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剛剛被國民黨士兵掃蕩的人民雖然沒有因為解放而有什麽質的飛躍,但是精神上的愉悅讓他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過年。“大喜,解放,好日子終於來了”彌漫在北平城的上空。精神上的解放讓人們忽略了物質上的貧窮,日子越來越好的願望讓人們對這個轉折的春節充滿了美好的回憶。
30號晚上,第壹次包餃子,滿街都是剁餡的聲音。事實上,那壹年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買得起肉。在老北京做幾個鴿子盒,在綠豆面上攤壹個餅,撒上香菜、胡蘿蔔絲、水疙瘩絲,卷起來,炸熟,剁在素菜餡裏,塞肉。這個年夜飯可能會讓很多期待了壹年的孩子失望,但“解放”的臨近,讓人覺得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壹年。解放帶來的精神愉悅,讓人們忽略了物質的匱乏。
年貨:跳秧歌的紅絲帶
1949開頭倉皇出逃的國民黨,讓大家無法壹件壹件的買年貨。但畢竟是春節,鞭炮、雞毛撣子、窗戶紙都是必須的。年糕已經成為人們走親訪友的對象。秧歌的紅絲帶成了當年的年貨。妳可以不買食物或衣服,但妳不能在迎接解放軍時粗心大意。那壹年,春節幾乎被北平的解放所取代,人們更多的是為了解放而慶祝。
新年習俗:拜年的“新喜”已被“大喜”取代
按照老原則,初壹到初五,女人是不準出門的,但是解放後,這個紀律被打破了,女人們也走上街頭,壹邊互相問候,壹邊說“新年快樂,好日子終於來了”。男士要脫帽鞠躬,那時候也沒興趣握手。“大喜,好日子終於來了”是人們壹直在說的壹句話。
新年音樂:煙花,秧歌,和排練利物浦戲劇。
今年走上街頭歡迎解放軍進城是人們最大的樂趣。踩著高蹺,扭著秧歌,拼命唱“解放區的天是晴空”;從那以後,人們開始燃放煙花;鞭炮聲和鑼鼓聲響了壹夜。妳可以在街上到處看到人們寫和表演現場戲劇。讓人看了壹遍又壹遍,好像趕著去現場壹樣,百看不厭。他們又看了壹遍,又笑了。
20世紀50年代的春節:活力和歡樂壹起上升。
年夜飯:幾天幾斤肉。
2月3日1957《北京日報》有壹篇題為《壹個普通家庭的前夜》的文章,生動地記錄了那壹年普通人的前夜:30號晚上,我去了壹個密友家,沒進屋就聽到大人小孩的笑聲...我問主婦過節吃什麽,她說:“我們買了幾個?
年貨:老北京愛吃點心。
上世紀50年代,春節用來準備年貨,特點是吃。所以,無論是國營零售店、合作社,還是公私合營的雜貨鋪、小店,不僅貨架上擺滿了年貨,店裏的顧客也是人頭攢動,擁擠不堪。好吃的水果,傳統糕點,南味年糕,幹果海鮮,扒雞,鹽水鴨在這個時候最受追捧。零食雖然好吃,但在當時都被認為是“奢侈品”。甚至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買了壹點。
老習俗:給誌願者寫信表示慰問
50年代的人特別幸福。過年的時候,無論是買肉、買衣服、逛公園還是看電影,經常會說“以前不敢這麽想”“今年比去年好”。抗美援朝期間,祖國各地人民會在春節後寫信慰問人民誌願軍,誌願軍也會給祖國人民寫信祝賀春節。1953年,壹級戰鬥英雄王海在信中寫道...
年樂:逛廟會最大的樂趣
在50年代的春節期間,北京人最大的樂趣就是參觀工廠和商店。傳統的春節文化市場壹直是人山人海,空竹聲、風車聲、踩高蹺鑼鼓聲、人們的歡聲笑語。每個工廠都會舉行文藝晚會,各種民間文藝表演豐富多彩...
