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60周年信息:基因工程
(1)1965,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了牛胰島素基因。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蒂斯利尤斯對此評論道:“比核能力更有說服力的是胰島素。因為人們可以從書中學會制造原子彈,但他們無法從書中學會制造胰島素……”
(2)1998 4月15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利用基因方法成功重組人胰酶。
(3)1984年3月9日,中國青年學者旭日幹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了世界上第壹只“試管山羊”,1989年“試管羊”培育成功。
(4)袁隆平袁隆平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於1973年在世界上率先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直到20世紀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仍在繼續。
(5)自1980以來,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和復旦大學遺傳研究所對乳中含人凝血因子IX的轉基因羊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國轉基因羊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6)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成功培育出飼料消耗低、肉質好、抗病力強的轉基因豬。基因導入總效率為2.1%,是國外的兩倍多,超過國際先進水平。
(7)在基因藥物方面,在1988中,中國成功研發出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在1992中,成功開發了壹批基因工程藥物,如合成人工幹擾素,用於治療甲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其中壹些已進入市場。
國慶60周年信息:農業技術
(8)早在1956,廣東省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了我國第壹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秈稻品種。此後,隨著壹系列矮稈品種的選育和推廣,在1965中,我國南方基本實現了矮稈秈稻,畝產從200-2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20世紀90年代,中國農業科技人員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和克隆了光敏核不育基因,並進壹步開發了僅使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多抗的特點,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
(10)1995 165438+10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出全球首個抗大麥矮病毒轉基因小麥品種。
(11)1997.今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研究合作者經過多年研究,成功將抗除草劑基因轉移到水稻中,並將其應用於雜交水稻。
(12)1997 10年6月,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成功培育出中國第壹株雙價抗蟲棉。
(13)1998.今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業研究所高教授等領導的研究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抗螟蟲轉基因水稻。
此外,中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和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國慶60周年信息:通信技術
(14)1983 12,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開發了壹個名為“銀河”的大型計算機系統。自此,中國步入世界研制巨型機器的行列。
(15)1993 10年6月,“曙光壹號”大型並行計算機研制成功。
(16)自1965第壹塊單片集成電路研制成功以來,先後建立了多個集成電路重點科研生產基地。現在它每年可以生產2.5億個電路,增長了45%。“九五”末集成電路量產水平為1-1.5微米,研究水平為0.8微米,在0.5-0.6微米工藝預研中取得成果。
(17)目前我國已研發成功的智能機器人主要包括:核工業移動機器人;壁面爬行機器人;在惡劣戶外環境下工作的移動機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無纜機器人...
(18)經過10多年的研究,我國在X射線、氧碘化學激光、自由電子激光、高功率固體鈦玻璃激光和準分子激光等方面的研究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19)上世紀80年代,我國先後建成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和合肥同步輻射裝置。
(20)繼美國、德國和少數其他國家之後,中國科學家開發了微合金鋼。
(21)中國已經能夠拉制直徑為300毫米、重量為81千克的大直徑矽單晶。實際信息寫入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22)能源、陶瓷、超導等材料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國慶60周年信息:兩彈壹星與航天技術
(23)1964 10 10月16日,中國第壹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震驚了全世界;1967年,中國第壹顆氫彈爆炸成功。這就是中國著名的“兩彈”。
1970 4月24日,中國第壹顆人造衛星飛出地球,高歌“東方紅”進入太空。從此,“兩彈壹星”被寫入新中國科技史。
(24)1960年,中國成功研制了第壹枚短程地對地導彈。
(25)中國於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發展大型運載火箭技術。1980年5月,大型運載火箭向太平洋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標誌著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
