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諾蘭用《追隨》正式出道,2008年憑借《蝙蝠俠:黑暗騎士》壹炮而紅,奠定宗師地位。
時至今日,從《盜夢空間》到《星際穿越》,諾蘭留給世人的印象壹直猶如佇立雲顛,俯瞰凡人。
高如仙人,不沾煙火氣的諾蘭,卻在2017年拍攝了《敦刻爾克》,壹部沒有壹絲科幻、懸念、酷炫的“平凡”之作。
它的平凡,讓它收獲了豆瓣8.4的評分,這是諾蘭2010年以來評分最低的壹部。
但是!
對於諾蘭自己而言,這是他最想嘗試的題材之壹,他過足了自己壹直想過的癮,生於斯長於斯的英國人諾蘭,早已對“敦刻爾克”的奇跡垂夢已久。
對於電影本身而言,戰爭題材中,8.4的評分其實是壹個很高的分數,他不是諾蘭的“滑鐵盧”,而是他的“諾曼底”,它的精彩,值得慢慢體會。
說電影之前,我們先說壹個小插曲和壹個大背景。
小插曲:
拍攝電影前,諾蘭曾與壹位真實參加過戰爭的老兵聊天,這位老兵在退役以後,也參與過很多戰爭電影的拍攝。
老兵這樣說道:“電影中的戰爭,與真實的戰爭差距太大,戰場上最多的時間不是戰鬥,而是在等待戰鬥以及等待中的那種恐懼。”
恐懼著永遠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會以什麽樣的形式與世界告別。
諾蘭被這種感受深深吸引,他如開了悟的老僧,不再癡迷於電影場面的恢宏和運籌帷幄的智謀,而把所有的註意力,全部傾進於士兵的那種恐懼和無助的等待中。
於是在《敦刻爾克》,除了偶爾墜落的炸彈和那艘被子彈緩慢擊穿的船壁,我們再也見不到過多的戰場決戰。
大背景:
法國是西歐大陸最後的路上壁壘,敦刻爾克與英國隔海相望,彈丸之地,卻集結了幾十萬等待生死裁決的英法聯軍。
電影中陸軍上校說:敦刻爾克不是最佳的撤退地點。
法國與英國連接的英吉利海峽,最短的距離是33公裏,平均距離在100公裏,而敦刻爾克那條逃離的路線長達167公裏。
海軍軍官說:“這不是他們的選擇,而是敵人逼迫的結果”。
諾蘭刻意淡化的運籌帷幄,與歷史史實的無可奈何,在這壹刻合二為壹,讓這場大撤退增加了無盡的隨機和不確定性,所有士兵的生死,此刻都只能聽天由命。
電影中並沒有過多的突出某壹位英雄,因為在諾蘭心中,每壹位逃出去的士兵都是英雄。撤退並不可恥,因為它是為了更好的重來,沒隔多久的諾曼底登陸,就是最好的反擊,當然那是另外壹個故事。
小插曲是為了告訴妳諾蘭的用心,大背景是為了告訴妳真實的殘酷。
回到電影中:
諾蘭采用了三條線,三個空間,分別進行,最後相交於某壹點的非線性敘事手法,來全面展現了這場史詩般的大撤退。
岸上壹周,海上壹天,空中壹小時。
這是整部電影很明確的壹個分界點,每壹段故事都被諾蘭釘上了明確的標簽,仿佛深怕我們誤了時間,錯了空間。
海、陸、空三個空間;壹小時、壹天、壹周三個時間;
合在壹起就是史詩般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空中壹小時:這壹段故事負責的是掩護。
海上撤退最大的敵人是空襲,電影用三架戰機,三個不同命運的飛行員來詮釋了這壹切。
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第壹位,擊落敵機迫降被救的第二位,完成任務卻墜落在敵區被俘的第三位。
三架飛機對應的三種結局,是整個戰場上,所有空軍的結局縮影。
海上壹天:這壹段故事負責的是工具。
電影中有三艘戰艦,在不同的時間被空襲的炸彈擊沈。
三個小時壹變的潮起潮落,不斷被炸毀又重建的橋道。
決定了這場撤退將會更加艱難,大的船只,目標大,泊岸要求高。這幾乎成了死局,撤退無望,生又無門。
但人民是偉大的,他們的偉大在整個二戰中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偉大的人民也是不分國度的,從遙遠的東方戰場到敦刻爾克,他們壹如既往的無私,不顧生死。
英國上層動員了沿岸的所有漁民,希望他們自願加入到這場拯救戰役中。
道森有兩個兒子,壹個早早犧牲在萬裏長空,但動員的號角剛剛吹響,他依舊第壹時間動了身,帶著小兒子皮特,以及另壹個自願加入的孩子喬治,遠渡重洋,直赴敦刻爾克。
海上壹天與空中壹小時的第壹次交匯,發生在柯林斯迫降在海上的那壹刻。
柯林斯成了這艘小小漁船上的第五位乘客。接下來是第6、第7、第8....,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了漁船。
當他們返回到英國大陸的時候,這艘船整整裝了壹百多位乘客。
而道森只是無數艘漁船的縮影,也是這場三十萬奇跡的縮影。無數的漁民,用不畏生死的勇氣,***同鑄就了這場奇跡。
岸上七天:這個故事裏提供的只是人,壹個個等著被拯救的人。
這段故事是這場大撤退的核心也是最悲壯的壹環。
這是壹個特別的戰場,沒有太多的廝殺,沒有大面積的交火,沒有嘶鳴慘叫。
而是壹條條,排列整齊的長龍,沒有混亂,甚至安靜的可怕,除了潮漲潮落帶來的拍打岸邊的水聲,再也沒有其他聲音。
寧靜的戰場,比起炮火轟鳴,似乎更加可怕,因為未知的命運比已經發生的慘痛,更讓人不安和恐懼。
當空中的戰機,摧毀了敵機,掩護了前來的漁民;
當海上的漁民,駕駛著漁船,載走了撤退的士兵;
當岸上的士兵,登上了小船,離開了人間的煉獄;
三幕相交,這就是壹個完整的《敦刻爾克》,壹個戰爭史上偉大的奇跡,壹部屬於諾蘭的戰爭史詩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