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勃朗特三姐妹的生平事跡

勃朗特三姐妹的生平事跡

安妮·勃朗特簡介

安妮·勃朗特(1820——1849年5月28日)1820年出生於英格蘭北部約克郡的壹個教區牧師家庭,是勃朗特姐妹中的小妹妹,她比夏洛蒂·勃朗特小四歲,比艾米莉·勃朗特小兩歲。兩位姐姐夏洛特和艾米莉分別以《簡·愛》和《呼嘯山莊》享有盛譽。安妮·勃朗特十九歲時到米爾菲爾德的英漢姆家任了八個月的家庭教師,1840至1845年間又在梭普格林的羅賓遜家任家庭教師。兩次的家庭教師生涯使她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成為她日後文學創作的基礎。1847年艾米莉的《呼嘯山莊》和安妮的第壹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艾格尼斯·格雷》同時出版。1848年,安妮又出版了她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懷爾德菲爾府的房客》。正當安妮的小說藝術日趨成熟時,不幸因結核病惡化而去世,年僅二十九歲。安妮·勃朗特的小說風格與她的兩位姐姐不同,文風與奧斯丁頗為相似。

編輯本段安妮·勃朗特的壹生

安妮是勃朗特家最小的女孩,她溫柔嫻靜,安靜內向,和兩個姐姐相比天分稍低。她只活了29歲,而且在短暫生命的後十年,從事郁悶的家庭教師工作就占去了她很多時間,但她還是寫出了兩部小說《艾格尼斯·格雷》和《懷爾德菲爾府的房客 》,在英國文學史中占有壹定的地位。她筆下的小說就如同她本人,給人壹種恬靜的感覺,主人公都有著純潔的品德,勇敢地追求獨立和幸福,這也是安妮內心的寫照。安 妮的作品直率和明晰更像是18世紀的作品,而不像她所處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家風格。安妮從小就隨著姐姐們讀書,並參與了他們的文學遊戲,如饑似渴地沈浸在夢幻的王國裏,寫了大量的憂傷的小贊美詩。 她有壹頭秀麗的淺棕色頭發,可愛的藍眼睛略帶紫羅蘭色,白皙的皮膚,外表顯得溫婉可人,深得姨母的寵愛。她和艾米莉就像孿生姐妹壹樣,形影不離,親 密無間,常在壹塊聯合寫日記或者到荒原中漫遊,給她們熟悉的場所都起上了動聽的名字。她的嗓音細弱甜美,喜歡柔和的和聲,閑暇時彈彈鋼琴,唱唱歌,不過這種賞心悅耳的愉快在她壹生中實在是太少了。後來,安妮曾和姐姐夏洛蒂壹起到伍勒小姐的學校學習了壹段時間,但不久,她就病倒了,呼吸困難,咳嗽不斷,身體漸漸衰弱。想到病逝的兩個姐姐,夏洛蒂憂心忡忡,決定把安妮帶回霍渥斯。回到了自由自 在、寧靜的家裏,安妮的病慢慢地好了起來。為了生 活,1839年4月,她到了默菲爾德的布雷克府, 在英甘姆夫人家當家庭教師。後來又到了梭普格林的 愛德蒙·羅賓森家做女家庭教師。她的這些當家庭教 師的經歷,直接為小說《艾格尼斯·格雷》提供了眾 多的素材。出版商史密斯先生有壹段關於安妮珍貴的描述 :“她是個溫柔文靜,相當克己的人,長得壹點 也不漂亮,可是模樣很討人喜歡,她的態度奇特地表 現出壹種求人保護和支持的願望,經常保持著壹種懇 切的神色,這是能博得別人同情的 。”安妮終生體弱 多病,但在虛弱的外表下,卻有壹顆意誌堅強,勇敢執著的心靈。

安妮在十八歲染上了肺結核。但她在病情稍有好轉之後,就向家人提出要去當家庭教師,這樣安妮從十九歲開始,曾先後在兩個不同的階層的家庭中擔任家庭教師長達六年之久。這些人家對家庭教師並不尊重,只把她當高級仆人。但安妮為了給家庭減輕負擔,不得不忍辱負重,委曲求全。

安妮的壹生是不幸的壹生,她曾壹度鐘情於他父親的助手威利·韋特曼,但韋特曼在安妮到外地當家庭教師期間突然病逝,安妮過了好久才得到他去世的消息。她那位酗酒的哥哥,又使她們姐妹幾人想在家裏開辦學校的願望變成泡影。與此同時,安妮還要不斷忍受疾病的折磨。但她從不抱怨,以驚人的毅力,默默地忍受著精神上和肉體上的痛苦。在她的幾部著作問世不久,於壹八四九年五月就病逝於遠離故鄉的海濱療養勝地斯卡巴勒。她臨終是留下的最後壹句話是:“勇敢壹些夏洛蒂,勇敢壹些!”

