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壹家……”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豐富的民族文化構建了我們這美好的中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語言文字.下面我們來了解其中的幾個少數民族吧. 蒙古族現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自稱“蒙古”.其意為“永恒之火”.別稱“馬背民族”. 蒙古族有自已的語言文字.蒙古語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3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範化的蒙古文.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壹;《飲善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成果之壹.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 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元代以後普遍信仰喇嘛教.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制成.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 習俗 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壹般問:“賽拜努(妳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壹般在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壹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壹段肥腸送給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裏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竈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壹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壹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食俗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占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面粉制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面粉加餡制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壹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鐘,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鹹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壹天不飲奶茶不行. 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制成,不需蒸餾.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蘇餅;烘幹大米飯真想完全了解全部民族啊!我國民族文化如此富饒,這正是我國的特色啊,所以我們要加強各民族文化交流,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和語言文字,把我國建設成壹個團結的國家.。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麽?(要作文)(要作文)
蒙古族服飾包括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等.男女老少壹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男袍壹般者比較寬大,盡顯奔放豪邁.女袍則比較緊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條和健美.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則喜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份,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鐘愛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壹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是壹番熱鬧的景象,蒙古族取奶食潔白無垢之意,稱春節為"白節".除夕,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圍著火塘吃餃子.飯罷,還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頭),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征著新的壹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在馬頭琴的伴奏下,通宵達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曉,男女老幼便穿上嶄新的民 族服裝,由長輩帶著全家人祭天,並在堆積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著,開始拜年.由晚輩向長輩叩頭敬酒、獻哈達,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壹生平安.初壹到初四,他們壹般不遠行.初五以後,他們才騎著駿馬,興高采烈地帶著禮物到親友家拜年,***進全羊酒宴. 每逢節日期間,草原上到處都充滿了歡歌笑語,全部人都沈浸在節日的幸福之中了.。
蒙古族民俗文化特征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壹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壹,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壹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壹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壹個新的民族***同體。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誌。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1)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壹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壹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壹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歷“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壹。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制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扣;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裝束使男子漢顯得強悍瀟灑;女子則顯得身材苗條、矯劍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觀別致、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騎馬時可以保護踝部、禦寒;墜馬時自然脫靴,可以保證人身安全。
