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盲音樂家·柯羅連科》原文

《盲音樂家·柯羅連科》原文

作品提要

彼得生下來就是盲人。但他聽覺非常發達,而且極有音樂天賦。農奴約希姆成為他的音樂啟蒙老師。母親為了吸引寵兒對自己的註意,彈鋼琴與約希姆較量,最後,她成功了,並從此培養了兒子對鋼琴的喜愛。命運是善待彼得的,童年時期他就獲得了小女孩愛薇麗娜的友誼,這種友誼後來發展成為愛情。但是對光明的渴望與先天盲視的矛盾從少年時期開始逐漸演變成嚴重的精神危機,彼得變得自私,不斷折磨他身邊的人。在彼得精神成長中,舅舅馬克辛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讓侄兒殘而不廢,做有益於社會的人,他及時勸止了家庭對孩子的盲目溺愛,並親自承擔起教育盲兒的重任。在舅舅的幫助下,彼得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和現實生活廣泛接觸,終於跳出了個人不幸的狹小圈子,成為壹個有社會責任感的音樂家。

作品選錄

第六章

春天來了。

在離開波彼爾斯基莊園往斯塔符魯欽科家相反方向約六十俄裏的地方,壹個小市鎮上有壹尊顯靈的天主教聖象。精通此道的人千準萬確地斷定它有靈驗的神力: 凡是在這聖象的節日徒步前來頂禮的人,都可享受“二十天寬恕”。這就是說,這人在二十天之內所作的壹切惡孽到了陰間可以壹筆勾銷。因此,每年早春,到了某壹天,這個小市鎮就熱鬧起來,面目全非了。古老的教堂用最早的綠葉和春花打扮起來迎接節日,市鎮上空彌漫著歡樂的鐘聲,老爺太太們的四輪馬車隆隆地響個不停,朝聖的人成群結隊地擁在街頭、廣場上、甚至遠處田野裏。到這裏來的不單是天主教徒。××鎮的聖象名震四方,前來頂禮的也有身患疾病、胸含悲痛的正教徒,他們多半是市民階層出身。

到了節日這壹天,在小教堂兩旁,無數民眾形成花花綠綠的壹串,在路上蜿蜒行進。要是有誰從環繞這市鎮的山崗上某處望壹望這景象,他壹定以為小教堂旁邊路上橫臥著壹只巨獸,它躺在那裏壹動也不動,只是偶爾掀動著沒有光澤的五彩鱗片。在擠滿人群的道路兩旁,大批的乞丐排成兩行,伸手向人乞求布施。

馬克辛拄著拐杖,旁邊是彼得牽著約希姆的手,靜悄悄地沿著通向野外的街道往前走。

無數群眾的說話聲,猶太小販的吆喝聲,馬車的轔轔聲,——所有這些嘈雜聲形成滾滾巨瀾,留在他們身後,匯合成壹片延綿不絕、時起時伏的隆隆聲。這裏雖然行人稀少,也還時時可以聽到步行的人的腳步聲、車輪的轆轆聲、人們的說話聲。壹大隊鹽糧販子的貨車從野外行駛而來,吱吱軋軋地響了壹陣,笨重地拐進附近的壹條胡同去了。

彼得漫不經心地聽著這些熱鬧的嘈雜聲,順從地跟馬克辛走。他時時掩上大衣的衣襟,因為覺得很冷。壹路上,他腦海中依舊縈繞著沈重的思緒。

可是,當他專心壹誌只顧自己思索的時候,突然有壹種聲音驚擾了他的註意力。他猝然壹震,陡地站定了。

最後幾排市房在這裏結束,然後是壹些籬垣和空地。接著,前面便是陽關大道。在出市郊去的地方,不知什麽時候由虔誠的信徒豎起壹根石柱,上面安裝著壹尊聖象和壹盞路燈,——不過這路燈只是在刮風的當兒從上面發出吱吱軋軋聲,卻從來也不點燃。就在這根石柱腳下,有壹群盲丐,是被他們的亮眼競爭者們從較為有利的地方排擠到這裏來的。他們端著木碗坐在那裏,時而有人唱出哀怨的歌調:

“布施幾個錢給瞎子吧,……看基督面上……”

