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壹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我整理的李白《渡荊門送別》教案設計,壹起來看看吧。
李白《渡荊門送別》教案設計 篇1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在教學本首詩時,通過放朗讀讀音,讓學生體會,然後學生齊讀這首詩並感悟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象。
3、采用課件進行教學(幻燈片)。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七年級時我們曾學習過表現鄉愁的詩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妳還記得嗎(學生齊背這首詩)?另外妳還知道哪些描寫鄉愁的詩歌?(學生回答,教師可再做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壹首反映故園之思的詩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二、教學新課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唐代偉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他是我國繼屈原之後又壹個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發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以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馴的態度抨擊社會,鞭撻權貴。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杜甫曾給予李白的詩篇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是繼屈原之後又壹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詩壇最傑出的代表之壹,被後人譽為“詩仙”。
2、簡介寫作背景
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是設想故鄉的山水送別自己。
詩人李白壹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詩人於開元十三年(726)辭親遠遊,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友人而作。詩人在二十五歲之前壹直住在四川,這次是詩人第壹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遊途中所作。
3、播放朗讀讀音,整體感知。
(1)學生聽讀,註意字音、節奏、朗讀課文並解釋詞語。
渡遠:乘船遠行;
雲生:雲彩興起;
憐:愛;
故鄉水:指流經四川的長江水。
(2)學生齊讀這首詩,然後個別學生讀。
(3)思考下列問題:
A、理解《渡荊門送別》壹詩各句的意義。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詩人乘舟順流而下,經過漫長的水路,來到荊門之外。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山已經到了盡頭,江水就在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飛在空中的明鏡。雲氣勃郁,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壹般。
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雖然進入異地,我仍然依戀著故鄉的山山水水,不遠萬裏,壹直伴著我這位遊子。)
B、《渡荊門送別》是壹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麽?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C、頷聯寫景,展現了壹幅怎樣的景象?是從什麽角度來寫景的?烘托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壹幅氣勢磅礴地萬裏長江圖,寫的是遠景。烘托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
D、詩中是怎樣以時空的變換來描繪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寫夜晚,描繪近景,“雲生”寫白天,描繪遠景。)
E、詩人已為荊門外的美景所陶醉,為什麽卻“仍憐故鄉水”?
(作者見到楚地美景的興奮和激動,但也忘不了曾經養育過自己的故鄉。)
F、“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給我們描繪了什麽樣的景象?
(描寫明月映江水、江上雲霞的美麗景象。)
G、全詩表達作者什麽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三、寫作方法
可以從整體構思、意境、語言、表現手法等幾個角度來分析。
從構思看:題目“渡荊門送別”,“渡荊門”包括前三聯,尾聯照應詩題中的“送別”,全詩緊扣題目展開,結構分明,章法有度。
從意境看:詩歌意境高遠,形象奇偉,想像瑰麗。抓住兩聯寫景名句,特別是頷聯,要求學生通過想像,用壹段話展示其畫面的壯美。
從語言看:可以從“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評壹字傳神的藝術效果。
從表現手法看:
①“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運用襯托的手法和對偶的修辭手法寫江水的平靜,江岸的遼闊;
②“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江水以情意。
四、小結
這首詩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了壹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雲構成的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
附賞析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隔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屬於楚國。
