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縣 翼城縣 襄汾縣
洪洞縣 古 縣 安澤縣
浮山縣 吉 縣 鄉 寧
蒲 縣 大寧縣 永和縣
隰 縣 汾西縣
臨汾概況
臨汾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黃河中遊,汾水之濱,東倚太嶽,西靠呂梁,中部是遼闊富饒的盆地。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地區毗鄰,東與長治、晉城市相連,南與運城地區相鄰,西以黃河為界同陜西省相望。地理坐標為北緯 35°23'--36°57',東經110°22'--112°34'之間,南北最大縱距170多公裏,東西最大橫距約200公裏,全市國土總面積20510平方公裏,其中:平川面積占19.4%,丘陵51.4%,山地29.2%。
臨汾市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搖籃,中國古文化最早的發祥地之壹。早在三、四十萬年以前,“丁村人”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裏。相傳在 4200年前的氏族社會後期,壹個叫“唐堯”的部落酋長曾在此率眾定居建都,留下了“堯舜禪讓”的千古美談和“天下第壹都”的美譽,至漢代發始稱平陽。宋、元、明、清皆所屬冊城縣邑。民國初屬河東道,1949年2月成立晉南區,1950年1月成立臨汾專區,1954年與運城專區合並為晉南專區,1971年以原臨汾專區所轄範圍成立臨汾地區,1978年改名臨汾地區行政公署,2001年成立臨汾市,現轄1區2市14縣,159個鄉鎮,15個街道辦事處,3275個行政村。總人口411.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2.91萬人。
臨汾市地處半幹旱、半濕潤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 8.9℃--12.1℃,降水量453.9 — 688.4毫米,無霜期125 — 191天。農業以糧棉和多種經濟作為主,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特別是中部臨汾盆地,土質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素稱“膏腴之地”和“棉麥之鄉”,小麥產量占全省27.4%,是山西省棉麥生產基地之壹,主產小麥、棉花、玉米、豆子、谷子、蓖麻、紅薯、土豆、煙葉、西瓜以及紅棗、核桃、蘋果、紅果、柿子、花椒、杏、梨等幹鮮果。全市野生資源也極為豐富,不僅有珍貴的藥材,還有山桃、山杏、沙棘、酸棗等種類繁多的野生植物資源,是發展林牧業和天然飲品的寶地。
臨汾市礦藏豐富,能源工業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已探明的礦種有 38種之多,其中燃料礦產2種、金屬礦產12種、非金屬礦產24種,煤、鐵、石膏、石灰巖、白雲巖、膨潤土、花崗石、大理石、油頁巖、耐火粘土等在省內及全國均占重要地位。首屈壹指的煤炭資源,儲藏面積1.54萬平方公裏。鐵礦是臨汾市第二大礦產資源,總儲量4.2億噸,其中磁鐵礦儲量為1.8億噸,且富礦比例高,占全省富礦的70%以上。大理石儲量1.5億立方米,石英石儲量2000萬噸,石膏的遠景儲量為234億噸,被譽為“有千種用途粘土”的膨潤土分布在本市永和、大寧、吉縣。
臨汾市能源充裕,水源充足。全市有兩座中型火力發電廠和 10座小型電廠,並與華北電網聯網。黃河、汾河、昕水河、沁河、澮河、鄂河、清水河等7條河流流經本市,霍州市城西南的郭莊泉,臨汾市西山腳下的龍祠泉和洪洞廣勝寺的霍泉三大泉聞名全省,全市水資源總量18.9億立方米,占全省的13.9%,人均資源總量492立方米,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臨汾市交通便利,通訊快捷。南同蒲鐵路貫穿南北,侯西線、侯月線橫穿東西,成為我國東西方向的和二條大動脈及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區間;大同至運城高速公路、國道 209線、309線以及晉(城)韓(城)公路、霍(州)侯(馬)壹級公路縱橫全市。17個縣(市區)全部完成了本地電話網、分組交換網、數字數據網、數字移動通訊網、報刊發行微機網五項建設,全市有線、無線交叉,多功能、多手段的現代先進通訊網絡已形成。
改革開放以來,臨汾人民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奮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努力實現由經濟大市向經濟強市的戰略跨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現已初步形成煤炭、冶金、機械、電力為骨幹,化工、輕紡、建材、電子、食品等較全面配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這裏有壹批全國全省的大型重化工企業。還有,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的鄉鎮企業,在短期內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壹”,進入“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歷史新階段。臨汾正在神州中西部悄然崛起,實現著由經濟大市向經濟強市的戰略轉變。
臨汾市名勝古跡眾多,旅遊業方興未艾。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2594處,其中國家級9處,省級56處。位於吉縣的全國四十佳旅遊風景區之壹的黃河壺口瀑布是僅次於黃果樹瀑布的我國第二大瀑布,滔滔黃河在此處斂水成束,由300米寬的河面急縮為50米,傾斜入落差60米的河槽之中,驚濤拍岸,浪花飛騰,聲若雷鳴,氣吞日月,蔚為壯觀。歷代騷人墨客多有吟詠,明人詩雲:“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九轉壹壺收”;洪洞古大槐樹處是中原人民尋根祭祖,憑吊先人之勝地,素有“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之說;古柏參天、祠宇構築精美的堯廟、堯陵是紀念中華民族第壹代賢王英靈的勝地;廣勝寺飛虹塔是國內外罕見的七彩琉璃塔;“蘇三監獄”是至今保存的明代最完整的古代囚牢。臨汾市還有全國少見的明代懸塑珍品 — 隰縣小西天;有全國規模最大的東嶽廟地獄;有景色秀麗、雄偉險峻被莊子稱為“神人居焉”的姑射仙洞;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襄當丁村文化遺址、侯馬晉國遺址;有獨具特色的臨汾市魏村元代戲臺、霍州明代署衙及風景優美的霍山、人祖山、五鹿山、雲邱山等,無不令遊人留戀忘返。
臨汾市地靈人傑,歷代人文薈萃,名賢輩出。在這塊土地上,曾經產生過思想家荀子,外交家藺相如,政治家霍光、賈逵,軍事家衛青、霍去病,元曲大家鄭光祖、石召寶,當代著名書畫家董壽平、段雲,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趙子嶽、斯琴高娃,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真皆出生於臨汾,成為臨汾人民的驕傲。這裏曾留下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徐向前、任弼時、鄧小平、左權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生活和戰鬥的足跡,永和縣上退幹村建有紅軍東征紀念館。
臨汾市的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彩,全國聞名。剪紙、草編、戲曲、版畫、鼓樂等獨具魅力,源遠流長;威風鑼鼓威震寰宇,馳名海外,曾被邀請參加了首屆全國農運會開幕式、慶祝建國 40周年大型文藝節目表演、北京第十壹屆亞運會開幕式,被譽為“中華第壹鼓”;浮山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蒲劇許多膾炙人口的新劇目已走出國門,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受地熱烈歡迎。
臨汾在發展,臨汾在開放。臨汾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三步走”趕超戰略目標的激勵下,正以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科學務實的積極態度,揚黃河壺口瀑布的雄風,抖臨汾鑼鼓的威風,鼓舞為人先、不甘落後的民風,建設經濟強區跨大步,正在使臨汾活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我們堅信,在 21世紀的鐘聲敲響之際,壹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物阜民豐的新平陽將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汾河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