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個劇本還是有很多瑕疵,這些瑕疵在第壹部電影中也有發現。顯然,事先構思壹個沖突的結構作為骨架,然後用各種解釋來編造前因後果,是美國編劇的慣用套路。這有什麽不好?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有時候妳對前因後果的解釋很蒼白甚至不合理,這壹點在第壹部的丁秀這個人物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葉修這個人物可以說是推動劇情的工具,前後的變化太過突兀,尤其是他要結束弟弟的時候,莫名其妙的心軟,那麽他做了這麽多究竟是為了什麽?。。。
第二部也有這麽嚴重的傷。為了塑造男主光輝偉岸的形象,我特意告別了吊橋。是的,我是故意說的。當我看到他們壹群人到了吊橋上還不走,要求楊冪壹個人逃跑然後堅守吊橋的時候,我很驚訝。為什麽不過橋,切斷追兵之路?可能有人會說,斷橋根本擋不住追兵,所以斷橋擋不住兩個人?所以吊橋的戲份也是編劇事先設想好的情節沖突點,可以兼顧因果,是否符合當時最正確的行為邏輯。
北宅終於回來了,這是無數電影裏都會出現的場景。北宅必須跑回來。北宅跑回來只有壹個目的,那就是拋下負心的包袱獨自逃走。意思是我不是忘恩負義,是妳拿刀逼我去的,所以北宅跑回來給觀眾壹個道德層面的交代。
北宅其實是連接整件事的壹條線索。整個故事不是關於北宅和沈煉的愛情,更不用說把北宅和沈煉的關系理解為愛情,這太掉價了,不符合整個故事要表現的思路。況且,沈煉當初想救北宅的原因,和《這個殺手不太冷》裏的殺手救小女孩差不多。在《這個殺手不太冷》中,殺手壹開始並不是因為愛情才救小女孩的。就是因為有過壹些短暫的交流,在對方心裏留下了壹些感覺,讓那個男人在生命受到壹個熟悉的陌生人威脅的時候,失去了冷漠和無情。
所以作為本片的線索人物,北宅這個角色本身並不需要表達強烈的情緒,楊冪的表現也恰到好處。
在電影裏,魏忠賢的東廠簡直就是個擺設,唯壹的作用就是在張儀要抓沈煉的時候,魏忠賢收回通緝令,送到頭上。結果最後的決戰是好人和好人的決戰。
@路陽
(導演,我下面的解讀對嗎?)
其實這部電影的導演還是想在最後提高嗓門,討論什麽是善,什麽是惡。為了戰勝邪惡,善必須比惡更惡毒,以及這種改變是否值得。關於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矛盾,是否有必要為了集體的勝利而犧牲個人?這其實是影片真正想說的,導演的回答是沈煉的選擇和回答。告訴陸妳和魏忠賢的區別是什麽,最後選擇了救北宅。北宅此刻是象征性的。
至於楊冪的表現,如果我沒看電影,我怕我會被智虎兒騙。楊冪的表現至少可以比劉詩詩好。有些地方玩的不夠,但至少沒有硬生生玩下去的地方。妳要拿楊冪和《英雄》裏的林青霞比,差距很大,但還沒到拖後腿的地步。
有人說北宅最後回來的時候沒有表現出足夠的情感,但我認為這是恰到好處的,因為沈煉背後的臺詞是這樣的。。。
這句臺詞真的有點二級,但也是真的(可能是沈煉被砍失血過多,處於低血糖恍惚狀態,這種情況只有我低血糖的時候才會出現。。。(笑聲)因為沈煉從壹開始就參與了整個事件。自從他救了北宅,誤殺了旗將軍之後,事情的發展就脫離了他的控制。他被各種力量推著前進。隨著驚世駭俗的密室秘密被發現,沈煉徹底陷入了各種勢力絞殺的漩渦。他真的沒有選擇,也確實有小人物在命運和時代的洪流中束手無策,就像《京華煙雲》裏的勞道,但和勞道壹樣,他決定要保護壹些東西,包括人性和希望。
關於演員:
張震也沒有演奏第壹首曲子。開場的臺灣口音有點突兀。我以為我從大寶貝楊穎身上學到了好幾個地方,比如:
壹個好朋友自殺了,所以張震。。。。
雷佳音的表現相對穩定。這些年來,打磨真的是壹項艱苦的工作。他在寺裏被靜海和尚壓著,吃著飯,瞇著眼睛看著不痛不癢的話。最後,他拿著小冊子看了和尚靜海壹眼,靜海害怕了。。。善良與善良的結合,樹立了裴文韶看似輕浮實則沈穩老氣的形象。可以說,裴文韶的主基調就設定在這壹幕。
張儀的老班長陸,也是壹個復雜的人物,前後有個反轉。前期觀眾會以為他經歷了生死,想改變生活方式,以為他想投靠魏忠賢。後來,他認為他還有點良心去救沈煉。最後他發現自己為了成大事而喪了心,前期諂媚膽小,後期殘忍無情,對師妹的告別很有層次感。
說實話,劉端端的朱由檢還是太瘦了。當他和張震比賽時,他基本上被張震打敗了。壹個策劃了驚天大案,將來要登基掃除宦官的人,被光環下的百名錦衣衛震懾。有點不可理喻,但最後和魏忠賢演對手戲真的很好,尤其是最後壹場。
這部電影並不完美,但仍值得壹看。
最後,主任,百戶是什麽樣的衣服?這種?
還是這個?
欺負我。妳沒看過第壹部嗎?(瞇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