(26)根據航天運輸的需要,中國成功研制了長征壹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和長征四號四種長征火箭。目前,中國長征火箭家族已發展為9個型號的火箭系列,這使外國認識到中國航天飛行的運載能力和水平,並表明中國航天技術具有堅實的基礎。
(27)1970年4月24日,中國發射了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並成功地將第壹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972 3月3日,我國發射了第二顆科技實驗衛星。1975 165438+10月16日,我國首顆返回式遙感衛星成功發射。
(28)1999 165438+10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無人試驗飛船飛行取得圓滿成功。從2001到2002年,先後研制發射了神舟二號~四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神舟五號飛船是我國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制的第壹艘載人飛船。它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濃縮,是新世紀中國航天事業新的裏程碑。
60周年紀念信息:能源技術
(29)1966 10,中國首次導彈核武器實驗發射成功。
8月,中國制造的第壹艘核潛艇下水。
(31)1958 6月,在前蘇聯的幫助下,中國建成了第壹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位於浙江省的秦山核電站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壹座核電站。它采用了世界上成熟、安全和可靠的壓水堆型,並采用了經過實踐檢驗的安全設計標準。1984開工建設,199112竣工,首次並網發電。到目前為止,中國有兩個核電站,秦山和廣東大亞灣,該國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再建四個核電項目。
(32)此外,中國還在開發其他幾個核反應堆:1,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已成功開發壹個5兆瓦的核供熱堆;2.60萬千瓦先進壓水堆核電站AC600目前由中國核電研究設計院研發;3、10 MW高溫氣冷堆實驗堆研制,目前正在清華大學核能設計研究院進行;4.預計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核電站將於2020年左右投入商業運營;5.自1958以來,聚變堆核電站的制造商被列入“863計劃”。
(33)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MHD發電,80年代建立了三個具有壹定規模的研究基地。目前,該項目已列入“863計劃”,計劃在本世紀末建成壹個2兆瓦的燃煤MHD發電-蒸汽聯合循環實驗裝置。
(34)太陽能發電的發展始於1958。目前,中國約有38家單位和大學從事光伏研發。自1976年地面太陽能電池開始商業化生產以來,目前已有12條地面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或工廠。
(35)三北地區北部和東南沿海及海島風力發電發展迅速。1986年,從山東省榮成市引進了三臺發電機組,組成了我國第壹座風力發電站。1991年與德國共同完成浙江嵊泗風力發電站建設,並網發電運行良好。
(36)生物質能是我國政府近年來采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補、合理利用、講求效益”的方針大力發展的農村能源,取得了顯著成效。
(37)在地熱能方面,中國西藏已建成利用地熱能發電的羊八井地熱發電站,發電量為2.7萬千瓦。
(38)中國在東南沿海地區建設了幾個試驗性潮汐電站,裝機容量為40-640千瓦。
國慶60周年信息:科學考察
(39)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在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活動從未間斷。20世紀60-70年代,中國科學院兩次珠穆朗瑪峰科學考察和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對西藏自治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出版了46本書56冊。
自1973以來,中國幾代科學家先後8次考察大峽谷,對大峽谷的形成歷史、資源與環境及其與人類和自然資源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
國慶60周年信息:海洋和極地科學考察
(40)1970年,“向陽紅5號”船首次對太平洋特定海域進行了綜合調查,獲得了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質、水文等學科的寶貴數據。1980年5月,“向陽紅5”船再次赴太平洋執行任務,為探索厄爾尼諾現象、中國海洋事業、國防建設和國際海洋合作做出了貢獻。
(41)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極地探測。1984 1984 2月30日,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在喬治島登陸並建立中國南極長城站,該站於2月20日落成。9月26日,1989中國南極中山站在南極大陸落成。
(42)6月1999日,中國首次遠征北極。
國慶60周年信息:古生物化石調查
(43)1984-1995中國科學家在雲南澄江發現大量動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進化的突然性,挑戰了以“漸進主義”為代表的傳統達爾文進化論,被國際科學界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發現之壹。
(44)1997期間,中國科學家考察貴州甕安前寒武紀含磷地層,發現大量微型多細胞動物和癤狀胚胎化石,將動物起源時間提前了5000萬年,在早期動物研究方面取得又壹重大突破。
國慶60周年:夏商周斷代工程
(45)夏商周斷代工程是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相結合的大型工程,旨在解決三代斷代問題。項目共設9個課題、40個專題,170名學者通過聯合考察在文字學、天文學、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果將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邁向21世紀的新起點。
國慶60周年信息:農業發展