"勃朗特三姐妹"的簡介

夏洛蒂:夏洛蒂像她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簡·愛壹樣,個子矮小,其貌不揚,充滿智慧和獨立的精神。她雖外表古板沈默,卻有著壹顆女性和婉敏感的心。作為家中的長女,她從小就有壹種關心他人的神聖責任感,以她嬌弱的身軀承擔了全家對外聯絡發展的重任。自強不息、奮鬥進取成為她壹生的主旋律。她的氣質是浪漫和嚴謹的奇特結合,這就使她既熱情奔放,耽於幻想,富於挑戰精神;又保守穩重,約束自我,恪守傳統的道德標準。她既是壹個好女兒,好姐姐,好妻子,好朋友,具有溫柔熱情的壹面,同時又是壹個蔑視虛偽的上流社會,對醜惡的世態進行了犀利的譏諷的勇士。她性格的兩方面構成了她波瀾不寧的豐富的內心世界,也使她的作品更富於激情和新意,具有震 撼人心的藝術魅力。夏洛蒂的不卑不亢,純真熱情, 謙遜質樸,無不從她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身上體現出來。她的作品可以說是她智慧的頭腦和赤熱的心靈的自然流露。薩克雷在紀念夏洛蒂的文章《最後壹幅素描》中說 :“凡是讀過她的書的人,誰不欽佩這位婦 女對真理的熾熱的愛,她的勇敢,她的純真,她對邪惡的義憤,她熱切的同情心,她虔誠的愛和信仰,她激越的榮譽感。壹種急切的誠實是這位婦女的性格特征。”這段話可以說是夏洛蒂的真實寫照。

艾米莉:艾米莉被人們認為是三姐妹中天分最高的壹位。她沈默寡言,性格自閉,孤傲乖僻,摯愛荒原,壹生中幾乎沒有朋友。但她卻有驚人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才,創作了大量的抒情詩。並以唯壹的壹部小說《呼嘯山莊》馳名文壇,被譽為英國19世紀文學史中最奇特的女作家。

安妮:安妮是勃朗特家最小的女孩,她溫柔嫻靜,安靜內向,和兩個姐姐相比天分稍低。她只活了29歲,而且在短暫生命的後十年,從事郁悶的家庭教師工作 就占去了她很多時間,但她還是寫出了兩部小說《艾格妮斯·格雷》和《懷爾德菲爾府的房客 》,在英國 文學史中占有壹定的地位。她筆下的小說就如同她本人,給人壹種恬靜的感覺,主人公都有著純潔的品德,勇敢地追求獨立和幸福,這也是安妮內心的寫照。安 妮的作品直率和明晰更像是18世紀的作品,而不像她所處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家風格。安妮從小就隨著姐姐們讀書,並參與了他們的文學遊戲,如饑似渴地沈浸在夢幻的王國裏,寫了大量的憂傷的小贊美詩。 她有壹頭秀麗的淺棕色頭發,可愛的藍眼睛略帶紫羅蘭色,白皙的皮膚,外表顯得溫婉可人,深得姨母的寵愛。她和艾米莉就像孿生姐妹壹樣,形影不離,親密無間,常在壹塊聯合寫日記或者到荒原中漫遊,給她們熟悉的場所都起上了動聽的名字。她的嗓音細弱甜美,喜歡柔和的和聲,閑暇時彈彈鋼琴,唱唱歌,不過這種賞心悅耳的愉快在她壹生中實在是太少了。後來,安妮曾和姐姐夏洛蒂壹起到伍勒小姐的學校學習了壹段時間,但不久,她就病倒了,呼吸困難,咳嗽不斷,身體漸漸衰弱。想到病逝的兩個姐姐,夏洛蒂憂心忡忡,決定把安妮帶回霍渥斯。回到了自由自在、寧靜的家裏,安妮的病慢慢地好了起來。為了生 活,1839年4月,她到了默菲爾德的布雷克府, 在英甘姆夫人家當家庭教師。後來又到了梭普格林的 愛德蒙·羅賓森家做女家庭教師。她的這些當家庭教 師的經歷,直接為小說《艾格尼斯·格雷》提供了眾多的素材。出版商史密斯先生有壹段關於安妮珍貴的描述 :“她是個溫柔文靜,相當克己的人,長得壹點 也不漂亮,可是模樣很討人喜歡,她的態度奇特地表 現出壹種求人保護和支持的願望,經常保持著壹種懇 切的神色,這是能博得別人同情的 。”安妮終生體弱 多病,但在虛弱的外表下,卻有壹顆意誌堅強,勇敢執著的心靈。

