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1] 是指有旋律、節奏或和聲的人聲或樂器音響等配合所構成的壹種藝術。
古代音、樂有別。《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幹戚、羽旄,謂之樂”。後渾稱“音樂”,指用有組織的樂音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壹種藝術。《三國誌·吳誌·周瑜傳》:“ 瑜 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 瑜 必知之,知之必顧”。《前漢書平話》卷下:“帝至 棘門 ,左翼將 徐邁 以音樂迎之,送帝至 霸陵橋 上”。 溫承訓 《動人的音樂》詩:“真的,音樂是人們感情的語言”。
人類社會究竟從什麽時候開始有音樂,已經無法查考。但是早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壹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音樂是用組織音構成的聽覺意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現實生活的壹種藝術形式。也是最能即時打動人的藝術形式之壹。旋律響起人們往往無法抗拒的立即處於音樂的氛圍當中。任何壹種藝術形式都有自己表情達意、塑造藝術意象的表現形式。比如舞蹈是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繪畫是通過線條、色彩、構圖,文學是通過字、詞、句、篇來體現藝術意象。通常,人們正是以表現手段的不同來區分藝術的不同種類,例如不同的樂器。音樂還能表現出歌手們的用心。
聲音藝術
音樂以聲音為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意象的塑造,以有組織的音為材料來完成的。
音樂圖片
因此,如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壹樣,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這是音樂藝術的基本特征之壹。作為音樂藝術表現手段的聲音,有與自然界的其他聲音不同的壹些特點。
任何壹部音樂作品中所發出來的聲音都是經過作曲家精心思考創作出來的,這些聲音在自然界是可以找到,但是沒有經過藝術家們別出心裁創作與組合,是不能成為音樂的。所以,無論是壹首簡單的歌曲,還是壹部規模宏大的交響樂,都滲透著作者的創作思維與靈感。隨便塗抹的線條和色彩不是繪畫,任意堆砌的語言文字不是文學,同樣,雜亂無章的聲音也不是音樂。構成音樂意象的聲音,是壹種有組織有規律的和諧的音樂,包括旋律、節奏、調式、和聲、復調、曲式等要素,總稱為音樂語言。沒有創造性的因素,任何聲音都不可能變成為音樂。
語言具有壹種約定性的語義,每壹句話,甚至每壹個字都具有特定的涵義。這種涵義在運用該語言的社會範圍內是被公認的,是壹種約定俗成;音樂的聲音卻完全不同,它僅僅限定在藝術的範圍內,只作為壹種藝術交往而存在;任何音樂中的聲音,它本身絕不會有像語言那樣十分確定的含意,它們是非語義性的。
聽覺藝術
音樂既然是聲音的藝術,那麽,它只能訴諸於人們的聽覺,所以,音樂又是壹種聽覺藝術。心理學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訴我們,壹定距離內的各種外在刺激中,聲音最能引起人們的註意,它能夠迫使人們的聽覺器官去接受聲音,這決定了聽覺藝術較之視覺藝術更能直接地作用於人們的情感,震撼人們的心靈。
音樂只能用聲音來表現,用聽覺來感受,但這並不等於說人們在創作和欣賞音樂時,大腦皮層上只有與聽覺相對應的部位是興奮的,而其他部位都處於抑制狀態之中。實際上,音樂家不止是通過聽覺的渠道,而是用整個身心去感受和體驗、認識和表現生活的,這同其他門類的藝術家並沒有什麽區別。不同的是在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的時候,音樂家是把個人的多方面的感受,通過形象思維凝聚為聽覺意象,然後用具體的音響形式表現出來。