農業科技成果中,壹些重大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和領先水平;超級稻、雜交玉米、轉基因抗蟲棉、雜交油菜、地膜覆蓋技術等壹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研發和推廣應用,使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極大提高了糧棉油等主糧作物生產能力,糧食總產量從6000億斤躍升至1萬億斤。畜禽品種改良和規模化養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名特優新水產育種技術進步等,使我國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以上,肉蛋水產總產量居世界首位;農業機械化技術的進步和應用,工廠化養殖和設施農業的興起,大大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38%。30年來農業科技的巨大進步,使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為解決我國農產品短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慶60周年相關信息:經濟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長期處於緩慢發展的落後狀態。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出口量有所發展,但總體上仍處於較低水平。從65438到0985,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人高瞻遠矚。他們從振興機電工業、促進外貿發展的戰略高度,采取有效措施,從體制改革、建立出口生產體系、促進市場開拓等方面持續推進,結束了機電產品出口長期處於低水平狀態,形成了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的新局面。從65438年到0999年,國家開始實施科技興貿戰略。經過共同努力,我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取得了巨大成效,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力。
壹是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提高。自1995以來,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已連續13年保持我國第壹大出口商品地位。2007年,機電產品出口從0978年的65438+6.59億美元增長到701.65438+7億美元,增長了1.063倍,年均增長率為27.2%。我國外貿出口比重由1978年的6.8%提高到57.6%。機電產品進口從1980年的56.5億美元增長到4990億美元,增長87倍,年均增長18.0%;中國外貿進口的比重從1980年的28.2%提高到52.2%。
二是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隨著進出口的快速增長,出口商品結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轉變的進程加快,出口產品的加工深度、附加值和技術含量進壹步提高,進出口商品結構得到優化。機械設備、運輸機械、儀器儀表出口始終高於機電產品年均增速,機電產品及設備出口占比超過93%。能源、材料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相對緩慢,低於全國機電產品出口平均增速。30年來,中國向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國家和地區出口了大量成套設備和大型設備,包括船舶、飛機、鐵路、冶煉設備、通信設備、發電設備和輸變電設備等。
三是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明顯提升。多年來,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有力推動了企業技術進步,促進了壹批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我國30萬千瓦、60萬千瓦大型燃煤發電機組制造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目前國外裝機和在建的30萬千瓦以上發電機組項目總容量超過654.38+07萬千瓦。
——2004年,中國自主研發制造的新舟60飛機成功銷往津巴布韋。截至目前,已訂購137架飛機,其中海外訂購87架,已交付並投入運營15架飛機。
-2007年,中國造船業新接訂單、手持訂單和造船完工量分別排名第壹、第二和第三。
——汽車是我國自主品牌最具增長潛力的出口商品之壹。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市場、第二大消費市場和第三大生產國。2007年,中國生產了888.3萬輛汽車,出口了66543.8萬輛汽車。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電信設備向全球100多個國家的500多家電信運營商提供設備和服務。華為的程控交換機已占全球程控交換機市場份額的32%,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壹。
——中國已成為國際家用電器的最佳生產基地和出口國。2007年,中國家電行業出口額達314億美元,中國冰箱、洗衣機、空調、彩電、激光唱機、微波爐等產品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壹。
4.全方位、多元化、重點市場、重點突破政策實施取得重大進展,離岸市場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在鞏固發展傳統市場的同時,對北美、西歐等重點市場出口快速增長。市場結構進壹步多元化。2007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已覆蓋224個國家和地區,進口國家和地區達194個。前10貿易夥伴進出口總額為101465438+3億美元,占機電產品貿易總額的84.5%。除了主要出口市場的快速增長外,它還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中東、印度和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進口市場看,來自獨立貿易夥伴的進口占主導地位,來自日本、歐盟、中國臺灣省和美國等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口占主導地位,來自其他貿易夥伴的進口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5.出口企業的組織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出口快速增長,多元經營主體格局基本形成。機電生產企業已成為擴大出口的中堅力量。截至2007年,外商投資企業機電產品進出口保持穩定增長,占近3/4。民營企業經過近10年的快速發展,出口產品涉及電子、家電、電工、汽車、摩托車、工程機械、通信等行業,在機電產品進出口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占12%。進出口增速高於外商投資企業增速20個百分點,顯示出強勁的發展潛力。據統計,在1985中,全國出口額超過500萬美元的生產企業不到10家。2007年,出口總額超過6543.8億美元的企業有849家,其中75家企業年出口總額超過6543.8億美元,3家企業年出口總額超過6543.8億美元。生產企業成為開拓國際市場的主力軍,逐步形成了壹批出口企業集團,顯示出技術和管理優勢以及出口後勁。