60年代的春節:在緊張的日子裏過得開心。
在緊張的日子裏玩得開心,讓60年代的春節難忘。平日粗糧難見,年夜飯的餃子,濃郁的粉肉,特別香;平日裏沒有零花錢。春節貼個紙燈籠,買個風車,就算逛工廠什麽都不買,也能讓孩子開心壹年。大年初壹,天剛亮,公社幹部就去烈士和軍屬家裏拜年。男女會員挨家挨戶互相拜年。
年夜飯:團圓飯放在食堂。
20世紀60年代初的春節,典型的場景是:各生產隊的大街小巷都被打掃得幹幹凈凈,家家戶戶貼上新的春聯,掛著毛的畫像,大街上掛著五顏六色的標語,除夕夜在各生產隊的集體食堂裏準備了豐盛的年夜飯。大家放開肚皮拼命吃,想壹下子把虧了壹年的油水全吃光。飯後,成員們還帶回家羊肉餡包餃子。
年貨:解決問題是關鍵。
處理年貨的人興奮地擠滿了街道,所有的國營雜貨店都在商店門口立起了板子,在街上賣。過年的車票上還印著兩個喜慶的紅燈籠,壹大塊肉兩三斤,比平時的兩兩兩半斤要舒服無憂多了。昌圖島的帶魚,圖們的明太魚,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的淡水魚,渤海灣的海魚,每家每戶都要買壹些年夜飯的主菜。
舊習俗:把所有舊禮物放在壹邊
很多單位在大年初二組織團拜。大家坐在壹起開茶話會,領導提倡“要講科學,不要講封建迷信;要勤儉節約,不能鋪張浪費;參加適當的娛樂活動,不要到處閑逛;要堅持生產工作,上課前不喝酒。會後還可以給孩子包點花生瓜子。
年樂:穿新衣,放煙花。
“穿新衣放煙花”,春節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日子。攢了壹年的布票變成紅藍燈芯絨或者小碎花布,母親再忙再笨拙,也會踩著縫紉機“哢嚓”壹聲,直到深夜。初壹早上醒來,孩子們肯定有壹套新衣服平躺在枕頭上。穿上新衣服,等不及吃早飯,孩子們就跑到院子裏去玩。左手拿著壹小塊土香,右手忙著從口袋裏掏出鞭子。紅色半寸長的鞭子是個寶貝。在家裏買了壹個100戒指的吊墜。從初壹到十五,我只願意壹次拿出10...
70年代春節:擺脫枷鎖,感受快樂。
70年代的開場詞是“以革命的自豪感迎接偉大的70年代”,口號是“過壹個革命的、戰鬥的春節”,壹直持續到1977。上級是既“強調”又“要求”我們要過壹個革命的春節。春節期間要抓緊革命,抓緊生產。我們要努力工作到臘月二十九,吃餃子,然後在第壹天的早上開始工作。這叫移風易俗過年,除夕不休息。
年夜飯:多食多餐。
70年代,年夜飯從貧窮變成了富足,從單調的肚子變成了饕餮。人們消費的主題是“搶購”,對人們吃壹頓稍微好壹點的年夜飯有很多要求:身體好、耐心好、早起等等。然而,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像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仍然受到中國人的重視。食物的回歸可以說是人性回歸的信號。
年貨:商品數量增加,花樣翻新。
1972春節期間,北京手表廠生產的夜光手表和彩色表盤手表在百貨商場的鐘表展銷櫃臺展示。1975增加了華達呢、滌綸、卡其布等100多種商品。1976北京家具廠在中山公園發明新型組合家具的報道在春節期間登上了《北京日報》的頭版...
舊習俗:修辭變得更容易
時代的話語逐漸寬松,春聯也從最初的辭藻逐漸人性化、生活化,民眾之間也加入了父母對彼此的簡短問候。當時人們的接觸和頻繁交流表達了強烈的社會需求。民間語言也得到了豐富...