因此,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思想情感,不是單純的聽覺感受,而是整體的感受。同樣,人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雖然主要是通過聽覺的渠道,接受的是聽覺的刺激,但由於通感的作用,也可能引起視覺意象,產生豐富生動的聯想和想象,進而引起強烈的感情反應,體驗到音樂家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情境,獲得美感,並為之感動。
情感藝術
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音樂是最擅長於抒發情感、最能撥動人心弦的藝術形式,它借助聲音這個媒介來真實地傳達、表現和感受審美情感。音樂在傳達和表現情感上,優於其他藝術形式,是因為它所采用的感性材料和審美形式——聲音最合於情感的本性,最適宜表達情感。或莊嚴肅穆,或熱烈興奮,或悲痛激憤,或纏綿細膩,或如泣如訴。音樂可以更直接、更真實、更深刻地表達人的情感。那麽,音樂為什麽能夠用有組織的聲音來表達人的情感呢,壹種理論認為,音樂的表情性來自於音樂對人的有表情性因素的語言的模仿。人的語言用語音、聲調、語流、節奏、語速等表情手段配合語義來表情達意,而音樂的音色、音調起伏、節奏速度等表現手段能起到與語言的表情手段同樣的作用。
個人認為,音樂的聲音形態與人類情感之間存在著相似性,具有某種“同構關系”,這是音樂能表達人情感的根本原因。音樂理論家於潤洋曾指出:“音響結構之所以能夠表達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於這二者之間存在著壹個極其重要的相似點,那就是這二者都是在時間中展示和發展,在速度、力度、色調上具有豐富變化的、極富於動力性的過程。這個極其重要的相似點正是這二者之間能夠溝通的橋梁。”比如“喜悅”,它是人高興、歡樂的感情表現。壹般來說,這種感情運動呈現出壹種跳躍、向上的運動形態,其色調比較明朗,運動速度與頻率較快。表現“喜悅”的感情的音樂,壹般也采取類似的動態結構,如民樂曲《喜洋洋》,用較快的速度、跳蕩的音調等表現手段表達了人們喜悅的情感。
時間藝術
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凝固在空間,使人壹目了然。我們欣賞美術作品,首先看到美術作品的整體,然後,才去品味它的細節。而音樂則不同,音樂要在時間裏展開、在時間裏流動。我們欣賞音樂,首先從細節開始,從局部開始,直到全曲奏(唱)完,才會給我們留下整體印象。只聽音樂作品中的個別片斷,不可能獲得完整的音樂意象。所以,音樂藝術又是壹種時間藝術。
作為聽覺藝術的音樂意象是在時間中展開的,是隨著時間的延續在運動中呈現、發展、結束的。所謂“音樂意象”,指的是整個音樂作品所表現出的藝術家的思想感情並在欣賞者的思想感情中所喚起的意象或意境。例如,《春江花月夜》用甜美、安適、恬靜的曲調,表現了在江南月夜泛舟於景色如畫的春江之上的感受,創造了令人神往的音樂意境。
音樂作品不像文學或繪畫那樣,只要作者創作完成,創作過程結束,就可以直接供人們欣賞了。音樂作品必須通過表演這個中間環節,才能把作品表達的意象傳達給欣賞者,實現其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所以,音樂又是表演的藝術,是需要由表演進壹步再創造的藝術。
當作曲家把生動的樂思以樂譜的形式記錄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抽掉了它的靈魂,所剩下的不過是壹個沒有生命的樂音符號系列。而使音樂作品重新獲得生命,把樂譜變成有血有肉的活的音樂的方式,就是音樂表演。如果沒有音樂表演,音樂作品永遠只能以樂譜的形式存在,而不會成為真正的音樂。
無論哪壹位作曲家寫下的樂譜,都與他們的樂思之間有著壹定的差距。而要使這種差距得到彌補、使樂譜中潛藏的樂思得到發掘、使樂譜無法記錄的東西得到豐富和補充,這壹切都有賴於音樂表演者的再創造。所以,音樂也是表演的藝術,音樂作品只有通過表演這個途徑才能為聽眾所接受。
3基本分類編輯
壹些音樂作品是通過人聲表達的,這樣的作品被稱為聲樂作品,有壹些作品是用樂器演奏出來的,這樣的音樂作品被稱為器樂作品。世界上壹切音樂作品都包括在“聲樂”和“器樂”這兩大類別裏。
按表達方式
聲樂
