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電影天堂 - 做兒童成長路上的擺渡人——觀看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有感

做兒童成長路上的擺渡人——觀看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有感

故事發生在印度。劇中的主角,八歲的伊森,患有誦讀困難癥。對於普通人來說很正常的閱讀和寫作,他卻很難掌握,導致他無法融入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面對疾病,他選擇了放棄,用壹副玩世不恭的樣子來掩飾自己的“無能”,於是他自然成了父母眼中的搗蛋鬼,老師眼中的傻子,同學眼中的陌生人。直到代課美術老師尼克的出現,伊森才在尼克的幫助下找到了自己,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在全校師生的美術比賽中獲得冠軍,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瞬間成為了大家眼中的“好”學生。

影片中的伊桑患有閱讀障礙癥,這使得他無法像“正常”的孩子壹樣閱讀和學習,這導致他以壹種固執的方式反抗,並通過不學習來隱藏自己的“無力感”。現實生活中,像他這樣特殊的學生並不少見。也許現實生活中的“伊森”並沒有閱讀障礙和智商問題,但他們也表現出玩世不恭、不喜歡學習、不聽管教、成績低下。看來這些孩子天生不愛學習,和老師“打架”是他們的壹大樂趣。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難道他們不希望自己學習好,被父母疼愛,被老師表揚,被同學羨慕嗎?

絕不是這樣的。

他們也渴望被接受,被關註,被認可,而他們的固執大多是偽裝自己的外衣。電影中的伊森雖然不幸,卻被人誤解、委屈,甚至有過自殺的念頭。

然而,伊森是幸運的。他遇到了他的伯樂——尼克,在尼克愛的感召下,他重拾信心,終於大放異彩。然而現實中的“伊森”卻沒有他那麽幸運。也許他們壹輩子都沒有遇到過欣賞“與眾不同”的伯樂,當然最後也不會有像伊桑那樣的輝煌時刻。

在生活中,作為老師,我們遇到這樣的孩子,我們該怎麽做呢?我想大多數人都會用批評和責備的方式來處理,就像劇中的人壹樣。他們會武斷地認為自己生性固執,不是學習的材料。他們的存在只會影響班級和其他“聽話”的好學生的學習。更有甚者,他們甚至認為自己是害群之馬,想趕緊除掉。誠然,這樣做沒有錯,也不會有人質疑或反對。這壹切都很自然,但我們真的應該這樣做嗎?

記得很多年前看過壹部電影《壹個孩子都不能少》。主人公魏敏芝的固執深深打動了我。雖然沒什麽文化,甚至有點偏激,但她堅守著自己作為老師的職責,詮釋著教育的意義——壹個都不能少。作為老師,我們面對的學生是鮮活的生命,有趣的靈魂。雖然我們很難像尼克老師那樣用我們深深的愛去激勵學生,但至少不能要求學生壹律,用統壹的標準。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他們發光發亮。這就是教育的意義。

正如德國教育家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在《什麽是教育》中所說,教育的本質是壹棵樹搖動另壹棵樹,壹朵雲推動另壹朵雲,壹個靈魂喚醒另壹個靈魂。教師職業的全部意義就是成就學生,點亮人生。希望我們都能找回初心,肩負使命,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