒最多是由欲望產生的。隨著人類的進化,性關系和婚姻的功能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今社會離婚率居高不下,而閃婚、未婚、網婚、丁克、丁沖、同性婚姻、無性婚姻、SOLO族(天天談戀愛,天天不見面)等顛覆和沖擊現行婚姻制度的現象層出不窮。

例如,同性戀從人類開始就存在了。根據嚴格的統計調查,人群中有3.7%的人。妳認為是洪水猛獸還是歡迎支持?它的基礎不會改變。許多新知識女性甚至認為“婚姻不是儲存愛情的唯壹方式,甚至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機器人性伴侶會影響人類的繁衍,那麽,就像上面列舉的現象壹樣,它們只是少數非主流人群的自主選擇。從人文角度來說,我會同情甚至適度支持這些非主流現象。畢竟,它為人們追求個人幸福和緩解焦慮提供了更多選擇。

在當今社會,婚姻情感的功能不再是收集果實、保衛獵物和繁衍後代,而是緩解焦慮和尋找同伴,因此機器人情人應該是壹個不錯的選擇。可以交流、知道如何返回、可以設置為不背叛的機器人是太好的伴侶了。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在心理層面上,愛要麽是壹種投射,要麽是壹種投射身份。因此,機器人在緩解人們固有的焦慮方面並不比真正的戀人差。

繁衍後代可能是個問題,這個層面的爭議其實可以這樣理解:大家都只掃門前雪,專門管別人的床事。如果被愛的失敗是可以避免的,那麽機器人愛人是緩解焦慮和獲得個人幸福的好方法。在化學和荷爾蒙的層面上,愛情是下丘腦分泌的壹種化學瘋狂。我們把愛投射到人、事物或機器人身上,它與愛的本質的某壹部分——緩解焦慮——並不矛盾。

現代人完全有權力和能力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堅持自己的擇偶觀。我壹直強調壹個相當西方的觀點:人權道德——事實上,這是我們的祖先留下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像克隆技術壹樣,它也超越倫理爭議而造福人類。而互聯網,壹把雙刃劍!但它的積極意義要大得多!

機器人的發展可能是標準化和適度的,但不應該有太多的負面爭議和批評作為絆腳石。所謂人類無法控制的發明所引起的爭議有時實際上來自對未知的恐懼和對控制的渴望之間的內心沖突,以及由此引起的自我泛化的焦慮。

比如“網癮綜合征”,發明壹個病名其實是為了滿足醫生的自戀心理。長期從事某項工作並不總是意味著疾病。擔心網絡汙染損害的家長會因為孩子讀書學習12小時而讓孩子來我的心理咨詢機構接受心理治療嗎?我再給他們壹個——“學習成癮綜合征”?哈哈,所以回到這個話題,同樣的道理,對待人類的壹些發明創造,對待越來越多的雙刃劍,擔心、抗拒、猶豫,都不如勇敢接受和理性控制來得現實!

至於用冰冷的機器在生殖領域引發的莫名恐慌和倫理爭議,我認為是這樣的:人類性行為中異性之間的* * *有生殖的目的,但不是唯壹的目的(這是人與獸的區別)。* * *本身具有愉悅和交流的功能。從動態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緩解了人類的性欲,釋放了“力比多”;但異性之間,如:* * *,房事充足,* * *;甚至可以實現在心理治療臨床上被稱為“性偏好障礙”的* * *、同性性行為、戀物癖、甚至* * *等非主流方式(也稱“性變態”)。因此,從緩解成年人現實焦慮的角度來看,壹個有“感情”和溝通能力的機器人性伴侶肯定比目前流行的、同樣有價值的充氣娃娃更好。這絕對是壹個飛躍!

精神分析,我從事的心理治療領域,是研究人的愛恨情仇的理論。將人們的愛恨情仇和人際關系延伸到機器人領域,是壹種挑戰,壹種積極的挑戰,也是壹種機遇。我是這麽看的,非常肯定。這才是壹個現代人應有的胸懷。

也許,我們都需要壹個機器人伴侶或愛人!因為,我們已經被增長和工業文明極度“非人化”,而機器人愛好者或工業文明給了我們回報。

另外,專業的心理陪護機器人是壹個方向。我國平均每400萬人中只有不到壹名專業心理醫生,每年有近40萬人自殺或企圖自殺。事實上,我們比想象中脆弱得多。將機器人視為夥伴,將其視為可以交流和平等對待的人工工具,這實際上是壹個很好的領域和方向。

最後壹個問題:“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許多科幻電影中描述的機器人暴動場景非常可怕……”科幻是科幻,不是現實。從傷害的角度來說,作為壹名心理治療師,我見過太多人類對自己和同伴的傷害(心理層面),甚至不勝枚舉和令人發指!那麽——我們為什麽害怕機器人?我們有必要盲目反抗,莫名其妙地恐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