聲樂作品又可根據其形式、風格的不同分成歌曲、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歌劇等不同體裁。歌曲是壹種小型的音樂體裁,包括民歌、藝術歌曲、通俗歌曲、兒童歌曲等。從形式上可分成獨唱、對唱、合唱、齊唱、聯唱等。說唱音樂是指曲藝音樂而言,包括單弦、大鼓、清音、評彈、數來寶、琴書、二人轉、道情、漁鼓等。
戲曲音樂指京劇、豫劇、越劇、花鼓戲、采茶戲、黃梅戲、評劇、漢劇,以及其它的地方戲的音樂。
歌劇音樂也是壹種戲曲音樂,但不象戲曲音樂那樣有固定的程式和傳統的唱腔。歌劇音樂是作曲家使用民族音調和富有時代色彩的音樂語言創作的戲劇音樂。
器樂
器樂作品可分成獨奏曲、重奏曲和合奏曲。
獨奏曲範圍很廣。幾乎各種樂器都有獨奏曲。中國的二胡、琵琶、板胡、笛、簫、葫蘆絲、嗩吶、揚琴、笙、古琴、箏、柳琴、木琴等,都不乏著名的獨典曲。西洋樂器雖亦如此,但舉世聞名的還是以小提琴、鋼琴、吉他、電子琴等樂器的獨奏曲為最多。
重奏曲在中國民間不太多見。但在歐洲,弦樂四重奏、木管五重奏等卻有很多優秀作品間世,並至今在世界各地流傳。
合奏曲是指多種樂器演奏同壹樂曲作品。在合奏曲中,各個樂器既充分發揮各自的性能和特長,又按壹定的和聲規律相互協調配合。在中國的民族器樂合奏曲中,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占了很大比重。民族管弦樂曲則多為作曲家改編或創作的。民族吹打樂在我國的合奏曲中亦處不可忽視的地位。用西洋的銅管樂器、木管樂器、弦樂器及打擊樂配合演奏的樂曲稱為管弦樂。管弦樂曲在十七世紀的歐洲有了顯著的進步,當時的體裁包括組曲、序曲、賦格曲、幻想曲、隨想曲、狂想曲、協奏曲,以及對曲式有較嚴格要求的交響曲、交響詩。
按旋律風格
古典音樂
"Classic"壹詞來源於拉丁語,原指羅馬社會上等階層,後轉義為人類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價值的業績。在國外,這種音樂類型被稱之為“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統派的、古典文學的”之意,所以我們國人將之稱為“古典音樂”,確切地說應該是“西洋古典音樂”。首先從概念上解釋,“古典音樂”是壹種音樂類別的名稱。然而即使在國外,對於“classical music”壹詞的具體意義,也有諸多不同的解釋,其中主要異議來自於對“古典音樂”時代劃分理念的不同:
1、以超時代的普遍性、永恒性的藝術價值和音樂藝術最高業績為標準,將那些能作為同時代,後代典範的,具有具有永久藝術價值的音樂統稱為“古典音樂”。根據這壹標準,古典音樂又被稱為“嚴肅音樂”或“藝術音樂”,用以區分通俗音樂(流行音樂)。
2、指浪漫派以前的音樂。
3、特指1750~1820年左右的古典樂派時期。
古典樂派的風格形成於巴洛克時期音樂的逐漸消失之中,消融於浪漫樂派風格的逐漸形成之中,經歷了巴洛克音樂向早期古典樂派的過度。眾多樂派中,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有:海頓、莫紮特,貝多芬。
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pop music)是根據英語popular music翻譯過來的。按照漢語詞語表面去理解,所謂流行音樂,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並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壹時的甚至流傳後世的器樂曲和歌曲。這些樂曲和歌曲,植根於大眾生活的豐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眾音樂”之稱。但是,這樣的界定有可能使那些本不屬於流行音樂的音樂如《國際歌》、《義勇軍進行曲》、《馬賽曲》、《洪湖水浪打浪》、《歌唱祖國》、《東方紅》《南泥灣》等,僅僅因為它們也在群眾中廣泛流傳而都可被劃歸為流行音樂。
另壹方面,又把那些分明是流行的音樂,由於它們流傳不開(這在流行音樂中也為數不少)而排除在流行音樂之外。顯然,流行音樂不壹定都流行,流行的音樂也不只是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準確的概念應為商品音樂,是指以贏利為主要目的而創作的音樂。它是商業性的音樂消遣娛樂以及與此相關的壹切“工業”現象。(見前蘇聯《音樂百科詞典》1990 年版)它的市場性是主要的,藝術性是次要的。
