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杜十娘怒沈百寶箱》的幾個問題
杜十娘怒沈百寶箱"百寶箱"的多重意象解讀 《杜十娘怒沈百寶箱》(以下簡稱《杜十娘》)是明代通俗小說家馮夢龍(1574—1646)“三言”中的名篇,其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占據中國古代短篇小說的高峰。也許正是這個原因,這篇小說被編入了高中語文新教材(試驗修訂本)第四冊的中國古代小說單元中。據考證,《杜十娘》是馮夢龍根據同時代的文人宋懋澄(1565—1616)的《負情儂傳》改編而成的。①當屬明代的"擬話本"。故事敘述的是:明萬歷二十年間,京師名妓杜十娘為了贖身從良,追求真愛,將自己的終身托付給太學生李甲。可李甲生性軟弱,自私,雖然也對杜十娘真心愛戀,但又屈從於社會,家庭的禮教觀念,再加上孫富的挑唆,他最終出賣了杜十娘,釀成了杜十娘沈箱投江的悲劇。這個故事曾多次被改編成戲曲、電影,也曾被翻譯成外文,流傳到日本、歐洲等地,在國內國外都產生了很大影響。之所以如此,除了杜十娘這壹悲劇人物形象感人以外,小說中的“百寶箱”這個具有多重功能和意義的意象創造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壹。作者對這個意象的處理,可謂匠心獨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首先,“百寶箱”是連接故事的線索。小說中,“百寶箱”的出現壹***有四次,構成了故事情節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壹次:當李甲為籌集從鴇兒處贖出杜十娘的三百兩銀子而到處奔波借債,但又毫無著落時,杜十娘拿出了“私蓄”的(說是從姊妹處借的而實際上是從“百寶箱”中拿出的)壹百五十兩來“任其半”(此外還有二十兩作“行資”),終於感動了柳遇春借來另壹半,使李甲能順利地贖出杜十娘。這是情節發展的第壹個階段。 第二次:當杜十娘和李甲告別柳遇春和眾姊妹準備上路時,謝月朗“命從人挈壹描金文具至前,封鎖甚固,正不知什麽東西在裏面。十娘也不開看,也不推辭,但殷勤作謝而已。”這"描金文具"正是“百寶箱”,有了這個“百寶箱”,夫妻倆浮寓吳越間的山水之費就不愁了。這是情節發展的第二個階段。 第三次:當李甲用完那二十兩白銀,為行資匱乏"正當愁悶"時,杜十娘又取鑰開箱,拿出白銀五十兩充當行資。這壹次"百寶箱"雖然被當面打開,但李甲"在旁自覺慚愧,也不敢窺覷箱中虛實",致使"百寶箱"又壹次墜入五裏霧中。這是情節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第四次:當李甲受孫富挑唆,將杜十娘出賣時,十娘悲憤交加,取鑰開鎖,將箱中寶物壹壹投之江中,最後自己也"抱持寶匣,向江心壹跳",結束了年輕的生命。這壹次"百寶箱"才讓李甲,孫富和旁觀者壹覽無余,使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但卻悔之晚矣。這是情節發展的第四個階段,也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在整個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作為連接故事線索的"百寶箱"猶如千丈遊絲,有縈花粘草之妙;恰似蜻蜓點水,若即若離;又像神龍之宛遊,忽隱忽現。"百寶箱"這個意象在小說中的四次出現,對情節發展起著暗示和推動的作用,前三次出現(其中第壹次是暗示)讀者均不知箱中為何物,也不太在意,直到第四次出現,讀者才恍然大悟。這正是作者構思的巧妙所在。 其次,"百寶箱"是敘事編輯的妙筆。小說中,"百寶箱"先合後開,延長故事的秘密,給讀者設置了懸念,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具體而言有兩點: 1。控制敘事距離,形成敘事節奏。"