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遙遠的土地

遙遠的土地

關於作者

這本書的作者是芭芭拉·塔奇曼,20世紀美國第壹位非小說作家。她兩次獲得普利策非虛構寫作獎,壹次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是非虛構寫作的創始人之壹。

關於這本書

《遠方的鏡子》是塔奇曼壹部非常重要也非常漂亮的作品,獲得了1980年度國家圖書獎。乍壹看,這本書是壹本傳記,但塔奇曼說,他筆下主人公的生活串起了整個中世紀晚期的歷史,就像壹面棱鏡,折射出這個時代歷史的不同側面——這就是《遠處的鏡子》這個書名的由來。所以,這本書其實是壹幅中世紀晚期歐洲的全景圖。

核心內容

塔奇曼14世紀正在經歷黎明前的黑暗,歐洲遭遇多重災難,這些災難都與當時歐洲經歷的五大事件有關:黑死病、英法百年戰爭、封建主義解體、教廷權威下降、奧斯曼帝國崛起,這是14世紀歐洲最重要的五大事件。

這本書的主人公庫西是生活在14世紀的法國貴族。他都是以上五件事的見證者,是深度參與者。讀了他的生平,我們不僅可以了解這些事件的歷史面貌,還可以近距離地看到這些偉大的時代背景對個人命運的影響。

妳好,歡迎每天聽壹本書。本期要為妳解讀的書是《遠方的鏡子:動蕩的14世紀》。

這本書的作者是芭芭拉·塔奇曼,20世紀美國第壹位非小說作家。她兩次獲得普利策非小說類寫作獎。獲獎作品有《八月炮火》和《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歷》。加上這兩本書,我們談到了她的很多作品。我相信妳熟悉塔奇曼和她的風格。

在塔奇曼的寫作生涯中,除了兩次獲得普利策獎,她還獲得了壹個非常重要的獎項:65438至0980年度美國國家圖書獎。獲獎作品是這幅《遠方的鏡子》。所以,這是塔奇曼非常重要也非常漂亮的作品。乍壹看,這本書是壹本傳記,但塔奇曼說,他筆下主人公的生活串起了整個中世紀晚期的歷史,就像壹面棱鏡,折射出這個時代歷史的不同側面——這就是《遠處的鏡子》這個書名的由來。所以,這本書其實是壹幅中世紀晚期歐洲的全景圖。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動蕩的14世紀”。14世紀是從1300到1399。這壹時期,中國處於元初、明初。對歐洲來說,本世紀是中世紀的終結。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我們可以說這是近千年黑暗時代的終結,但當時的歐洲人可能感受不到這壹點,他們還在經歷黎明前的黑暗。

為什麽這麽說?讓我給妳看看14世紀歐洲發生了什麽。

首先是黑死病,也就是瘟疫。歐洲歷史上曾發生過三次大規模的黑死病爆發,其中最嚴重的壹次發生在14世紀中葉,導致歐洲約1/3的人口銳減。然後是英法百年戰爭。從名字就可以知道,這場戰爭持續了100多年,跨越了14和15兩個世紀,對西歐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此外,在14世紀,兩次當時不易察覺的社會變革悄然開始,即西歐封建制度開始逐漸瓦解,教廷權威動搖,以及隨後教皇與世俗貴族的鬥爭。到了本世紀末,歐洲遇到了巨大的外部挑戰,那就是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和東歐的入侵。

黑死病、英法百年戰爭、封建主義開始解體、教廷權威下降、奧斯曼帝國崛起是14世紀歐洲最重要的五大事件。瘟疫、戰爭、外族入侵就不用說了,但另外兩次社會變革,雖然從長遠來看不是災難,甚至是好事,但這種轉型期帶來的動蕩和無序,就像各種陣痛壹樣,作用於當時的人們。

所以這五大事件中的任何壹個都足以改變普通人的生活,那麽歷史上有沒有人經歷過所有這些事件?