民族音樂
狹義地講,所謂中國民族音樂就是祖祖輩輩生活、繁衍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從古到今在悠久歷史文化傳統上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樂。而廣義上,中國音樂是泛指世界上具有五聲調式特征的音樂。
中國的民族音樂藝術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壹種藝術形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這壹體系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們要認識中國音樂,不能僅僅會唱壹些中國歌曲,聽幾段傳統樂曲,還必須從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國音樂,了解中國音樂,從而真正理解中國音樂的內涵,了解它在世界音樂體系中的地位和歷史價值。中國民族音樂分為: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民間說唱音樂和民間戲曲音樂。
4基本要素編輯
音樂基本要素:音樂的基本要素是指構成音樂的各種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長短,音的強弱和音色。由這些基本要素相互結合,形成音樂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曲調,節奏,和聲,以及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織體,音色等。構成音樂家的形式要素,就是音樂的表現手段。音樂的最基本要素是旋律和節奏。
1、曲調:曲調也稱旋律。高低起伏的樂音按壹定的節奏有秩序地橫向組織起來,就形成曲調。曲調是音樂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現手段,是音樂的本質,是音樂的決定性因素。曲調的進行方向是變幻無窮的,基本的進行方向有三種:“水平進行”、“上行”和“下行”。相同音的進行方向稱水平進行;由低音向高音方向進行稱上行;由高音向低音方向進行稱下行。曲調的常見進行方式有:“同音反復”、“級進”和“跳進”。依音階的相鄰音進行稱為級進,三度的跳進稱小跳,四度和四度以上的跳進稱大跳。
2、節奏:音樂的節奏是指音樂運動中音的長短和強弱。音樂的節奏常被比喻為音樂的骨架。節拍是音樂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規律地重復進行。我國傳統音樂稱節拍為“板眼”,“板”相當於強拍;“眼”相當於次強拍(中眼)或弱拍。
3、和聲:和聲包括“和弦”及“和聲進行”。和弦通常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樂音按壹定的法則縱向(同時)重疊而形成的音響組合。和弦的橫向組織就是和聲進行。和聲有明顯的濃、淡、厚、薄的色彩作用;還有構成分句、分樂段和終止樂曲的作用。
4、力度:音樂中音的強弱程度。
5、速度:音樂進行的快慢。
6、調式:音樂中使用的音按壹定的關系連接起來,這些音以壹個音為中心(主音)構成壹個體系,就叫調式。如大調式、小調式、我國的五聲調式等。調式中的各音,從主音開始自低到高排列起來即構成音階。
7、曲式:音樂的橫向組織結構。
8、織體:多聲音樂作品中各聲部的組合形態。(包括縱向結合和橫向結合關系)。
9、音色:音色有人聲音色和樂器音色之分。在人聲音色中又可分童聲、女聲、男聲等。樂器音色的區別更是多種多樣。在音樂中,有時只用單壹音色,有時又使用混合音色。
5記譜方法編輯
在中國幾千年的音樂文化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許多種記譜方式,如減字譜、律呂字譜、宮商字譜、工尺譜等,人們用它來記錄、保存和傳播轉瞬即逝的音樂。但是,由於這些記譜法的復雜、繁瑣和不精確,所以除了減字譜還在古琴記譜中使用、工尺譜在民間還有些老藝人在使用外,其他的幾種記譜方式已經逐漸的被人們遺忘了。