百寶箱"的四次出現,是緊接著前壹事件完成的新事件的準備,是在舊緊張解除之際的新緊張的來臨,如長江後浪推前浪壹般,壹波未平,壹波又起,使故事情節跌宕多姿,曲折變幻。 2。調節敘事視角,制造敘事張力。我國傳統小說,敘述故事多采用全知視角,事件的前因後果,線索的來龍去脈,人物的壹生行事等都要向讀者交代得壹清二楚,否則就會有敘事不完整之嫌。《杜十娘》卻不同,它采用限知視角,使讀者開始並不知道百寶箱為何物,也不知道杜十娘日常秘密積攢百寶箱的具體情況和心態,直到杜十娘被李甲出賣之際,開箱取寶投江之時,才知道她還有壹個百寶箱。這樣讀者就會想到:杜十娘為什麽要積攢百寶箱 又為什麽壹直不肯把百寶箱的秘密告訴李甲 在關鍵時候又為什麽不讓百寶箱發揮作用,而白白地將它沈入江底 讀者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和解答正體現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是讀者理解小說內涵的關鍵。 再次,"百寶箱"是杜十娘悲劇意蘊的象征。造成杜十娘悲劇的原因究竟是什麽 杜十娘悲劇的社會歷史意義如何 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多種猜測和詮釋,然而卻總是不盡人意。比如有人認為,李甲是殘害杜十娘的直接兇手,是他的"負情"把杜十娘推入江中;也有人認為孫富是造成杜十娘悲劇的直接原因,如果沒有孫富的挑唆,也許李甲不會拋棄杜十娘;還有人認為,把杜十娘的悲劇歸因於李甲的負情和孫富的挑唆,都未免簡單化,表面化,造成杜十娘悲劇的原因應該是封建禮教,小說正是通過杜十娘的悲劇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筆者以為,第壹,二種觀點固然過於膚淺,第三種觀點看似深刻,卻也未免公式化,概念化,未能盡其妙。如果我們從"百寶箱"這個意象入手去解讀杜十娘形象的悲劇意蘊,也許是壹條新的通途。 1. "百寶箱"是金錢的象征,是利益的代表。我國明代,正是商品經濟興起和繁榮的時期,專門用於商品生產和交換的手工工場已初具規模。隨著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金錢和利益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嚴重挑戰,根深蒂固的封建門第終於在金錢和利益面前開始動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由宗法倫理向利益驅動轉變。這種背景在《杜十娘》這篇小說中是有所交代的:"古人雲:'以利相交者,利盡而疏'","常言道:'說著錢,便無緣","如今的世情,那有顧緩急二字的",在這樣的社會關系中,鴇兒與杜十娘,三親四友與李甲,李布政與杜十娘,孫富與李甲,甚至李甲與杜十娘,都是建立在金錢和利益的基礎之上的。這也正是杜十娘積攢"百寶箱"的原因,她幻想利用"百寶箱"來換取李甲的愛情。 2. "百寶箱"是杜十娘價值的象征,希望的寄托。小說中的杜十娘,是壹個聰明,美麗而熱情的女子,但因"命運不辰",落得"風塵困瘁",飽經肉體的折磨和精神的蹂躪,過著人間地獄般的生活。她渴望擺脫這種非人的處境,做壹個真正的有價值的人,因而"久有從良之誌"。但是,壹個女人,特別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妓女,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又談何容易。更何況,杜十娘所追求的,又不是壹時的歡愛,壹般的婚姻,她要追求壹種人間真情。所以,杜十娘才苦心積攢"百寶箱",希望用"百寶箱"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用"百寶箱"來換取真正的愛情。