塔奇曼真的從歷史書上找到了這樣壹個人。他是生活在14世紀的法國貴族。以上五件事他都是見證者,都是深度參與者。所以,如果要選擇壹個人作為了解和研究14世紀歐洲歷史的樣本,那麽這個人是最合適的。讀了他的生平,我們不僅可以了解這些事件的歷史面貌,還可以近距離地看到這些偉大的時代背景對個人命運的影響。

這個人的名字叫恩格蘭·德·庫西。讓我們跟隨他傳奇的壹生走進遙遠的14世紀。

我們根據庫西的人生起伏分為三個部分:

第壹部分是庫西的青春。我將帶妳穿越主角的早期旅程,看看黑死病、百年戰爭等這些事件對歐洲產生了什麽影響。

第二部分,庫西的盛年。在這壹部分,我們通過講述壹場庫西參與的戰爭,展現了中世紀梵蒂岡與世俗政權之間的權力鬥爭。

第三部分,庫西的晚年與結局。名聲大噪的庫西最終卷入了壹場必敗的戰爭——最後的十字軍東征,這場戰爭為庫西謝幕,也標誌著未來300年歐洲頭號敵人奧斯曼帝國的出現。

第壹部分

我們的主角,恩蓋蘭德·德·庫西,1340年出生於法國的壹個貴族家庭。他的領地位於法國西北部的皮卡迪地區,北面是英吉利海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他的家族非常顯赫,在法國根深蒂固。雖然只是地方領主,但也不比國王差多少:他們有自己的城堡、宮廷、朝臣,甚至還有私人武裝。這樣的家庭背景在當時的法國貴族中是壹流的。

我們在開頭說過,庫西生活的時代,歐洲正在經歷壹系列天災人禍,其中最嚴重的是黑死病,也就是瘟疫。這種疾病可以通過血液和呼吸道傳播,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是無法預防的。而且鼠疫感染後,病情發展很快,患者會持續發熱、吐血、流膿。在臨死之前,它們的皮膚會變成深紫色,非常可怕,所以被稱為“黑死病”。

壹般認為,14世紀歐洲黑死病大規模爆發始於1347年,當時庫西7歲。幾年之內,黑死病席卷歐洲,造成2000-2500萬人死亡,幾乎相當於歐洲1/3的人口。

庫西的家人也受到了疫情的影響,他的父母都死於黑死病。幸運的是,他活了下來,成了壹家之主。但是黑死病的後果還是會在以後影響到他,以後再說。

到1355年,庫西15歲,黑死病疫情基本平息,但此時西歐還在經歷另壹場災難,那就是英法百年戰爭。

戰爭爆發於1337,說是百年戰爭。其實是116打的。這樣的持久戰是怎麽來的?其實原因很老套,就是爭地盤,也可以說是爭遺產。

法國國王查理四世死於1328。由於沒有男性繼承人,王位由他的堂兄瓦盧瓦公爵菲利普六世繼承。當時法國諸侯眾多,國王實際控制的領土並不大。腓力六世想擴大地盤,看中了壹塊地:阿基坦。這是法國西南部的壹大片地區,它的主人是英國國王。這是因為阿基坦公爵夫人嫁給了英國國王,把這塊土地作為嫁妝帶給了英國王室。1337年,腓力六世要求收復阿基坦。當然英方退出了,於是雙方打了起來。當時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是法國前國王查理四世的侄子。到了1340,他幹脆宣布腓力六世的登基是非法的,他自己應該是法蘭西的國王。

這種矛盾愈演愈烈,於是在1355年,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15年的法國貴族庫西參戰了。15歲的孩子去打仗?其實這在中世紀很正常。中世紀的貴族男孩從小接受軍事訓練,騎馬、射箭、長槍和擊劍是他們的日常訓練課程。等妳15歲,差不多可以參加實戰了。

次年,普瓦捷戰役打響,這是英法百年戰爭中非常著名的壹場戰役。英軍以少勝多,擊敗了法軍,法軍騎士全部被英軍殲滅。這時,在位的國王約翰二世和法國小王子成了囚犯,被押回倫敦。英國獅子開口向法國索要400萬金克朗的贖金。他還要求法國將40名王室成員和貴族送到英國作為人質,以便將國王救回來。英國列出了壹份人質名單。如前所述,庫西的家族屬於法國最顯赫的壹線貴族,所以他雖然年輕,但作為壹家之主也榜上有名。

這些法國貴族,不管是什麽身份的人質,其實在英國都過得相當舒服。他們穿著珠寶來到英國,帶著仆人,英國人以禮相待。他們的人身自由不受限制。他們可以隨意走動,參加狩獵和宴會,除了不能離開英國之外,他們和假期沒有什麽不同。

人質中,最幸運的是庫西:他愛上了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的長女伊莎貝拉。他們於1365年結婚,當時庫西25歲,伊莎貝拉33歲。

