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電影開頭的比喻
影片開頭,是壹個兒童的警察遊戲。持槍的孩子追著另外三個孩子,而這三個孩子恰好對應了馬哲懷疑的三個對象:瘋子、徐亮、王紅。這個孩子打開了每壹扇門,當他到達最後壹扇門時,他推開門,向下看著前方的傾盆大雨。
這也可以對應到馬哲在調查案件的過程中逐漸失去方向,真兇在片尾不再重要的結局。《河邊的錯誤》從追求真實,真相,到最後迷失了自己,是在追問殘酷的現實,血腥而荒謬的命運。
2、鞭打、跪著、撅著嘴的動作
死者莫四的婆婆曾經遭受過丈夫的家暴。後來她收養了壹個瘋子,鵝鞭成了管教瘋子的工具。從電影中的兩個細節,比如天花板和桌子上的鞭痕,以及夢裏姚思婆婆躺下撅嘴,然後把鞭子遞給瘋子的動作,可以發現姚思婆婆和瘋子之間是有正當關系的。
因為長期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瘋子在墨思婆婆的影響下,並不認為暴力是壹種錯誤的行為。他打丈母娘的時候,她反饋的是開心。婆婆代表的是家暴的受害者,瘋子代表的是被思想煽動後失去理智,漠視生命的人。
3.徐亮的感謝
在案件的追捕過程中,異裝癖的徐亮也成為了警方的懷疑對象。為了保守秘密,徐亮寧願被馬哲直接逮捕,也不願將真相公之於眾。但是馬哲對正義和真理的渴望打破了徐亮的幻想。當時徐亮的異裝癖足以造成他的社會死亡。外人的閑言碎語和異樣眼光讓他寧願去死。他吞下了毒藥,但被馬哲救了。
許良回過神來,打著橫幅笑著感謝馬哲的幫助。臨走前,他強調:“不要脫。”馬哲走出大樓後,許亮從大樓上掉了下來,砸到了馬哲的屋頂。回頭看看徐亮說的話,每壹個字都是畫外音。故事到了徐亮身上,誰是真正的兇手已經不重要了。徐良在馬哲面前結束生命的情節設定,不僅營造了情節的沖突感,也暗示了兇手似乎是馬哲。
4.三級工作
影片開頭提到了馬哲的三等功,他的妻子、同事和記錄都沒有顯示馬哲的所謂三等功。馬哲陪妻子做檢查時,她提到兩人都沒有家族史。為什麽會有10%概率的基因突變?真的沒有家族史嗎?結合馬哲忘記的三等功,以及馬哲在沈重的生活壓力下完全失去方向感的狀態,其實馬哲是有精神病的,而且他的病遺傳給了兒子。
5.錢玲的秘密
磁帶裏錢玲的表白被火車的汽笛聲掩蓋了。直到影片結束,錢玲也沒有說出這個秘密。結合各種鋪墊,錢玲的秘密竟然是她懷了王紅的孩子。磁帶上,她說:“我最近胃口很好,壹頓飯吃了20個餃子。”。
在馬哲公布了錢靈被火車汽笛蓋住的磁帶後,接下來的場景是馬哲陪著妻子去驗孕。影片結尾有壹種錯覺,王紅躺在地上,錢玲在吃蘋果。所謂禁果,也可以暗示錢靈和王紅除了精神上的交流,還有更親密的行為。
6.馬哲兒童和小男孩的死亡。
電影的結尾,很美好,也很溫馨。馬哲和他的妻子給孩子洗澡。坐在浴缸裏的孩子轉過身來,卻有著瘋子壹樣的五官。他混亂而麻木。鏡頭中,孩子在浴缸裏蓋著浴巾,他的小鴨子被放在漂浮的浴巾上。
而且瘋子經常把石頭放在河裏漂浮的衣服上。這裏比喻的其實是命運的改變。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悲劇上演。命運最殘酷的部分就是對孩子下手:馬哲的孩子和電影裏被瘋子用石頭砸死的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