李白在蜀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二十五歲;他開始遠遊長江,黃河中下遊各地。這首詩即是他出蜀遠遊時所寫。詩題為《渡荊門送別》,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看來此論未免欠妥。送別,並非寫詩人送別同舟人。從本詩最後兩句可知,原來“送別”所指,是指“故鄉水”送別詩人。近人俞陛雲亦說:“末二句敘別意,言客蹤所至,工水與之俱遠,送行者心亦隨之矣。”(《詩境淺說》)
這首詩是借景抒情之作。構思巧妙。脈絡井井有條,結構波瀾起伏,頗有層次。
開頭兩句是總敘,陳述詩人離開家鄉,千裏迢迢,乘船渡過荊門。來到古代楚國屬地漫遊。“渡遠”,是“遠渡”的倒寫。“來從”,是來作之意。看來這兩句並不是什麽驚人之筆,但它與以下詩句都密切關合,絲絲相扣,具有穿針引線、貫串全詩的重要作用。
“山隨平野盡”以下四句,是倒敘。“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是寫詩人坐在船上,舉目所見地面上的景色變化。這兩句所寫,容量很大。有闊大的空間的立體感和漫長時間的行進感。它寫詩人從四川乘船,沿著長江,順流而下,穿過蜿蜒起伏,千姿百態、高聳入雲的三峽。來到遼闊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嶺逐漸消失,隨著山勢的變化,滾滾奔騰而來的長江,也漸漸平靜下來,在廣闊的原野上,緩緩東流。它用高度凝煉的語言。極其概括地寫出了詩人整個行程的地理變化。這兩句,與杜甫的“星隨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旅夜書懷》)兩句詩,同為佳句,卻各盡其妙。所不同的是,李白的兩句詩描寫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兩句詩描寫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詩是“行舟暫視”,杜詩是“停舟細觀”(王琦《李太白文集》輯註),並無優劣可分。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倆句,是描繪太空的夜景,詩人坐在船上,擡頭遙看萬裏長空,只見壹輪明月,猶如天上飛下的明鏡,皎潔澄澈,普照大地,那飄蕩在碧空的朵朵彩雲,忽而連結在壹起,由於折光的作用,便構成了非常壯觀的海市蜃樓的幻影。這兩句都是用鮮明的形象作比,描繪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現出詩人的豐富想象力。對於“月下飛天鏡”壹句,有人解釋說:月亮映入江水,好象從空中飛下的明鏡。這種訓釋,似乎失於確當。“月下飛天鏡”,詩意異常明顯。即月亮從太空運轉而下,就好象從天上飛下的明鏡。這裏並無“月亮映入江水”之意。辛棄疾詞寫道:“壹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太常引》)他把月亮比作從天上飛下的明鏡,與李白詩意完全相同。俞陛雲說:“五六句寫江中所見,以天鏡喻月之光明。以海樓喻雲之奇特,惟江天高曠,故所見如此。若在院宇中觀雲月,無此狀也。”(同上)見解非同凡響,不失為的評。
最後“仍憐故鄉水,萬裏送行舟”倆句,緊扣“送別”的詩題,與開頭兩句寫詩人離蜀遠遊的詩意遙相呼應。李白五歲後至二十五歲之前,都是在蜀度過的。他熱愛故鄉的山山水水,對故土產生了濃厚的感情。詩人突然別離家鄉到異地遠遊,自然會產生惜別之情,這也可以說是壹種“離情別緒”吧。這兩句詩的妙處在於,明明是詩人有離鄉惜別的情思,而又不直說,反而采用擬人化手法,說“故鄉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從四川壹直送他到荊門外,即“萬裏送行舟”。采用這種擬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陳述離鄉之情,顯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味和情趣。
總之,這首詩在藝術上是比較成功的,寫得曲折含蓄、波瀾起伏,忽而寫地面上的山光水色,忽而寫太空的奇異景象;忽而寫白天對山巒起伏、江流奔騰的大自然的欣賞,忽而又寫夜晚對太空景象變幻的享受。最後才用擬人化手法,曲折含蓄地表現詩人離鄉惜別的情思。我們透過詩人對大自然景象的細致觀察和欣賞,就能體會到青年詩人剛剛走向社會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及其興致勃勃的無窮活力。尤其“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兩句,逼真地描寫出詩人乘船穿過三峽,崇山峻嶺,逐漸消失在廣闊的原野上;洶湧澎湃的'萬裏長江,隨著山勢的消失,在壹望無際的平原上緩緩東流……詩人就使用這種白描的筆觸,淡淡的色彩,描繪出壹幅非常真實的山水畫卷,給後代人們留下了領略不盡的審美感受。
李白《渡荊門送別》教案設計 篇2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了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3、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4、分析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
1、朗讀教學法:在教學本首詩時,通過放朗讀讀音,讓學生體會,然後學生齊讀這首詩並感悟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這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文筆優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2、體會作者對詩人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從中進壹步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結故鄉的無限愛戀之感。
3、激發學生對家鄉景物、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詩。教學難點:
1、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經及對“送別”的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唐宋詩詞歷來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將要學的《渡荊門送別》,唐代的名家名篇。學習時重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並在此基礎上背誦和默寫。
李白,字太白,唐代詩人,是繼屈原之後又壹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自號青蓮居士。