也許妳會覺得奇怪:他們來自兩個交戰的敵國,又都很顯赫,怎麽可能結婚?庫西,這是叛國嗎?在中世紀的歐洲,首先界定壹個人身份的是他的社會階級,然後是他的國籍和民族。庫西是貴族,就像英國王室壹樣。而且歐洲君主也沒有像中國皇帝那樣對旗人有絕對的控制權,所以庫西也不算出格。

庫西成為英國國王的女婿後,作為人質當然被赦免。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也送了他壹份大禮:他送給庫西壹塊領土——索伊松,這次是從法國人那裏敲過來的。庫西隨後又加了壹個頭銜——蘇瓦森伯爵。

這塊領土,便讓庫西聯想到了封建制度的解體這壹歷史事件。

因為結婚兩年後,庫西和妻子去了這片新的領地——索瓦松,庫西做出了解放領地所有農奴的決定。

說到這裏,我們不得不補充壹點關於歐洲中世紀土地制度的知識。在中世紀的歐洲,王室和貴族擁有大量土地,土地上的主要勞動力是農奴。農奴不是奴隸,但也有壹定的人身自由和法律權利,但他們和領主之間仍然是主從關系。農奴要向地主繳納各種賦稅,承擔各種徭役,即按照領主的要求為他們做各種雜務。

那庫西為什麽要解放所有的農奴?這是因為當時索瓦松的農奴制難以維持。雖然有社會進步、經濟結構變化等宏觀原因,但最直接的原因是黑死病之後,死的人太多了,勞動力變得稀缺,更值錢了。農奴們有了和領主討價還價的資本,或者逃到荒地上自謀生路。百年戰爭的影響也導致領主沒有足夠的人力和財力來控制農奴。

這種現象在索瓦松非常明顯。庫西意識到這壹點後,幹脆順勢而為,宣布給予所有農奴自由人的地位,這樣就不用交稅,也不用服徭役了。索瓦松的農奴高興極了,他們願意留下來。但庫西並沒有吃虧,因為土地所有權還是他的,被解放的農奴成了佃農,依然為他幹活,交房租。

塔奇曼在這壹部分沒有花太多的時間,但其實很重要,因為這是壹個重大社會變革的開始,也就是封建制度開始瓦解。農奴制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所以農奴制的松動也可以看作是整個歐洲封建制度解體的開始。

這是壹個漫長的過程,其影響不是馬上就能體現出來的,但與黑死病和百年戰爭相比,這種影響是深遠的,因為它從制度基礎的層面決定了歐洲中世紀的結束和近代的開始。雖然這些在本書描述的14世紀談不上,但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影響深遠的變革在這個時代已經初具規模。

而庫西自己可能也沒有意識到,他以壹種明智的方式參與了這場變革。

好了,截止到1367,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三件事都和我們的主角庫西有關,分別是黑死病、百年戰爭和封建制度開始解體。通過庫西的經歷,我們也可以對這些歷史事件有更近距離的“體驗式”認知。

這壹年,庫西才27歲,人生才過了壹半。接下來他會有什麽樣的經歷,從這個時代我們能看到什麽?我們繼續吧。

第二部分

現在來說說庫西人生的第二個階段。

我們得追溯到三年前。1364年,當庫西還在英國當人質,愛上公主的時候,法國又換了國王。被英國人抓住的約翰二世死了,他的兒子查理五世繼承了王位。

上壹次法國輸掉普瓦捷戰役,是割讓領土,支付賠款,所以查理五世上臺後想報仇雪恨,再次與英國開戰。1369年,查理五世向英國宣戰。此時的庫西進退兩難。壹方是法國國王,他的君主,有義務為查理五世效力,另壹方面,英國國王愛德華是他的嶽父,他得到了土地和爵位,所以庫西不可能是他的敵人。中國有句話說,庫西的現狀是“壹仆二主”,幫誰都是不對的。

庫西不得不努力避免這場糾紛,去了意大利。幾年後,他被卷入了梵蒂岡和意大利世俗貴族之間的戰爭。

這壹次,交戰雙方是教皇和北義大利統治者維斯·孔蒂的家族。

這場戰爭呢?原來在4世紀初的1309年,當時的法國國王腓力四世非常強大。他脅迫梵蒂岡從羅馬遷至法國阿維尼翁,並將其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此後連續七任教皇均來自法國,且大多腐敗至極,名聲極差,受法國控制。因此,在基督教歷史上,這壹時期的教皇被稱為“阿維尼翁的囚犯”,囚犯的囚犯。