在選擇李甲托付終身之時,杜十娘又壹直不肯把"百寶箱" 的秘密告訴李甲,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但是,杜十娘太天真了,在利欲熏心的社會裏,在充滿銅臭的人與人的關系中,哪有什麽真情可言!她的希望是註定要破滅的,她的悲劇是註定要發生的。 3. "百寶箱" 是社會和人性激烈沖突的象征,是杜十娘悲劇產生的真正原因。杜十娘生活的環境,是壹個封建禮教占統治地位,同時又交織著利害關系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裏,沒有生長真情的土壤;在這樣的社會裏,真情就像柔弱的嫩芽,沒有養料和水分,只有枯萎和死亡。杜十娘太有尊嚴了,太相信人性的力量了,她甚至誤以為金錢可以買來真情。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本來就算李甲負義,杜十娘太可不必投水自盡,她有青春,美麗,還有金錢,她還可以另尋他歡,就算獨自壹個也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吃人的封建禮教,自私自利的人際關系,使杜十娘徹底的失望了。壹個曾經對自己感激涕零的人,壹個自己真心愛的人,只為"壹千兩",為個人私利,就不惜背信棄義,斷然出賣自己,而且還面有喜色,心無愧意。試問天底下有什麽地方可以容納下這樣壹個弱女子,可以容納她追求美滿的生活 試問又有何藥物可以治療她那顆破碎的心,可以撫平她靈魂的創傷 杜十娘,她只有用罵來表示內心的極大憤慨,只有用死來反抗這個暗無天日的社會,來保存自己的尊嚴和清白!。杜十娘沈下江去的不是"百寶箱",是人性,是道義,是良知,是人心,因為當時社會容不下這些東西,杜十娘始終沒能躲開禮教的羅網,成為壹個金錢和利益的犧牲品。杜十娘,看錯的不是李甲,而是看不透封建制度和禮教對人性的毒害和摧殘,看不透金錢和利益對人間真情的踐踏與戕賊。而李甲,孫富之輩,只是成了間接的殺人兇手而已! 可悲的杜十娘, 可嘆的壹曲社會和人性的雙重悲歌。 杜十娘為什麽沈了百寶箱 「三言二拍」是壹本很有趣的書,有趣在其中寫了壹個不甘於被賣的妓女選擇投江自盡的故事,更有趣是,妓女投江時抱著壹個價值連城的百寶箱,賣掉她的男子不免是財色兩空。這個故事叫做「杜十娘怒沈百寶箱」,在我小學二年級讀過,印象深刻。這令我不免覺得男性可怕,他可以將自己曾經深深喜愛的女人賣掉(緣於他的火熱的表白緣於他花了大量金錢,壹個男人舍得出錢出力自然是愛的不輕),那麽他當時的內心是否有恐懼與內疚,答案是"沒有"。而另壹篇與之結局相反的唐傳奇「李娃傳」,說的是妓女李娃騙光了公子鄭元和的錢跑掉,鄭公子很慘淪落到唱喪歌為乞丐最後僵臥雪中,李娃重遇落難公子看他衣衫襤褸滿身瘡疥覺得對不起他(16歲的李亞仙小姐多少還有良心也沒有老練事故到絕情的地步,所以我猜她還是真正喜歡過鄭元和的),兩人抱著大哭壹場,而後資助他上京趕考求得功名,自己也被封為"(言開)國夫人"。在這裏我們看到,人們通常講的"婊子無情"範式被打破,婊子還是有情的並且是有見識的。真正無情的應該是嫖妓之後又覺得自己不值企圖悔悟走上"正途"的男子。 美人和錢是男人的最愛,但因為被辜負,只好壹起毀滅。它們的壹起隕落帶有消極而淒美的氣息。 我感興趣的在於,在這個後面,顯然是有壹個價值評判的,妓女是貨色的,但在人格上,她並不低賤,她是聰明而自覺的選擇自己的道路,壹輩子選擇倚門賣笑的生涯相當恐怖,在張岱的「陶庵夢憶」裏寫到年老色衰的"歪妓"(壹般妓女)僅僅幾字已是淒酸刻骨:"多五六百人,……人無正色……言笑啞啞聲中暗帶淒楚",神女生涯原是夢,當然最好的結局是從良,但是壹定要眼明心亮,壹旦所托非人則貽誤終身。她的對象小開李甲溫柔敦厚,曲意奉迎都是表面現象,那是因為他欽慕的對象是壹代名妓,圖壹宵之樂價格不菲,很多男人是"不可得而賞",獨占花魁的心態使之有極大的滿足,可惜他也因此揮霍無度床頭金盡步入式微,(如果妓女精明如李娃騙了鄭元和公子立馬卷了錢跑路也好,至少有錢傍身,不至淪為貨物由人買賣),十娘反而覺得他老實可靠(說來女人真是笨)十娘錯在要贖身和他去蘇杭浮居,過過世外桃源的生活。