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美:主要指音節和韻腳的和諧,追求詩歌的節奏感;
繪畫之美:主要指華麗的辭藻,註重詩歌的視覺形象和直覺;
建築美:主要指詩歌的整體面貌,註重剖面的對稱和線條的工整。
從形式上講,《別了,康橋》是體現和發展聞壹多倡導的“三美”格律詩學特征的壹首代表性詩歌。
壹、繪畫之美。
所謂繪畫之美,是指訴諸視覺形象的“文字”的選擇和運用,能夠充分體現中國象形文字豐富多彩的特點,富有色彩感。
在《別了,劍橋》的語言運用中,註重詞語的色彩感,選用了許多色彩鮮明的詞語,如夕陽映照下的“金柳”、“水波蕩漾的晏嬰”、“水底軟泥上的綠草”、“池中倒映的彩虹”、“雲彩”、“夕陽”、“更綠的草”等。
與此同時,詩人通過壹系列具有強烈動作的詞語,如“揮手”、“蕩漾”、“搖曳”、“粉碎”、“徘徊回”和“揮手”,將每壹幅靜態的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例如,揮手告別西邊的雲,何康河畔搖曳的金柳,何康河底的水草搖曳如對。
這樣全詩意境清晰,有流動的畫面美。絢麗的色彩,優美的構圖,讓人賞心悅目,陶醉其中,流連忘返,仿佛要進入何康河上夕陽西下,與詩人黃昏泛舟的詩境。
第二,音樂之美。
所謂音樂美,就是詩歌的音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具有訴諸聽覺形象的音節美和旋律美。
作為新月社的代表,徐誌摩非常認同聞壹多的新詩“三美”,在詩歌的音樂美上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除了有規律的節奏和和諧的韻腳,他還強調音節的波動,註重音樂旋律的完整。
《再別康橋》是壹首節奏和諧、流暢、略帶彈跳的詩。音樂的美主要來源於節奏,節奏是由音組有規律的重復而形成的。《告別劍橋》的每壹行基本上都是由三個音組組成,其中壹個音組由兩個或三個音節組成。音節抑揚頓挫,音調反復,既嚴謹又不拘壹格,節奏感強,詩流變化靈活,構成壹首完整的樂曲。
詩的押韻自然和諧,押韻形式嚴格遵守二四韻,每兩行壹韻,每節壹新韻。娘,哎;搖壹搖,草;彩虹,夢想;回,宋;蕭,橋;來,蔡)追求音節的起伏和旋律感,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七段詩句錯落有致,節奏在其中慢慢蔓延,產生了音樂美的藝術境界。
此外,音調的重復也是這首詩音樂美的壹個重要方面。詩的開頭和結尾重疊重復,意思相近,節奏壹致,形成呼應的結構形式,加強了節奏感和旋律感,增強了詩的音樂性,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使用也增強了詩歌的輕快節奏。
第三,建築之美。
“建築美”也屬於視覺形象,主要指詩歌的物理結構,強調“小節的對稱和句子的整齊劃壹”,產生有規律的整齊或不整齊。
《別了,劍橋》在章節、結構和句法方面是均勻而多樣的。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句字數基本在6、7字(中間有八字句),參差變化中工整;單線和雙線錯開壹格,按規則的不均勻的層次順序排列,保持了詩體的平衡、對稱和多樣性,但避免了過於方正的詩體所帶來的死板、單調的缺點,給人以清新的感覺;同時首尾循環呼應,給人以美感。
可以說,線條整齊壹致的建築之美,色彩斑斕的繪畫之美,節奏和諧、音調反復的音樂之美,使《別了康橋》成為最能展現詩人徐誌摩才華和個性的壹首詩。也正因為如此,《再別康橋》成為20世紀中國最好的送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