七位教皇中的最後壹位是格雷戈裏·Xi,他於1370年成為教皇。雖然他是法國人,但他決心改變教廷的處境,回到羅馬,重新獲得權威。在梵蒂岡遠離羅馬60多年的時候,它逐漸失去了對意大利的影響。早在這個時候,壹個貴族維斯孔蒂家族趁機填補了意大利北部的權力真空。現在教皇想回來,但這個維斯·孔蒂家族肯定不想。

於是教皇從法國貴族中招募了壹支盟軍,護送梵蒂岡回羅馬,庫西擔任這支盟軍的總司令。庫西率領大軍來到維斯孔蒂家族的主場米蘭,總的來說,他取得了壹個又壹個的勝利。雖然庫西後來沒有打完仗就回到了法國,但是因為他在意大利頻頻得手,教皇對他大加贊賞,讓他在法國壹夜成名。此時,法國國王查理五世仍想讓庫西做法國對抗英國的總司令。

1377年6月,庫西的嶽父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去世,終於結束了困擾庫西半輩子的道德困境。此後,庫西全心全意為法蘭西服務,並為查理五世做出了巨大貢獻:平定了諾曼底起義。諾曼底是法國西北部的壹個半島,渡海去英國很方便。另壹方面,如果英國想進攻歐洲大陸,也是壹個理想的跳板。了解二戰歷史的人都已經知道,1944年盟軍就是在這裏登陸,開始對納粹德國發動反攻的。

14世紀,諾曼底的領主是“納瓦拉國王查理二世”。納瓦拉曾是今天西班牙北部的壹個獨立王國,我們將簡稱他為查理二世。這個查理二世還有另外壹個身份,他是法國國王查理五世的侄子,但是他和他叔叔的關系不是很好,壹直想殺了他取而代之。所以他暗中勾結英國,對法王是心腹大患。

1378年,庫西奉命前往諾曼底。在不到壹年的時間裏,他摧毀了查理二世所有的堡壘,收復了諾曼底幾乎所有的領土。這個功勞太大了,查理五世想讓庫西騎士統帥。這是法國的軍事統帥,地位僅次於國王。可以說壹人在萬人之上,還兼著征兵、糧食和壹切戰爭安排,很賺錢。

然而,庫西拒絕了。因為他已經看到查理五世病得很重,快不行了,他身後的國家可能會陷入動蕩。這個時候,身居高位,就相當於站在了風口浪尖。

果然,1380年,查理五世去世,他年僅11歲的兒子查理六世即位。庫西成為輔佐小國王的攝政委員會成員,在王室和貴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因為他已經證明了自己不僅軍事能力出眾,而且政治判斷力冷靜。

此時,庫西已經40歲了。雖然她已年過半百,但她的事業卻如日中天。從他的生活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歐洲政治結構的兩個方面:

首先,梵蒂岡和世俗貴族之間的權力鬥爭。“阿維尼翁之囚”的經歷使梵蒂岡越來越註重抓權,造成了宗教勢力與世俗政權的摩擦。但政權的深度介入,讓教廷越來越像壹個政府衙門,滋生了各種勾心鬥角和腐敗,動搖了教廷在中下層牧師和普通信徒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引發的矛盾會在壹百多年後的16世紀爆發,也就是我們在很多書裏講過的宗教改革。其實引發這場改革的問題在14世紀就已經有了苗頭。

其次,國王和各級貴族之間的關系和矛盾也很復雜,庫西就是典型的壹個,他被困在多重身份帶來的麻煩中。這些矛盾也是14世紀種種動蕩的壹個原因。

第三部分

剛才我們談到了庫西對法國國王查理六世的輔佐,查理六世在王室和貴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尤其是在1382年,他幫助查理六世平息了巴黎的騷亂,他通過高超的談判能力恢復了巴黎的秩序。在法國,除了小國王和皇室成員,庫西成了首屈壹指的貴族。到現在為止,庫西的生活可以說是相當豐富多彩的。自15歲上戰場以來,他參加過英國、意大利、諾曼底等地的戰爭,與教皇和巴黎的暴徒談判,是指揮會議的成員。他的職業生涯涵蓋了軍事、外交和政治各個方面。