拓展:歐陽修六壹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軾東坡居士。
二、學習《渡荊門送別》。
1、教師朗讀或學生聽錄音。
2、學生自讀,初步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學生讀,要讀出思想感情,齊讀詩歌。
4、《渡荊門送別》是壹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麽?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5、頷聯寫景,描繪了壹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麽角度來寫景的?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壹幅氣勢磅礴地萬裏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這壹聯中的“隨”、“盡”、“入”三個字用的好,想壹想好在何處。
——“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盡”字表達了剛從三峽中出來的詩人頓時喜悅開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貼切,是對前途的展望,大江無阻擋地流向遠方,空間廣闊,打開了詩人眼界,奔騰著詩人的想像,洋溢著詩人青春蓬勃的朝氣。
詩人出了三峽後看到的是壹望無際的平原和廣闊的江面,而在荊門以西作者見到的是什麽樣的景象呢?用酈道元《三峽》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6、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
——“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壹面明鏡。“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雲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樓:是大氣中由於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壹種自然現象,多出現在夏天海邊或沙漠中。
在嶄新的環境裏壹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會產生敏銳的感覺,如李白在荊門以東見到的是: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的景象,在正是從荊門壹帶廣闊平原的高空這餓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我們見到的則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在山地,我沒就只能見到:山高月小。
7、尾聯運用了什麽修辭手法?從尾聯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為朋友送行?
——擬人。不是,尾聯中的故鄉水是指流經故鄉的水,“萬裏送行舟”指的是故鄉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裏,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的感情。
8、全詩表達作者什麽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9、拓展朗讀杜甫的《旅夜書懷》,找出與“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書懷 (唐)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壹沙鷗。
10、齊讀,背誦這首詩,指名學生背誦。
11、總結。
——《渡荊門送別》壹詩是壹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結尾緣江水而生發遐想,在“故鄉水”送行的深情祝願中,化為對故鄉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說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鄉”。
12、發放課堂練習。
三、布置作業。
1、 能熟練背誦和默寫;
2、 探討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是如何在浪漫主義風格中透著新奇的? 這首詩五、六兩句在李白浪漫主義風格中透著新奇。這裏的新奇不在描寫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飛天鏡”,“下”字是動詞,說月亮下來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圓圓的月亮,像壹面鏡子。鏡子從哪裏來的呢?從天上飛下來的。天上壹個月亮,水中壹個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壹切晶明透亮。古詩:“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本詩卻從相反的方面來運用它新奇的想像。“雲生結海樓”,詩人看到天空雲彩的奇幻變化,產生無窮想像。“海樓”即“海市蜃樓”。這種自然現象的產生,是由於光線在大氣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時忽然出現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學水平低,驚為神怪,認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類)吐氣結成的。江漢平原上空並無這種自然現象。詩人所指的是天邊雲彩各種奇異的形狀,仿佛也產生了仙人樓閣似的。為什麽平常的月景和浮雲能引起詩人這麽大的興趣?因為在嶄新的環境裏認為壹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產生了敏銳的感覺。過去詩人壹直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過荊門,山漸消失,眼前是壹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詩人的感覺自然新奇了。
四、結束課程。
板書:
渡荊門送別
李白(唐)
首聯 交代旅程
頷聯 喜悅開朗
頸聯 新奇景色
尾聯 思念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