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獲得奧斯卡提名的時候,我就在想,這樣壹部低成本、小規模、默默無聞的獨立電影有什麽好的。我帶著疑問看完了整部電影,卻因為劇情失眠了。
影片壹開始就給我們留下了懸念:母子倆究竟為什麽要被困在壹個小房間裏,在這麽小的地方滿足衣食住行吃喝睡等壹切生理需求?更何況這個幾歲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麽樣子。
然而很快,影片就通過女主角的口講述了這個故事:當女主角還是壹個17歲的女孩時,因為善良的相信了壹個大叔的引誘而被綁架,並壹直被囚禁在這個密室裏,生下了壹個男孩。
現在,她已是24歲的成年人,唯壹的精神支柱只能是兒子傑克。
瘦弱的身體,長長的頭發,壹看傑克的樣子就知道這對母子的日子並不好過。他們被迫與世隔絕,日復壹日地生活在焦慮和恐懼中,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平息。
然而,傑克的內心還是充滿了純真。多虧了母親築起的精神墻,他才知道邪惡有多可怕。他只是讓他周圍的壹切充滿活力,並試圖與他們交談,賦予每壹天不同的意義。
看到這裏,我幾乎以為故事會以兩個人逃出房間作為大團圓結局,但事實證明,整個故事和我想象的相差甚遠。
正是因為有了孩子,女主角的逃跑欲望更加強烈。即使不能離開,她也要讓孩子離開這個籠子。她不能忍受兒子對外面的世界壹無所知,也不希望綁匪有壹天離開。她和她的孩子被鎖在密室裏只能等死。
於是她利用兒子的死制造了壹場驚心動魄的騙局,成功讓傑克逃脫,遇到了壹個聰明的女警官,找到了案發現場,把女主角從那個黑暗的房間裏救了出來。這壹集可謂是全片的高潮,每壹個觀眾都在為自己孩子此時的命運擔憂。
這壹段給我印象最深的場景是傑克睜開眼睛第壹次看到外面天空的樣子。
他不能適應外面的光線,不能忍受外面的壹切,壹切對他來說都是新的。
所有建立在壹個小房間裏的概念第二次在他面前崩塌。他迷戀這個全新的世界。
至此,整部電影是否應該以壹個完美的大團圓結局收場?但故事從女主角逃出房間開始,進入另壹個精心設置的情境。
她的父母已經因為她的失蹤而離婚,她也立即從戀愛狀態過渡到成年後的工作年齡。她所有的同齡人都已經按照正常的時間順序在房間外面行進,只有她壹個人留在後面。
哦,不,還有她的孩子,總是讓我想起被綁架,被囚禁,遭受非人待遇的往事。
“什麽對我兒子最好?”
“真正愛兒子的母親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周圍的輿論嘩然和記者犀利的采訪也讓女主角再次懷疑自己。相比之下,傑克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明顯比他媽媽強很多。他學會了上下樓梯,學會了和同齡人玩耍,學會了對奶奶說“我愛妳”。
令人欣慰的是,終於有這樣壹部電影,可以誠實地描述被囚禁的受害者獲救後的心理問題。
這壹次,需要逃離房間的是女主角,這個房間是她自己建造的,在她心裏。
兒子的成長速度比媽媽快得多,只有當他能真正明白媽媽生病的原因,兒子慢慢把她從心裏帶出來,媽媽才能真正在現實世界中成長。
他們又壹次回到了被囚禁的地方。墻被打開了,光線透了進來。傑克揮揮手,和過去的物件告別:“再見了盆栽,再見了1號和2號椅子,再見了桌子,再見了衣櫃,再見了水槽,再見了天窗……”
他也在用自己的實踐告訴母親:
我們已經從這裏出來了。即使錯過了只有兩個人獨自生活的簡單世界,這裏的痛苦也遠遠大於我們的收獲。既然說了再見,就不回去了。
我已經長大了,媽媽,妳也要學會長大。
痛苦是真實的,把紮根了這麽多年的痛苦從身體的皮膚上慢慢剝離是殘忍的。
殘酷的現實中透露出來的壹點點溫暖,是從房間到世界的第壹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