婼瑪的十七歲是導演的處女作,明顯比之後的《花腰新娘》、《芳香之旅》稚嫩很多。
也可以當作“哈尼梯田”的宣傳片,和對哈尼民族的歌頌與贊美,因為最後鏡頭中的婼瑪釋然地笑了,這是對壹種民族精神的最簡單和最崇高的敬意。 “它的美麗是壹種未經雕琢的自然呈現,也許略顯粗糙、稚拙,但卻純粹得令人心動,讓人神往。”用這樣的壹句話來形容影片《婼瑪的十七歲》未必全面,但卻絕對是無可厚非的。
這是壹部表現當代少數民族少女婼瑪純真懵懂愛情的故事,影片除了自然地把哈尼族的日常生活、風俗以及信仰滲透到了情節和人物之中。吸引我們的還有那些貫穿全劇始終,頗具人性的東西,比如織布機的聲音,它代表了傳統的哈尼人的文化,當然還有背簍、木樓梯、民歌,它們和梯田壹樣不僅是環境的交代和點綴,更是壹種思想、壹種情感的升華。於是當我們看到這個偏僻小鎮上顯眼的柯達照相館、婼瑪隨身聽裏不時響起的恩雅的樂曲……這些處處洋溢著原始與文明和諧統壹後的結晶時,唯壹的感覺只有完美和流暢。
人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壹半。”影片的開頭就處理相當巧妙,主人公出場的同時還帶出了第二主人公——梯田。類似的鏡頭在之後又出現了多次,頗有些許詩意的梯田、田野給人的感覺似乎就像哈尼人打開的壹扇門,來觀望眼前這個世界。在某種意義上,這個畫面概括了影片的主題——現代文明對這個民族,特別是對婼瑪的沖擊。說到這似乎就不能不提到婼瑪的扮演者李敏,從1500名“婼瑪”的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的李敏是紅河南岸土生土長的哈尼族姑娘,在被導演選中前,李敏從未出過遠門,但她卻始終都在以壹種理智、平和的心態面對自己的機遇。也許是紅河縣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觀和哈尼人獨特的農耕生活、純樸的民風民俗賦予哈尼姑娘李敏天然的藝術細胞,在《婼瑪的十七歲》裏,純樸的李敏用心把在貧困中長大,又不安於像奶奶壹樣壹輩子清貧地守在火塘邊的婼瑪演繹得天然而逼真,把改革開放大潮中現代哈尼族年輕人的所思、所想、所為刻畫得淋漓盡致。
十七歲的婼瑪,在流溢著古典美的梯田旁長大,但卻對它的美無動於衷,壹心憧憬著體驗乘電梯時飛翔的滋味,於是壹段令人扼腕嘆息的動人故事拉開帷幕,婼瑪對夢想的執著、對情感的渴望以及對未來的些許迷茫和隱隱擔憂深深打動著人心。但片中最撼動人心的卻是這樣壹個鏡頭:在去遊客下車的地點招攬生意的路上,婼瑪坐在阿明的摩托車後座上幸福的憧憬著賺夠錢去城裏坐電梯的情景,到達目的地時卻發現已經有四五對人舉著照相牌站在那裏……這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畫面,但卻是最有力量、最有沖突力的畫面,在揣摩婼瑪心理的同時也引發起妳我的思考。 城市在粗俗中建構,而農人也失卻了本來的純樸,人
文環境的流失讓居住沒有了根!
――卡夫卡·陸 (KavkaLu)
哈尼人的心是亮的,不是黑的
――影片臺詞
光線從黑暗深處射入,逆光裏的少女打開了門,霧靄繚繞遠山,美麗如畫的梯田,雲之南,無論近處、遠方都可以成為風景…哈尼族的梯田成為過多導演的抒情鏡頭,視點的集中說明導演切入面的狹小和對於美的發現的遲鈍。
17歲的哈尼族少女諾瑪和奶奶住在壹起,貧困的家境讓她過早地擔起了家庭的責任,每天,她背著背簍去集市賣烤玉米,平淡的日子在鏡頭裏顯現文明的入侵,文化的多元性被長驅直入的公路截斷,城市在粗俗中建構,而農人也失卻了本來的純樸,人文環境的流失讓居住沒有了根!
為了表現質樸,導演選用了非職業的演員,本意可能是希望更加生活化,可是,女主角感覺到鏡頭的存在,表情不夠自然,導演試圖通過城市和鄉村的對比來反映變革期的中國,刻意的劇情在那張燦爛的笑臉上變得尷尬,為了和那美麗的水田有可能聯系,導演設置了壹個蹩足的入點。
有些場景可以看出導演自己的人文品味,將談論城裏電梯的場景設置在少女洗浴,將建牛圈和電梯聯系起來的導演視角裏哈尼少女必然向往城市高樓的繁盛。
導演站在城裏人的立場上看待哈尼人,所以他能夠表述的只是浮光掠影,就像阿明女友吸水煙的鏡頭,就像洛霞嫁人的場景,奶奶招魂的情形,只是民俗的獵奇。走進生活需要的是壹種真正的接近和傾聽,這在快餐時代顯然做不到。 人永遠在異地成為他者,只能在表面上描摹異鄉的場景。 阿明和莉莉,以及阿明和諾瑪的故事叫做編劇,就如阿明到諾瑪家奶奶要讓諾瑪上樓取物,後面弱智的情節連小學生都可以猜到。摩托可以通向城裏,但是摩托無法帶著心飛翔,恩雅的音樂在這裏只是背景,坐在摩托後面的諾瑪是導演給了她微笑,似乎向往塵囂是每個山裏人的心願。這種城裏人的壹廂情願在反映農村題材的影片裏比比皆是。其實,生活,只有真正介入生活才是創作的源泉。 《婼瑪的十七歲》是部清淡得不得了的電影,神態安靜地流淌了80多分鐘。看之前,盡管有人壹再強調該片被稱為 “柏林電影節上中國電影的新寵”,但自認為如此混聲名的影片不少,真正名副其實的卻不多。可是昨日在記者看完該片,內心竟然稍許放下了躁亂與張狂,難得靜謐、舒適了壹會兒。
影片看似在講述少女婼瑪的青春萌動,但雄渾壯觀的雲南美景之下,愉悅動心的不是壹個暗戀故事,而是在那個相對封閉之地,壹顆被淳厚水土澆註的心靈,如何在第壹次探知外界的時候,就能天然地以平和來包容顯得糟糕與拙劣的現代文明。婼瑪和她的哈尼梯田、婼瑪奶奶的招魂曲,與帶給婼瑪安慰的恩雅音樂壹起,靜悄悄地發生了撫慰的力量。
不論國籍,人們對“婼瑪”魅力的發現殊途同歸。在韓國釜山電影節上,人們稱該片為中國版的《回家》 。柏林電影節主席DieterKosslick也評價說:“我從新的視點看到了真實的中國,這是壹部能讓人想很多的影片。”美國《每日綜藝》評價:“這是壹部內涵深蘊但淒婉迷人的故事,導演在把握地域文化風情的敘事上,既深刻而又不露痕跡。”美國著名華裔影人盧燕女士評價道:“從電影裏我看到了導演深刻的人文關懷,導演的真誠使得少女婼瑪的單戀平添了哀婉的情愫與寬厚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