她沒有象壹般的良家婦女極力鼓勵這個小開考功名,自己順便當當誥命夫人提升社會地位,她是比較單純的,這種單純的生活理想不幸與傳統的價值觀相沖突。 文人嫖妓不是罪過,因為在唐到晚明的傳奇故事及墨客騷人的生涯裏,妓女尤其是名妓(伎)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如紅拂女,柳如是,李香君,她們與文學,雅興,國運,氣節之類的話題分不開,她們在貨色的同時也充當道德勸諭者的角色,要求文人走正統的道路:或謀功名,或取天下,或保晚節。她們壹般會得以善終,因為她們的善終取決於男性的價值認同,"取之則貴"。所以不難體會將鄭元和玩之於掌股,害他淪為唱喪歌的乞丐最後僵臥雪中的李亞仙小姐,壹旦良心發現同時覺得鄭先生猶如潛力股可以投資換取相應的社會價值,馬上資助他求取功名,慧眼識珠的妓女李小姐居然弄個言開國夫人當當,前面她的無情絕義心狠手辣壹筆勾銷。 但是若果擺脫這種與正統相違背的道路,只是強調情愛,真象恩格斯先生說的"以雙方的平等互愛為原則",那麽她的結局就將導致悲劇,這是為傳統價值觀不容的,就象「三言二拍」裏同為士子妓女題材的小說,才子王顯龍為妓女玉堂春傷心,朋友勸的壹段話:"須知那功名比婊子重要",婊子縱使有情到底還是婊子,而仕途功名是萬萬不可耽誤的,婊子的出現不過是為了士子迷戀煙花造設壹個絕境,為後面發奮求取功名做壹個反襯,壹旦功名到手也就是迷途知返的象征。但婊子如果能象壹個良家婦女勸解士子求取正道時,婊子的人格就得到提升,反之她僅僅要求壹段愛情,她就只能招致被拋棄或者死亡的下場,士子對其是"舍之則賤"的態度,並不以其道德本身的價值為準。 杜十娘地位卑下操賤業,為出身名門的李甲家庭所不容,李甲散盡錢財心存膽怯(無論是懾於父命還是怯於世情),思前想後終於還是將她賣給鹽商,價格壹千兩。這個交易若果從最後的結局看,李甲絕對做了虧本買賣,杜十娘的賣身之資何止壹千兩,她只有慨嘆:"妾腹內有玉,恨郎眼內無珠。"她不會認命於是她只有投江,烈性的杜十娘不僅要毀滅自己的身體包括毀滅她意識中理想化的愛情,這是她可以自己掌控處理的,誠如邊雅(walter benjamin)所說:"我們探討精神性的性愛化吧,這乃是妓女的道德,她以性愛去體現文化,性愛是最猛烈的個人主義。"在精神化的性愛之外,她更要毀滅她貨腰生涯賺取的錢財,"百寶箱"內的奇珍異寶代表她以身體交易換來的巨大價值,依靠這種價值她是可以在某種程度內自己選擇對象,謀求新的生活,金錢在某種程度上實際上助長了女性的獨立意識,假使她僅僅是將所有希望寄托於嫁壹個"良人",而無任何經濟力量作為後盾,她的境遇會更加悲慘。這個價值連城的"百寶箱"實際上代表為文人階級對立的新的道德觀--代表正在興起的市民階層的經濟獨立的價值觀,這是身為所謂的高級階層所沒有考慮到的。也許李甲早知杜十娘有錢,就不會那麽容易的將她轉手易人了,金錢在某種程度上將會擴大感情的衍生空間。 但是,十娘是在最後揭示這壹原則,或者在內心她的過往經驗告訴她對男人的信任是極有限度的,這個限度需要經過壹定時間與相關條件的考察。但是她的考察證明自己所托非人。這不免是遺憾的,深深的絕望最終導致她的死亡。 這種新興的道德觀在李甲的心裏投下陰影,他失去了美人,更失去了他所看重的金錢,這雙重打擊使他郁郁成疾。 篇末雙重的毀滅震撼人心,但是也喻設著壹種蒼涼的味道,所有的古典愛情故事(少數作品除外)都是和傳統的男性中心價值觀息息相關,壹旦脫離這個喻設前提,它們就無法獨立存在。 前人將杜十娘的悲劇更多地歸因於孫富和李甲這兩個人物的個人品質,而深入社會本質的層面。我們可以看到金錢和權勢對人性的腐蝕,傳統觀念對女性尊嚴的無視和戲弄,成為這部劇作中杜十娘悲劇的原因。 杜十娘怒沈百寶箱,然後自己也跳船自盡。西方人要問,她為什麽要這樣?在西方人眼裏,杜十娘是為負心郎李甲殉情而死,但她又為什麽把財寶沈掉?於是不明白。實際上這是因為中國的文學作品,沒有把中國女子的復仇心理真正刻畫出來,所以西方人不明白。 中國女子自古就有壹種獨特的復仇情結,那就是在自己死後用社會輿論來壓迫官府治仇人的罪--最好是死罪,以此來向仇人索命復仇。 