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部電影上映前,發行方(電影制作方)和影院會商定最低票價,壹般在30元至40元之間。此前,影迷可以從電子售票平臺上購買低至9元和2元的電影票。大部分差價由電商售票平臺和片方補貼。簡單來說,他們“花錢讓觀眾看電影”。
許多人將“門票補償”比作超市的“開業獎勵”,吸引了電影業的人氣。對於片方來說,通過預售和超低價的形式,可以提前鎖定壹定的票房並吸引壹部分觀眾,然後利用口碑效應帶動話題,擴大聲勢。
制片方把錢給發行渠道,如貓眼電影、淘寶電影、微票等平臺,讓他們低價出售電影票,以達到增加票房和上座率以及口碑的效果,從而煽動市場,贏得更多票房數字。壹般制作和宣傳不充分的電影都會這樣。據說《後會無期》當時投資2000萬補票,這是第壹部重金補票的電影,只是因為集中推廣期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