年樂:撥亂反正,大團圓。
整個20世紀70年代上半期,春節的娛樂主題相當單調。1977期間,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春節的氣氛開始熱鬧起來,有體育表演,廟會,舞蹈,詩歌晚會,文藝晚會,演唱會,甚至內部電影。春節演出也很豐富,有50多種。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多年後重現的阿詩瑪、桃花扇、李雙雙等國產電影,也可以在沈默中看到新創作的話劇,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來自國外和國內的故事片,比如日本的《追捕》,其開放和豐富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80年代春節:春晚成為新的民俗。
除夕夜,壹家人在餃子裏吃團圓飯的同時,欣賞了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逐漸認同習俗是慶祝節日的壹種獨特方式,學者們稱之為“新民俗”。聚會不僅讓全家人聚在壹起,還創造了壹些文學形式,如小品...
年夜飯:門票淡出菜市場。
俗話說,過年就在嘴邊。生活在80年代的人們,餐桌日益豐富。起初,定量供應的品種增加了,然後集市恢復了。平時想吃什麽,就在市場上買,讓人不知道過年吃什麽。
年貨:新三大件快來
自從1984進口彩電缺貨後,彩電就成了人們心目中的搶手貨。彩電、冰箱、洗衣機正快速向人們走來。拜年的文化氣息越來越濃,明信片、賀年卡、掛歷開始流行。
舊俗:文字充滿時代氣息。
80年代的人聽拜年,聽聊天,不愁吃穿,不聽禁忌,不聽遮遮掩掩。人們似乎更親近了,人們的話題更廣了,情緒也更高了。壹句普通的“祝妳新年快樂”卻有著如此豐富的含義。
念樂:貪看晚會出醜。
自從趙忠祥出現後,爐子上的水壺就沸騰了,誰都不想提。想上廁所的人壹次次忍著,怕錯過馬季的相聲和ChristianRandPhillips的歌,更怕錯過節目中穿插的有獎謎語。經過壹番苦思冥想,現在是大年初壹的早上,第壹件事就是發答案。等完央視的好消息,就該考慮去哪裏逛廟會了。
90年代的春節:想法太多,年味淡。
在家門口看餃子聚會是老皇歷了,過節也要有個性有新意。這讓北京人在春節期間開始感到困惑:訂不到旅遊團,去超市購物要付錢,保齡球館爆滿,想租車去郊區轉轉。這輛車早就被預訂出去了。春節有許多樂趣...
年夜飯:家庭聚餐搬到了飯店。
辛苦了壹年,又到了享受春節美食的時候了。準備年夜飯是每個家庭的傳統觀念。春節期間最常見的紅紙“春節休息”不見了。在餐館舉辦家庭聚餐已經成為壹種時尚。與其在家裏忙忙碌碌,不如在餐館裏踏實地吃頓飯。
年貨:雞鴨魚肉起配角
90年代,臨近正月的日子裏,很難看到被大包小包的“食物”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平日裏也吃海參和魷魚。現在必備的年貨是金婚夫婦和大福中的財神。在“禁區”的人們還沒有忘記買壹個小東西:快樂球。那個春節爆炸了上億個歡樂球,既安全又感性。吉祥物也是年貨,1996老鼠,1998老虎...
老規矩:健康第壹。
春節期間,體育場館開門迎客,從保齡球、輪滑、羽毛球到室內攀巖,應有盡有。64項體育活動吸引了超過6.5438億北京人遠離麻將桌和酒桌。1997春節期間,北京有5萬人湧向體育場。
新年快樂:新年旅行成為時尚。
春運從淡季變成了“黃金季”。1992三十周年,五個壹起去哈爾濱看冰燈的年輕人成了新聞人物,過壹個團圓年的觀念也在悄然改變。現在,春節機票打五折是很常見的。1999年,賀卡成為壹種落後的形式,因為大量紙張的使用不利於環保,電子賀卡悄然流行。
進入21世紀,團圓依然是2008年的主題。年根之下,人群還在往車站車站趕,趕在大年三十之前趕回家。老壹輩的人仍然有著濃厚的過年情結,年復壹年地堅守著過年的習俗。鞭炮、春聯、祝福、年畫、祭祖、拜年、壓歲錢這些特殊的東西,在他們心中依然分量很重。但是,人們還是覺得年味越來越淡,壹年又壹年...為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