每個成人都有個孩童時期,每個孩童都曾有過七色的夢。夢本是幻覺:虛懸、飄渺、易失。可就有這麽幾個女孩把美夢緊緊抓住,她們執著地置身於夢境的編織中,最終將幻想變成現實,獲得了人生價值的永恒。這就是19世紀出現在英國文壇的勃朗特三姐妹作家提供的壹種文化現象。

壹、苦難與孤獨

在英國北部約克郡哈沃斯的荒原上孤零零地崛立著壹幢用灰色石頭砌成的牧師住宅。1821年仲夏,牧師住宅的女主人因進入肺結核晚期已臥榻不起,其六個年幼的孩子乖巧地聚在他們的“小書屋”裏看書或低聲說話,七歲的大姐則把從報紙上獲得的消息輕輕地傳達給姐妹……

這是壹群天資聰慧且乖覺懂事的孩子,母親病重的痛苦陰影使他們變得安靜,並自覺地用兄弟姐妹間的互相關愛和依戀來替代那過早失去的母愛。牧師住宅外是壹片開闊、空曠的高沼地,小夥伴們常常手挽手地在那裏散步,大家彼此關照,大壹點的都知道照拂尚步履蹣跚的小妹。

母親去世時,六個孩子中最大的瑪麗亞也只有八歲,接下來伊利莎白六歲,夏洛蒂五歲,勃蘭威爾四歲,艾米莉三歲,安妮壹歲零八個月。病魔並沒就此收手,僅隔三年,瑪麗亞和伊利莎白又相繼被同樣的病癥奪走了幼小的生命。對這個家庭來說,命運是殘酷的,但就尚生存者來看生活又是可以自己創造的。孤獨的環境和淒涼的家境不僅沒能把剩下的孩子們的意誌摧毀,反而催醒了他們智慧之花的綻開與思想性格的早熟。四個相依為命又年齡相近的孩子以他們特有的生活方式堅定地邁開了人生新的歷程。

牧師住宅附近沒有學校,孩子們僅有的壹點基礎知識主要是靠父親和姨媽的傳授。孤獨的山莊幾乎與世隔絕,孩子們沒有外界朋友,沒有任何涉外的交際和娛樂,石屋和荒野是他們僅有的活動天地。從文化學的角度看,文化***同體所占據的空間,至少應該以村莊、部落,或民族、民族群為單位,但這群孩子卻自造了壹個特定的文化空間,以“家庭成員”的方式在壹個封閉的近乎原始狀況的自然環境裏結為“地方***同體”。她們的家裏常年訂有兩份報紙,早年曾出版過兩本詩集與壹部進步性散文至今仍保持有“作家”孤傲癖的父親和喜愛讀書的母親都有不少藏書,求知欲極強的孩子們便貪婪地從報紙和書籍中來汲取營養,了解外面世界,也從而使他們跟書報結下了不解之緣——書報拓展了他們的視野,書報開啟了他們的智慧,書報萌發了他們的想象,書報為他們勾畫出了壹個作家的美夢。這樣看來,“壹個文化”和“某個文化”這類術語,似乎既可以用來意指文化特質和文化集結的壹種獨特聚合,也可以用來意指在壹個特定社會中發現的壹組文化特質的文化集結。勃氏姐妹所表現的特定的家庭組合與文化性集結,為她們日後走向文學、攀登文壇,鋪出了壹條明確的途徑,而孤獨與苦難,則成為她們後來傾訴與宣泄的內在動因。

