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畢曉普的壹生相比,影片的劇情展現了很多藤蔓,尤其是對瑪麗的設定。而畢曉普與巴西的戀情相當曲折,所以瑪麗的劇情雖然血腥,但更多地把矛盾歸結於外部,而不是聚焦於他們之間的內部沖突(比如她忙著建公園,無暇顧及愛人),這對於普通大眾或者導演來說是很明顯的設定。相比之下,電影《卡羅爾》關註的是卡羅爾和托雷斯的內在成長,而忽略了外部的政治和時代因素,這就更加出彩了。
“妳不能指望壹個在沙漠中長大的人會像魚壹樣遊泳。”這句臺詞出現在兩人即將分手的時候,扮演畢曉普的演員脫口而出。某種程度上,它揭示了悲劇的根源——以自我為中心,從外部尋求答案,無論是訴諸酒精、情人、性還是暴力。
比如畢曉普酗酒,因為她總是渴望被愛卻始終無法得到滿足,就像身處壹片沒有愛的沙漠。這和目前我們社會的“情感饑渴”有什麽區別?羅大曾經滿足過她對愛情的渴望,比如炸山建畫室。可惜羅大的利己主義是顯而易見的:“每壹寸都是我造的”,擺好書桌的指令,離別時刻的嘲諷……緊張的關系勢必壹分為二的崩塌,結局的自我毀滅遲早會出現。
無論是自我還是關系,都有希望從內部尋求答案。比如,在NVC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從情感使者那裏找到自己的需求,找到滿足自己的方法,了解自己和他人,擁有人生終極救贖的可能。
畢曉普超越大多數人的是,她把自己的痛苦變成了壹首簡單凝練的詩。時隔多年,今天仍感* * *難平,心中滿是悲愴,如失傳的藝術。
拜詩歌所賜,畢曉普超越了自己的情感欲望,升華並體驗到了無私:“看來,人們在藝術中所需要的——他們為了體驗藝術所需要的——是壹種無私的、完全無用的專註,創造藝術絕對離不開它。”
每個人都會經歷痛苦和焦慮。妳可以選擇從中成長和升華,也可以選擇沈淪或者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想想美國第壹女連環殺手魔鬼)。壹切皆有可能,就看妳的選擇了,尤其是下壹個念頭。
每個人壹生都會遇到這樣的時刻,但這不是自己能決定的。我們應該決定的是在僅有的時間裏做什麽。這個世界上除了邪惡的意誌還有很多其他的力量,佛羅多。比爾博註定會找到魔戒,這意味著妳註定會得到它,這是壹個令人鼓舞的想法。
真正的勇氣不是奪取別人的生命,而是懂得原諒。
-甘道夫的《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
“但我相信,能戰勝黑暗的不是強大的魔法,而是生活中的小事和微小的愛。”
-甘道夫是霍比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