杜十娘怒沈百寶箱後自己當眾自盡,實際上是她選擇的最好的復仇方式。她已經看透了李甲是個偽君子,所以她不僅要沈掉財寶讓只認錢的李甲心疼,而且還要用自己的死喚起周圍的人,特別是用輿論壓迫官府對李甲進行追究,追究他的逼死人命罪。請看這段《明代演義》上是如何說的:“船上舟子和岸邊聞聲而來的過路人,紛紛痛責李甲的薄幸、孫富的陰狠,趁著人聲鼎沸之際,杜十娘抱起那個百寶箱,縱身壹躍,跳入冰冷的水中,轉眼就無影無蹤。” 中國古代法律可以說是按成語辦事的,所謂“冤有頭債有主”,而不太講究對人死亡的直接加害證據的。壹百個人都看見是杜十娘自己跳下船淹死的,但是,中國的官府正因為壹百個人看見了才要治李甲的逼死人命罪--西方可能沒有此罪。西方的法律會認為,杜十娘是自殺,李甲並沒有推她,李甲與杜十娘的死就沒有關系。壹百個人都看見了,不正好證明他是無罪的嗎? 中國人的思維比較講發展的觀點,講辯證的普遍聯系的觀點,中國人也比較講究和看重輿論環境。杜十娘深知:要想讓李甲受懲罰,官府的法律中有“逼死人命”這壹條。如何讓官府來認定呢?就是用中國人聯想的特點和中國人輿論的力量。中國人的證據思路和其中體現的理性與西方是不壹樣的。在杜十娘死亡這件事中,與李甲無關的自殺事件,成為李甲逼死人命的案件。中國古代的法律是建立在宗族宗法的社會基礎上的,這壹法律在特定的情況下就能治李甲的罪。在治李甲的罪之前,李甲的名聲已經壞了。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外加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但是實現以上這壹切,杜十娘非常明白:代價是自己要搭上壹條命。她義無反顧地這樣做了,她也是無數這樣做的中國婦女的壹個代表。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婦女在歷史上的社會地位,她們要獲得法律的幫助,就要用生命的代價去取得最大的證據力量,在眾人同情的輿論中去取得判決的優勢,從而使仇人壹舉滅亡。這種復仇方式就是壹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從杜十娘罵孫富、罵李甲,又投江自盡可以看出,杜十娘有著自尊自愛,堅強守信,寧折不彎的性格。而李甲則是壹個庸弱自私,沒有主見,背信棄義的富家子弟。這種性格上的差異為杜十娘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即使李甲知道杜十娘箱中盡是寶玉,價值萬金,父母性情再嚴,將來也可吃穿無憂,李甲也不可能終生不變對十娘的忠誠,因為李甲是富貴子弟、紈絝少年,他對杜十娘的感情是真的,但壹旦和自己的終生利益、家庭地位名聲相沖突時,他便動搖了,他不可能成為壹個超越時代的人,不可能脫離他生活的環境。因此說李甲不可能對杜十娘終身忠誠。 那麽,杜十娘的悲劇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呢?從情節發展過程分析,杜十娘的悲劇中透著許多偶然性,但這些偶然又是當時社會環境所滋生的必然。傳統的道德觀念中婦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會地位,人與人之間以利相交的關系,這些都與杜十娘對純真感情的追求格格不入,造成了杜十娘悲劇的必然性。 也許妳會說,杜十娘有不為人知的百寶箱,她可以自己贖出自己,或另覓知音,或泛舟江湖,但她卻選擇沈入江底,這究竟是為什麽?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這樣認識:杜十娘追求的不是短暫的歡愛,也不是形式上的婚姻,而是壹種相互珍愛與尊重的真情。在長期的妓女生活中,她受盡欺淩,當她苦心經營終於從良後,得到的卻是被欺騙、被買賣、被遺棄。在這個人格、尊嚴、良知、情感等作為商品買賣的社會環境中,她追求真愛的理想破滅了,所以她選擇了以死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