就在庫西如日中天的時候,東歐發生了壹件大事。

14世紀,奧斯曼帝國崛起。奧斯曼帝國是由最初主要居住在小亞細亞半島的土耳其人建立的。1354年,他們漂洋過海,踏足歐洲,然後逐漸蠶食衰落的拜占庭帝國和東歐各國。1395年,奧斯曼帝國已經征服了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多個國家,他們的蘇丹,號稱“雷電”的巴耶濟德壹世再次發動軍隊,打算徹底摧毀拜占庭帝國,然後進攻整個歐洲。

土耳其人圍攻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東歐的匈牙利國王知道,拜占庭被摧毀後,下壹個輪到他了。他派人到巴黎求援,哭訴土耳其人的暴行,請求西歐的兄弟們幫助他。對於西歐來說,拜占庭是他們對抗東方民族的屏障,而東歐是緩沖區,所以雖然西歐國家與梵蒂岡和拜占庭有很多矛盾,但我們還是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被消滅。

於是在1396年,西歐又組織了壹次十字軍東征,由法國人領導,以教皇的名義召集了十萬軍隊,準備討伐,抵抗“異教徒”。作為法國最著名的騎士,庫西也參加了這場十字軍東征。

從11到13世紀,歐洲人組織了9次十字軍東征,進攻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他們還建立了壹些地方政權,但都被消滅了。到1396年,距離中東最後壹個歐洲據點陷落已經過去了100年。在經歷了前面提到的14世紀的種種動蕩之後,此時的歐洲實力更是大不如前。這種倉促應戰的結果可想而知。

1396年,在保加利亞北部的尼科波利斯,十字軍遭到土耳其人的伏擊,壹敗塗地。庫西未能幸免,被土耳其人俘虜。

這次壹戰也是歷史上最後壹次十字軍東征,因為距離前九次太遠,所以很多關於十字軍東征的書都沒有把這次算進去。

庫西等壹堆貴族囚犯被送到亞洲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布爾薩。庫西深感失望和沮喪。於1397年2月病逝於異鄉,享年57歲。

這是庫西生命的終結。晚年的庫西參加了歐洲歷史上最後壹次十字軍東征,但此時經歷了百年災難和動蕩的歐洲已經非常虛弱,沒有力量發動對外戰爭。這次十字軍東征的失敗就是壹個有力的證明,庫西無論個人多麽嚴厲,都無法改變這個大趨勢。

雖然1396年奧斯曼帝國未能拿下君士坦丁堡,但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裏,它壹直是歐洲最大的威脅。

摘要

好了,至此,這本書的內容基本結束了。我們再總結壹下。

塔奇曼14世紀是壹個黑暗的時代,歐洲遭遇了多重災難,這些災難都與當時歐洲經歷的五大事件有關:黑死病、英法百年戰爭、封建主義解體、教廷權威下降、奧斯曼帝國崛起,這是14世紀歐洲最重要的五大事件。

我們的英雄庫西既是這些事件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我們分三個階段介紹了他的人生,在庫西人生跌宕起伏的背後,揭示了這五大事件的影響。

從出生到青年,庫西經歷了黑死病,在黑死病中他失去了父母。他還經歷了英法百年戰爭的第壹階段。由於法國在普瓦捷戰役中的慘敗,他被迫在英國做了人質,但不幸中的萬幸是娶了壹位英國公主。因為瘟疫和戰爭的破壞,西歐的農奴制難以為繼。此時,庫西順應時代解放了農奴,從而不自覺地成為歐洲封建制度解體的第壹個見證者。

盛年的庫西卷入了教廷與世俗貴族的鬥爭,使得教廷越來越註重抓權,滋生了各種勾心鬥角和腐敗,從而動搖了教廷在普通信徒心目中的地位,為16世紀的宗教改革埋下了伏筆。

晚年,庫西參加了歐洲最後壹次抵抗奧斯曼帝國的十字軍東征,但失敗後死在了另壹個國家。在接下來的三個世紀裏,奧斯曼帝國壹直是歐洲最大的威脅。

隨著庫西的去世,這本書的故事告壹段落,14世紀告壹段落,歐洲的中世紀也告壹段落。14世紀的歐洲雖然多災多難,動蕩不安,但也是黎明前的黑暗:文藝復興已經破曉,並將在接下來的15世紀達到高潮,還有16世紀開始的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這些都將使歐洲走出中世紀的黑暗。

好了,今天就到這裏。您也可以點擊音頻下的“手稿”查看我們為您準備的所有手稿和腦圖。恭喜妳,又聽了壹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