二、童趣與天才

1826年的壹天晚上,外出歸來的牧師為孩子們帶回了壹套十二個木偶,第二天早上當他的獨子勃蘭威爾捧著木頭士兵出現在姐妹們的房門口時,驚喜的姐妹們從被窩裏跳出,每個搶過壹個士兵並馬上為其命名。夏洛蒂的小人最漂亮,她把它譽為威靈頓公爵;艾米莉的壹位小人神情嚴肅,他們稱之為“嚴肅漢”;安妮的那個模樣古怪,個子小巧,自然就當了“侍童”;勃蘭威爾也給自己挑了壹個,管他叫“波拿巴”。進而他們又馳騁想象,將十二個小木偶變在了十二位活的勇士,開始了他們狂想中的智力遊戲。在幻想的故事基礎上他們仿照作家編寫出了壹個劇本——孩子們的處女作——《年輕人》(1826),此時這些小作者尚只是四個六到十歲的孩子。就在這壹年裏十歲的夏洛蒂還寫了小故事《從前有個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安妮》(1828)。孩子們在遊戲中還常常以各自理想人物的身份出現進行表演和相互間的論爭,他們的思維、想象、語言、邏輯論辨等能力在娛樂和寫作活動中迅速提高,其創作的欲望和興趣也越來越強烈。他們變得聰敏,周圍的壹切——書報裏的人物故事,家人的言語行動,室外那荒漠的曠野、頑強的石楠、飛濺的瀑布、呼嘯的風暴都能引起他們的靈感,激發出他們天才的創作情思,相應地他們又用那稚嫩的手筆從事著不倦的寫作,壹個又壹個新作品在孩子們的手裏競相誕生。如受“伊索寓言”的啟示寫出的劇本《我們的夥伴》(1827);晚上睡不著覺,幾個人瞎謅要各占據壹座島嶼而引出島名、假設島上的首領、編出島國上發生的許許多多故事,不僅衍生出了劇本《島民》(1827),還構築出了兩個龐大的王國體系,即夏洛蒂與勃蘭威爾兩人主編的“安格裏亞王國故事體系”和由艾米莉、安妮主編的“貢達爾王國故事體系”。這種連綿不斷的構思創作幾乎貫穿了他們短暫的壹生,盡管他們後來曾幾度分別離家出外求學或任職家庭教師,但各自的創作都沒中斷過,其創作題材和樣式也不斷拓展。現保存下來的他們的手稿就有壹百多份,包括戲劇、寓言、詩歌、小說、日記等多種體裁。其中夏洛蒂的創作最多。存稿中有壹篇記錄夏洛蒂從1829年到1830年間所有作品的名單,有二十二卷的目錄、日期和標題,那時她才十三歲。小作家們對自己所進行的創作興趣盎然、信心十足,為得到某種認可或求得心理滿足,他們聯手辦起了壹份“小雜誌”,對自己的活動、作品進行記錄和評介,同時再配上插圖,孩子們的繪畫天賦也得以顯露。小雜誌曾每月壹期,當然,其作者、“印刷人”、讀者僅局限於四個小合夥人。盡管孩子們最初的創作還顯稚嫩,但正是這種對創作的濃厚興致和勤於實踐的精神為姐妹們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孤獨的牧師住宅雖然狹隘,近乎與世隔絕,但家庭內部成員的精神生活卻異常豐富多彩。幾位聰穎互愛、樂於想象、勤於寫作的孩子以自己的努力把壹個偏僻荒岬之地變成了壹個培養天才的搖籃。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教育家羅伯特·F·墨菲說過:“人類學把浪漫主義和啟蒙精神緊緊結合起來,它從浪漫主義導出歷史性和伴隨著稀奇古怪各各相異的可取之處,而啟蒙精神致力於在豐富多彩的人類表現中尋找秩序和內在合理性。”[1](P17)從這個意義上看,勃朗特姐妹雖處偏遠之地,但地域阻隔並未使她們失去人類應有的鮮活的思想和特具的浪漫精神,相反,她們以浪漫的想象帶動了自身的啟蒙,又以啟蒙的開發豐富了浪漫的想象,浪漫與啟蒙伴隨著勃氏姐妹度過了她們難忘的少年時代。