在中國近現代、當代的音樂生活中,人們記錄音樂常用的兩種記譜方式—五線譜與簡譜,都不是中國的“土產”,而是從國外傳進來的。
簡譜
簡譜又名數字譜,它用1、2、3、4、5、6、7代表音階中的7個基本音級,休止以0來表示,通過在數字的上面或下面加點表示高八度或低八度;在數字的後面或下面加短橫線表示時值的長短,是壹種簡捷、直觀的記譜法。
簡譜的雛形初見於16世紀的歐洲。17世紀時由法國天主教會教士蘇艾蒂加以改進後用來教唱教會歌曲。18世紀中葉,著名的法國思想家、文學家盧梭再將它加以改進,並編人他的《音樂辭典》之中。19世紀,經過加蘭、帕裏斯和謝韋三人的繼續改進和推廣,才在群眾中得到廣泛使用。因此這種簡譜在西方被稱為“加—帕—謝氏記譜法”。但由於這種記譜法不方便於記錄多聲部的、結構復雜的音樂,因此簡譜在歐洲幾乎從未普及過。
簡譜在20世紀初,於學堂樂歌時期經日本傳入我國,經過早期音樂教育人士的大力推廣及30年代抗戰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在我國迅速普及,成為國內音樂教育、表演、傳播的主要記譜方式。
簡譜得以在中國廣泛普及,還有壹個原因,就是簡譜的記譜法與流行在中國民間的壹種文字譜—工尺譜相當接近。如工尺譜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幾個字和附在字左邊的不同的偏旁來表示音的高低的,而簡譜則是用七個阿拉伯數和附在數上面或下面的圓點來表示音的高低工尺譜是用附在字右邊的板眼符號來表示音的長短,而簡譜則是用附在阿拉伯數右面或下面的短橫線來表示音的長短。簡譜與工尺譜如此相近,簡譜記錄音的高低長短的方法又比工尺譜更簡便、更精確,因此中國人十分容易接受簡譜。就世界範圍而言,中國是把簡譜吸收的最好、又將其發揚光大的國家。世界上沒有哪壹個國家像中國這樣,簡譜得到如此普及。
簡譜有著較簡單易學、便於記寫等多種優點,我國的許多音樂家在創作樂曲時,記錄最初的創作樂思,多習慣使用書寫方便的簡譜。聶耳創作《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創作《黃河大合唱》時,他們的初稿也都是用簡譜來記寫的。這使它在中國有著比五線譜更為眾多的使用者,對於推動和普及群眾性的音樂文化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
五線譜
五線譜是今天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記譜方法,它用音符的符頭在五條平行橫線上位置的高低來記錄樂音的高低,用音符的不同形狀表示音的長短。與簡譜相比較,五線譜有標示樂音音高較為直觀、容納音樂信息量大的優點,在記寫音域寬廣、聲部眾多、轉調頻繁的大型樂曲時,五線譜比簡譜更有優勢,因此,它廣泛應用於專業音樂領域。
五線譜的前身可追溯到歐洲中世紀的紐姆記譜法及有量記譜法。五線譜就是在前兩種記譜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到17世紀逐步趨於完善,18世紀開始定型而沿用至今。五線譜是與西方多元性思維的文化背景相適應,在記錄西洋器樂、交響樂等和聲性多線條音樂思維的作品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優越性,壹直是西方音樂作品記載的主要書面形式。
五線譜這種記錄音樂的方法於17世紀中葉傳入中國。最初只是用於記錄和傳播天主教堂中演唱的贊美上帝的經文歌和聖詠。19世紀末隨西方傳教士的傳教及新學的興辦而使五線譜在中國的使用有所推廣。20世紀初,由於蕭友梅等國人對西洋音樂理論、作曲技法以及西洋樂器演奏的系統學習、傳播和使用而確立了五線譜在中國專業音樂領域中的地位。如今五線譜在中國專業音樂家的音樂創作、專業音樂團體的演奏演唱、專業音樂院校的音樂教學,以至廣大琴童對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的學習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國,五線譜的推廣能夠提高人們的演奏、演唱、欣賞水平,對於普及高雅音樂文化與促進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