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免費電影 - 興宣大院君

興宣大院君

清代壬午年是哪壹年

皇的身份,是傳統父死子繼的帝系傳承制度下,因某些例外而產生的。從我國的歷史上看,皇的出現,壹般有以下三種情況:

之壹種,兒子是開國皇帝,建國後尊封為皇。比如漢高祖劉邦的劉,便是這樣得來的皇身份。

第二種,當朝皇帝因為某些原因,主動或被迫地將皇位讓給兄弟或兒子,如李隆基、明英宗朱祁鎮、清朝乾隆皇帝等。

第三種,則是現任皇帝沒有後代,從外藩中迎立壹位後輩為皇帝,則新皇帝的生父,亦被認為是皇。如明世宗朱厚熜的生父朱祐杬,以及清朝光緒皇帝的生父愛新覺羅·奕譞。

興宣大院君· 李昰應

在我們東鄰的藩屬國,對從外藩入繼的國王生父,有壹種專門的稱謂,不叫皇,而叫做“大院君”。在李氏王朝數百年歷史中,壹***出過4位大院君,其中只有1位是在世時受封的,他就是清末時期的興宣大院君李昰(shì)應。

李昰應是高宗的生父。1864年,哲宗李昪去世,迎立王族旁支的繼位,新帝登基的第二天即冊封李昰應為大院君。登基為國王時,僅有12歲,還沒到能親政的年齡。所以李昰應不同於很多被當成花瓶的皇,而是作為實際的掌權者,控制著的政局。

在李昰應執政時期,清朝剛經歷第二次戰爭不久,正是列強加快對東亞地區入侵的。李昰應在對待的外交策略上,采取了的強硬態度,推行鎖國攘夷,對內則進行了壹系列大刀闊斧的措施。

大院君劇照

李昰應在內政外交上采取的壹系列舉措,本意是希望能夠富國強兵,免受除宗主國以外的外部幹擾。然而在長達十年的執政過程中,李昰應漸漸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本來只是暫時攝政的大院君,開始貪戀權位,逐步走上了的道路。

大院君想長期掌權,必然會與現任國王,也就是他的兒子產生矛盾。後來造成矛盾激化的,則是的王妃閔妃。

閔妃是李昰應親自為兒子挑選的王妃,李昰應本意是看中閔妃沒有背景,便於他操控。但李昰應沒想到的是,閔妃雖然背後沒有大的靠山,但她卻和清朝的慈禧太後壹樣,對非常,勤奮好學,且閔妃不認同公公閉關鎖國的,認為對外對更加有利。漸漸地,以閔妃為中心,形成了壹股反對大院君李昰應的。

閔妃

1873年,23歲的閔妃首先說服了國王,形成同壹陣線,突然以國王親政為由發動,逼迫李昰應歸政。而李昰應的權力本身是 於國王,如今國王要求親政,李昰應只能被迫下野。而國王又因為從小處於李昰應的控制之下,性格非常懦弱,因此李昰應歸政後,仍不是真正的掌權者,權力落到了閔妃集團的手中。

閔妃後,除了改變閉關鎖國以外,還是走上了李昰應集權的老路。為了加強地位和權力,閔妃對大院君李昰應殘留的進行了大清洗,同時在對外的過程中與日本曖昧接觸,加快了日本染指的速度。

在閔妃執政的十年間,百姓的生活並未通過對外而得到改善,導致人心浮動,逐漸懷念起當年大院君的。1882年,受旱災影響,矛盾激化,部分軍人趁機發動,了閔妃,李昰應在的擁護下重新掌權。此事發生在壬午年,故史稱為“壬午兵變”。

壬午兵變

壬午兵變本來只是王室內部權力爭鬥,與外國無關,因此李昰應重新掌權後,忙於清洗朝中閔妃的,甚至對外宣布正在逃亡的閔妃已死,裝模作樣地為她國喪,而沒有想到這起,引來了中日兩國的強勢幹預。