三、理想與成功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尋找生活出路的壓力所迫,首先是夏洛蒂和勃蘭威爾開始主動向社會出擊,試圖打開作品出版和寫作成名之路。1835年至1839年間他倆先後多次分別給當時英國著名的《黑檀》雜誌編輯,以及著名詩人騷塞、柯勒律治、華茲華斯寫信自薦和寄送作品,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冷遇”。其中騷塞在給夏洛蒂的回信中還諄諄規勸:“文學不能,也不應該是婦女的終身事業,婦女越是投入於她應盡的職責中,就越沒有閑暇來從事文學活動,哪怕只是把它作為壹種消遣也罷”。[2](P40)盡管屢遭挫折和不被那些文學精英所賞識認可,但夏洛蒂姐妹並沒氣餒,她們仍執著於理想的創作中,情系紙硯,夢繞筆端。遺憾的是勃蘭威爾在理想受挫和戀愛失意的雙重打擊下酗酒自殘,竟令人寒心地沈淪下去。

1846年5月,三姐妹詩集出版面世,但反響平平,在此後的壹年裏又售出了兩本。盡管詩集的出版沒能達到姐妹們預期的效果,但她們各自的小說創作出版計劃卻在默默而緊張地進行著。次年,三部小說脫稿,並分別被兩家出版公司所接受。1847年年底,柯勒·貝爾(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說《簡·愛》、埃利斯·貝爾(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說《呼嘯山莊》、阿克頓·貝爾(安妮·勃朗特)的小說《艾格妮斯·格雷》幾乎同時出版,並且引起英國讀書界的極大轟動和評論界的熱情關註,人們被作品中那憤懣強烈的女性意識、狂放不羈的人物激情、不同凡響的曠野風骨所感奮。三部小說問世的第二年,在作品的影響和地位尚居高不下時,勃朗特三姐妹的真實身份因出版商之間的爭執而被迫暴露——壹個普通的牧師家庭竟壹下子出現了三位作家,且都是女性,這個近乎神話的新聞無疑地同時為作品和作者都增添了無盡的奧秘和神聖的輝光。

壹百多年來,人們壹直把勃朗特三姐妹的出現驚出奇跡、傳為佳話,但我們在贊譽“天才”時,不能不隨之思考:壹個苦難的家庭何以聯袂脫穎出三位優秀的女性作家,披閱中外文學歷史,這種文化現象也屬罕見。從人生歷程看,勃朗特三姐妹出身苦難、倍嘗孤獨、奮鬥維艱,但勃氏家庭卻是壹個充滿詩意和想象的精神家園。苦難、孤獨、隔絕、死亡、失敗、痛苦,沒有擊敗她們的意誌,泯滅她們的追求,相反,身處逆境的生活,卻使她們激發出對理想的不懈努力。不能實現的理想屬於夢幻,將幻夢變成現實,便是壹種成功。勃朗特三姐妹由幾個追夢的女孩,用她們纖弱的身軀,積年的心血,戰勝苦難,沖破隔絕,不畏冷遇,不怕失敗,“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之上”,辛勤地耕耘著藝術的園地,編織著理想的藍天,這不是壹種虛構的“神話”,而是壹種實在的人生,正如馬克思所言:“只是由於人的本質的客觀地展開豐富性,立體的、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即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壹部分發展起來,壹部分產生出來."勃朗特姐妹以她們天才的努力,證實了哲人的這壹判斷。

勃朗特三姐妹是英國家喻戶曉的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簡愛》中對女性獨立性格的敘述、艾米麗·勃朗特在《呼嘯山莊》中對極端愛情和人格的描寫、安妮·勃朗特在《艾格尼絲·格雷》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寂寞情緒,令人回味無窮。壹家三姐妹占據了英語文學名人史中的三個席位,恐怕連眾多男性作家都自嘆弗如,無怪乎會有絡繹不絕的崇拜者們在英國哈沃斯的勃朗特故居尋覓三姐妹留下的痕跡。

於是,描述她們的傳記成了文學愛好者們的期待。雖已有不少先例在前,但簡·奧尼爾的這本《勃朗特姐妹的世界》仍以全方位的角度,別具壹格、圖文並茂地展開了對這三位傳奇女性的了解之旅。從生平介紹開始,分析她們的著作,又連帶描述當時英國的時代背景,再加上書中所插的數百幅人物肖像畫和三姐妹曾用過的物品照片,曾居住過的房屋照片以及她們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後的劇照,分門別類,從容不迫地娓娓道來,很符合英國人的風格。

看這樣壹本將傳記、評論和背景介紹相結合的書,最大的好處在於,它既能滿足我們的對名人私生活的“窺視”欲望,也能因此更好地了解作家作品,又能以文化旅遊的角度了解當時英國的時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