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梁祝賞析

梁祝賞析

如果回答被接受,可以獲得獎勵點和額外的20分。朱良的小提琴協奏曲1959被創作並首次演奏。那時,何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壹名年輕學生。為了探索交響音樂的民族化,他選擇了這個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為題材,吸收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成功地創作了這首壹樂章有標題的小提琴協奏曲。故事選取了三個主要情節,即“草橋上的崇拜”、“瀛臺的反婚”、“墳前化蝶”,分別作為音樂的呈現、發展和再現的內容,表現青年男女的忠貞愛情,控訴和反抗封建宗法禮教。最後,變成蝴蝶的描寫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反映了人們的願望和理想。作品的音樂形象不是對越劇的“卡牌戲”模仿,而是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有戲劇內容和曲調的全面提煉、發展和創造。在結構上,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采用了西方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和沖突。在藝術處理上,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效果,使其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中國傳統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如在呈現部末尾吸收傳統戲曲中的唱腔“對話”形式,表達“戀人之間的愛情”主題;發展部的《哭墳》用的是京劇裏的倒板,越劇裏的吵板。在小提琴演奏中,借鑒了壹些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法和效果,聽起來很獨特。這首協奏曲旋律優美,色彩豐富,通俗易懂,富有藝術性。在國內被譽為“民族交響音樂”,國外樂評人則稱之為“蝶戀協奏曲”。這是壹部“迷人的、新穎的、原創的作品。”(片段1):結拜(片段2):共讀(片段3):相戀(片段4):告別(片段5):反婚(片段6):樓臺(片段7):喪墳(片段8):何,化蝶(1933-),浙江諸暨人。曾在浙江越劇團樂隊工作,後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高級班學習小提琴,與幾名學生組成小提琴國學實驗組,探索小提琴作品創作與演奏的民族風格。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就是這種探索的結果。畢業後轉入作曲系,師從丁善德學習作曲。除《梁祝》外,他的主要作品還有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龍華塔》、越劇《孔雀東南飛》等,深受群眾喜愛。陳剛(1935-)上海人。他從小跟隨父親陳歌辛學習音樂,從十歲開始跟隨匈牙利鋼琴家瓦萊學習鋼琴。建國後加入軍隊文工團,十五歲開始創作音樂。曾寫過無伴奏合唱、鋼琴間奏曲等作品。65438-0955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丁善德、桑桐、蘇聯專家,畢業後留校任教。大四時與何合作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名揚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