晚清時期的,是清朝剩下為數不多的藩屬國之壹,由於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引來了諸多外部力量垂涎。

在當時的日本國內,“征韓論”甚囂塵上,意圖通過為跳板,實施其進攻的計劃。而清朝壹方面不想日本在坐大,另壹方面自身難保,無力保護,故提出讓對列強均等的。這壹時代背景,註定了不能在的漩渦中獨善其身,而中日雙方都希望在對壬午兵變的處置中先進壹步,爭取對政局更大的話語權。

由於李昰應本人極度排日,在與中日分別的交涉中,日本未能占得先機。而清軍則利用李昰應的信任,誘捕了李昰應,在平定壬午兵變的中取得主動權。在清軍的支持下,在外的閔妃回到漢城,重新掌權,日本未在此次中撈到太多好處。而大院君李昰應,則作為壬午兵變的“禍首”,被押往直隸保定府囚禁。

慈禧畫像

歷史上清朝壹般不對事務過多幹預,此次卻囚禁了在位國王的,事出反常必有因。有種觀點認為,清朝囚禁李昰應,是因為懷疑李昰應是派。而實際上,清朝對李昰應的拘押,與他還是排日關系不大,而是需要表明壹個立場和態度,來維護宗主國的權威,以及對王室正統的支持。抓捕李昰應回國後,清廷上諭:

“李昰應當國王沖年,專權虐民,惡跡昭著,迨致政後日深怨望。上年即有伊子李載先謀逆情事,此次亂軍初起,先赴伊家申訴,既不能正言,乃於事後擅攬庶務,威福自由,獨置亂黨於不問。及李鴻章等遵旨詰訊,猶復多方掩飾,不肯吐實,其為黨惡首禍,實屬百喙難逃。論其積威震主,謀危宗社,本應執法嚴懲,惟念國王於李昰應誼屬尊親,若竟置之重典,轉令該國王無以自處。是用特沛恩施,姑從寬減。李昰應著免其治罪,安置直隸保定府地方,永遠不準回國。”

從清的表態來看,李昰應的罪過,不在於其對日本的態度,而在於其攬權以及謀奪篡位之心,即所謂的“積威震主,謀危宗社”。大院君掌權和閔妃掌權哪個更有利於,並不是清考慮的主要因素,誰能夠代表王室“正統”,誰才能得到清朝的支持。

李昰應雖為國王生父,但在宗室屬於旁支,他通過壬午兵變,雖然是順應,從大義的角度來看則是謀反。在清朝當時的光緒皇帝同樣也是從外藩迎立的情況下,若清支持李昰應,無疑是為清朝內部有心人謀奪提供了正當性,這是為清朝當時的實際者慈禧太後所不容的。

醇親王奕譞

在抓捕李昰應回國囚禁後,還發生了壹件有趣的小插曲。

在壬午兵變徹底平定後,閔妃多次以高宗的名義給清朝上奏,請求釋放被關押的李昰應,以表示對國王生父的孝心,但都遭到了慈禧太後的拒絕。有壹次,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入值軍機,剛好收到請求釋放李昰應的奏表,於是向慈禧太後進言,建議以此加恩。

慈禧聽了醇親王的話,笑吟吟地說:“吾此舉正別有深意,將使天下有子為人後者有所警惕而不敢妄為耳,非李昰應有何仇怨也。”

慈禧這番話,明顯是為醇親王而發,意在提醒他不要因為自己是皇帝生父就覬覦大清的權位。當時慈禧以太後身份垂簾聽政,執政的理由也不是非常正當,擔心光緒成年親政後聯合醇親王反對她,因此借囚禁大院君壹事敲打醇親王。為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故李昰應在保定被囚三年,才被慈禧開恩釋放,得以返回。

參考資料: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

《清代外史》

《清季中關系史料》等

以上就是與清代壬午年是哪壹年相關內容,是關於大院君的分享。看完壬午年新興畫是哪壹年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