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調是壹種多聲部音樂,藝術音樂是以多聲部結合為基礎的,復調正是壹門以橫向線形進行的疊加為根本、縱向多樣組合為特征的審美操作技能。
明顯看出嚴格意義上復調的作曲手法,左右上下分別依照對位法來進行寫作。而主題也是由中聲部開始進行,到第二小節後面右手高聲部接替而至。
以壹個旋律為主,其余各種音符編成伴奏形式予以襯托,是主調織體,而橫向多線條的交織而成的音樂就是所謂的復調音樂。
復調又有兩種織體,壹個是對比復調:聲部線條在音調、節奏、分句、線形走向甚至形象、性格等方面都不相同的;另壹是模仿復調:織體中聲部采用了同壹素材,只是先後有序地出現,無論它們之間音高距離、時間距離及形態有何變化,都可被歸為這壹類。
節奏模仿,學習復調就必須充分理解復調織體的本質:
本質性:無論是對比還是模仿,復調本質還是企圖通過有序的迷亂顯示熱情。處理復調織體時必須註意到素材之間的相反相成的特色,像節奏的互補、音調的對比、走向的背離等。它與支聲音樂有非常明顯的不同。
支聲為寫作體裁的作品,更像是民間所傳襲而下的寫作手法,卻缺少了西方復調音樂寫作中縱向對位的特點。如果用支聲寫作會造成和聲崩塌的不協和感。巴赫之後主調音樂逐漸成熟,而主調音樂也是多聲部的形態。
動力性:復調音樂中由於不同表現因素的交織,以及同時進行著的不同意象的對比,它們之間的矛盾必然會為音樂發展帶來深層的、內在的動力。
復調的動力與和聲動力的不同,和聲動力是基於不協和向協和傾向的趨勢,整體而言,都是向和諧終止的動力。而復調音樂產生的動力是調動全體表現因素——包括線形的交錯、音調的綜合、節奏的對比、意象的矛盾、整體的走向,以及格律本身要求的調性布局與織體變化的程序等的綜合結果。
聲樂復調與巴洛克時期巴赫以後的復調音樂有著較明顯的動力特點差異。意大利牧歌以五聲部居多,而法國新香頌是壹種四五個聲部的合唱,風格優雅而輕松,從中不難看出聲部之間自由模仿手法的運用。
而最初香頌器樂版——坎佐那,有多主題和單主題兩種類型,前者是幾個獨立模仿片段的集成,各個部分之間未必有密切的關聯。當所有模仿主題統壹成單個主題是,便逐步發展成了賦格。
多重性:主調音樂所有的因素只能同時圍繞壹個意象運轉,但復調音樂多線條交織的性質,可以同時表達不同意象。以性格不同的疊置構建出戲劇性的場景。
符號性:復調技法最重要的特色,也是藝術音樂表現概括性哲理的基礎。
壹開始的低聲部充其量是副角色,只充當伴奏,開始時左手都是這樣連續進行,但直到第13小節,開始重現低聲部開始的音樂素材。早在第5小節時,它的聲音線條出現在高聲部,地位也顯得明朗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