6.機電產品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成為對外經濟貿易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自2002年以來,機電產品進出口總額已超過全國進出口總額的50%。2003年,機電產品出口額也超過50%,機電產品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68%。2007年,機電產品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57.6%。擴大機電產品進出口對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提升產業技術水平、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和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增加就業、維護社會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國慶60周年信息:人民生活
首先,1500元的月扣除標準可以基本保證城鎮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受稅收影響。由於各國國情和個人所得稅制度不同,扣除方法和標準也有很大差異,但有壹點是相同的,但允許扣除的費用只是為了確保納稅人及其被扶養人的基本生活費用,包括納稅人本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被扶養人的基本生活費用和醫療保險費以及子女教育費用。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4年,中國城鎮職工平均工資為16024元(每月1336元),扣除儲蓄後的年人均消費支出為7182元。根據支持系數65,438+0.9,城鎮職工月平均消費支出為65,438+065,438+。
考慮到住房、醫療和教育支出約為210元,中國城鎮月人均消費支出約為1350元。新方案提出的月費用扣除額1500元明顯高於職工月平均工資水平和職工月平均基本消費支出水平。如果加上在職配偶1500元的扣除額,壹個家庭3000元的免稅收入可以保證個人和家庭的基本需求,並且這壹費用扣除標準也具有壹定的前瞻性空間。需要指出的是,根據現行的工資收入超額累進征稅方法,政府不會對納稅人每月收入超過65,438+0.05萬元免征額的部分全部征收,需要繳納的稅款只是很小的比例,以確保將超過65,438+0.05萬元的大部分收入留給納稅人用於改善生活。
第二,1.05萬元的月扣除標準基本適合我國目前的國情和財政承受能力。中國仍然是壹個發展中國家,財政資源並不充裕。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發展很不平衡。無論是經濟建設、公共事業發展,還是脫貧攻堅,政府都要花費大量資金,各方面財力分配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處理財政分配矛盾的基本原則是:“壹要吃飯,二要建設,三要科學發展”。目前,個人所得稅已成為國家特別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新方案將月扣除標準提高到1.05萬元後,每年將減少國家財政收入約200億元。政府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如果工資性收入扣除標準進壹步較大幅度提高,將可能超過我國財政的承受能力,並在壹定程度上削弱各級政府對義務教育、公共醫療、農業農民、下崗職工等社會弱勢群體轉移支付的保障能力。
三是月扣除標準1500元可以適當調整部分地區、行業和居民個人的較高收入。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為了調節收入分配,政府不僅要規範初次分配和進壹步增加財政轉移支付,還要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的作用。新方案中,不分行業、不分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在全國範圍內統壹執行每月1.05萬元的工資收入扣除標準,這樣壹方面可以將廣大低收入階層排除在征稅範圍之外;另壹方面也可以調整稅率結構,加強稅收征管,適當增加高收入群體的稅負,體現稅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第四,1500元的月扣除標準有利於普及公民的納稅義務,逐步完善稅制結構以適應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個人所得稅不是財富稅或富人稅。它不僅具有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而且是現代國家獲得財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從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情況來看,繳納個人所得稅已經成為壹國居民的普遍義務。10年前,中國將費用扣除標準定為每月800元,其政策重點主要是調節高收入;10年後的今天,人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個人所得稅立法的目的應該與時俱進,從單壹的調節分配功能轉向調節分配、擴大稅源和普及納稅義務的軌道。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我國經濟的進壹步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個人所得稅的征稅範圍將越來越廣,占收入的比例將大大提高。在保證納稅人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將個人所得稅逐步普及到工薪階層,這既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發展的壹大進步,更是每個公民對國家應盡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