生活在遼寧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並不經常穿著民族服裝,但是在大型的節慶 *** 上,或是婚慶典禮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以示隆重。
(3)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後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遊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參考資料:
蒙古族民風民俗
蒙古族民風民俗 待客禮儀 蒙古人把隆重而熱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壹種美德。
他們的待客禮包括問候、互遞鼻煙壺(解放後此禮已逐漸消失)、飲食招待等。無論是專程來訪的貴客還是路過歇腳的行人,客人壹到,首先是互相問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壹碗馨香的奶茶,並擺上各種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間敬酒是必不可少的。
奶茶用銀質的碗盛著,與哈達壹起獻上。敬酒時,要右手舉杯、左手托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
蒙古包 蒙古族的傳統居室是蒙古包。蒙古包呈圓形尖頂,由圓形圍壁(哈納)和傘狀頂架組成,外面覆以羊毛氈,再用毛繩固定。
圍壁、傘架均用木桿釘成。包頂留有天窗(陶高淖),通氣透光。
門小,木制,大多向南或向東南。蒙古包可以拆卸搬運,極適於遊牧生活的需要。
服飾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是蒙古袍,右衽,鑲邊,身長寬大,高領長袖,帶腰帶,配皮靴。夏袍是棉絲質的單夾袍,多紅、黃、 深藍色。
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
紅、綠綢緞做腰帶。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
婦女的帽飾、首飾多鑲珠寶和銀飾,顯得雍容華貴。喜穿軟簡牛皮 靴,長到膝蓋。
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紮腰習俗。男子多戴 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
女子多用紅、藍色 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壹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 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
顧站冠 元代流行於蒙古族婦女中的壹種高帽。長約壹尺,筒狀,外包絲綢織物。
花色品種各異,上面還裝飾著各式珠寶及美麗的孔雀毛。根據所戴的“顧姑冠”可識別其身分和社會地位。
在電影《馬可·波羅》、《成吉思汗》中都可見到戴著這種冠帽的婦女。 蒙古靴 服飾工藝品。
有皮靴、布靴(馬海靴)之 分。《馬可·波羅遊記》載:“應知大汗賜壹萬二千 男爵袍服各十三次,並附以名曰不裏阿耳之駝皮靴壹雙, 靴上繡以銀絲,頗為工巧。”
不裏阿耳靴即香牛皮靴,以補花盤腸紋做裝飾。女用布靴常以通體杏花、山丹、牡 丹等花草紋與佛手、D字紋、八結腸紋和雲卷紋裝飾。
摔跤服及摔跤靴 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彩綢腰帶。
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
套褲上圖案豐富,壹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五蝠捧壽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
*** 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
膝蓋外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壹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摔跤靴則是摔跤專用鞋。堅韌、厚實,靴子上有皮帶,穿時將靴底和靴筒纏綁牢固,以防滑倒和踢腳時脫落,且便於勾纏對方。
婚俗? 蒙古族實行壹夫壹妻制,講求倫常,嚴格輩分。講究由父母作主的聘婚制度,男到女家娶親。
結婚儀式過程講究對歌、祝詞。蒙古族傳統家庭以男子為主,但家庭中的大事壹般都能征求妻子的意見。
兒子娶妻生子之後,與父母分家,幼子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 蒙古族婚禮 充分表現了這個古老民族勤勞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獨特風格。
由於分布廣闊,各地婚俗既有***同點,也有不同點。***同點是新郎佩帶火鐮、蒙古刀和弓箭,致頌詞、祝詞和對歌等。
東部地區接親時新娘坐轎車,大門口對歌,洞房門口致頌詞、祝詞,更為精彩的是歡送送親賓客時搶新郎的帽子,以試雙方的機智勇敢和坐騎快慢。西部牧區婚禮中最為熱鬧而又比較完整地保留傳統習俗的是鄂爾多斯婚禮。
迎親那天雙方的親戚朋友著盛裝聚集在雙方家中。接親的隊伍由新郎、接親親家、伴郎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方的親友們在門口以歌聲送接親隊伍出發,新郎壹行來到女方家要繞蒙古包壹圈,才能下馬。
伴娘此時用毛氈攔住新郎的隊伍,開始對歌,伴娘要考問男方很多問題,男方的接親親家要對答如流。經過壹番盤問,女方對接親隊伍的回答滿意了,新郎才可把禮物獻上,伴娘撤去白氈請客人進蒙古包裏,蒙古包裏隆重的“烏查”(全羊席)開始。
新郎在歌聲中向新娘父親獻上哈達。新娘此刻在另壹座蒙古包裏打扮壹新與好友們依依惜別。
宴席結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著“送女歌”送行。接親隊伍回到新郎家,只見門前燃著兩堆火,新娘要拉著新郎從火堆另壹端遞過來的鞭梢,從火中間走過。
這儀式象征著愛情堅貞不渝,隱含純潔辟邪、興旺發達之意。進蒙古包後婚禮開始,揭去新娘頭上的紅蓋頭,新娘壹壹拜過公婆和親戚長輩。
新郎手執銅壺,新娘手端放有銀碗的酒盤向賓客敬酒,被敬酒者壹定要壹飲而盡,並祝新人幸福。婚禮進入 *** ,豐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賓客的歡歌起舞,包含了對新人的衷心祝願。
葬俗 壹般不設靈床,沒有供品, *** 孝服,不燒紙錢,不放哀樂。傳統的喪葬方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種。
現在普遍施行土葬,給死者更換新衣,或裹白布,也有凈身塗酥油者,連同死者生前用物壹同入棺,入後請喇嘛念經。之後前去墓地埋葬。
禁忌 蒙古族從遠古時。
妳說的是蒙古國還是我們的內蒙古?如果是蒙古國的話,烏蘭巴托裏,有個10幾層,20幾層的建築物,壹點也不奇怪的,人家城市進程發展也還不錯的.如果妳說的是我們內蒙古自治區的話,主要原因並不是他們的風俗,主要原因是.地區經濟落後,而地區經濟落後的主要原因是中央財政支出,和經濟發展計劃跟那裏基本都不挨邊.那裏人口又比較稀少,有個別人才,也基本都外流了,即使有個八個的人才在哪裏也使不上勁,比如妳學的是造人造衛星,妳是人才,妳在那裏有啥用?比如妳是化工人才,那裏根本沒有高效益的化工廠,妳在哪也用不上,所以靠他們地方自身發展的話,很難想象出現什麽高樓大廈了,起高樓大廈沒實際意義,並不是說人家起不了,或者造不起,只是造出來沒用.沒有那麽集中的社會環境需求.如果說跟風俗習慣有關系的話.基本是扯淡的.我們以前的風俗習慣是駐在山洞裏.吃生的食物.只要有好處,社會發展到了那裏,自然會改變的.他們之所以不改變並不是他們願意的.我們的首都人傑地靈,並不是他天生如此,水資源,礦資源,北京都是十分的匱乏的.關鍵在於國家什麽計劃都會第壹個想到北京,全國的財政支出,北京的消耗基本是最高的.我說的這些都是事實,不過恐怕跟妳的初衷想描述我們的大好河山,什麽蒙古風俗情節有些出入.不知道妳能不能拿他來弄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