這壹天很冷,乞丐們壹清早起就迎著野外吹來的寒風坐在這裏。他們擠成壹團,要想暖和身子而活動壹下都不可能。他們輪流唱出淒涼的歌調,歌聲中可以聽到對於肉體痛楚和孤苦無援的本能的訴怨。最初幾個音還唱得很清晰,但後來只聽見壓抑的胸中迸發出哀怨的嘟噥聲,這聲音最後又由於身體發出微弱的寒顫而消失了。雖然如此,就連歌聲中最輕的、幾乎湮沒在街頭嘈雜聲中的那幾個音,也能傳到人們耳朵裏。任何人聽了其中所包含的莫大的切身痛楚,都會感到震驚。

彼得站定了,他的臉色變得異常難看,仿佛有壹個聽覺上的幽靈附著在這苦難的哀號聲中出現在他面前了。

“妳為什麽害怕?”馬克辛問,“這就是妳不久以前羨慕過的那些幸福的人——瞎眼的叫化子,他們在這兒討飯哪。……當然啰,他們有點兒冷。可是在妳看來,他們冷壹點反而有好處。”

“我們走吧!”彼得抓住他的手說。

“啊,妳要走掉!看見旁人痛苦,妳心裏就沒有別的感觸!等壹等,我要認真地和妳談談,就在這兒談,再好也沒有了。妳心裏惱恨時代變了,惱恨如今的人不再在夜戰中砍死瞎子,就像砍死板都拉琴手尤爾科壹樣。妳抱怨自己不像葉果爾那樣有可詛咒的人,於是妳就在心裏咒罵自己的親人,咒罵他們不該從妳身上奪去這些瞎子的幸福命運。我用人格擔保: 妳的話也許是對的!是啊,我用老兵的人格擔保: 任何人都有權利安排自己的命運,而妳已經是壹個成年人了。現在妳聽我告訴妳: 如果妳想要糾正我們的錯誤,如果妳要把從搖籃裏就享受到的壹切特權扔還給命運,而想嘗壹嘗這些苦命人的遭遇,……那麽我——馬克辛·雅岑科——壹定尊重妳的意思,幫助妳促成這件事。……妳聽見我說的嗎,彼得·雅岑科?當我投身到戰火和搏鬥中去的時候,年紀比妳稍微大些。……我母親也曾為我哭過,就像妳母親將要為妳哭壹樣。可是,見它的鬼去吧!我認為我當時有權利這樣做,就像妳現在也有妳自己的權利!……既然在每壹個人的生涯中,命運都會來對他說: 妳選擇吧!那麽,只要妳說出自己的意願。……費多爾·康狄巴,妳在這兒嗎?”他朝著那群盲人喊壹聲。

有壹個聲音脫離了大夥兒吱吱呀呀的合唱,回答說:

“我在這兒呢。……是您叫我嗎,馬克辛·米海洛維奇?”

“是我!壹個禮拜之後,妳到我說過的那個地方來。”

“我壹定來,老爺。”接著,這盲人的聲音又參加到大夥兒的合唱中去了。

“瞧,妳會看到這麽壹個人,”馬克辛雙目炯炯地說,“他才是有權怨天尤人的。妳跟他學學怎樣忍受自己的命運。……妳呀……”

“我們走吧,少爺,”約希姆氣呼呼地望著老頭兒說。

“不,等壹等!”馬克辛怒氣沖沖地叫嚷,“從來還沒見過這麽壹個人,走過瞎子身旁連個小錢也不給。難道妳想就這樣逃跑嗎?妳就不知道惜福,自己吃飽了,羨慕別人餓肚子!……”

彼得像給鞭子抽了壹下似的,猛地擡起頭來。他從口袋裏掏出錢包,走向那群盲丐。他用拐杖探索到前列的壹個人,用手摸著了裝有銅幣的木碗,便把自己的錢小心翼翼地放進去。有幾個過路人站定了,驚訝地望著這個服裝華麗、相貌俊美的少爺,看他摸索著把錢布施給壹個盲丐,那盲丐也是摸索著接受這些錢。

這時候馬克辛突然轉過身,順著街道壹瘸壹拐地走了。他滿臉通紅,兩眼炯炯發光。……他顯然又在使性子了,凡是知道他年青時代情況的那些人,都是熟悉他這種脾氣的。此刻他不再是壹個咬文嚼字的教師,而是壹個任情發泄憤怒的躁性子人了。老頭兒斜看了彼得壹眼,心情才仿佛緩和下來。彼得的臉色蒼白如紙,但他的眉毛緊蹙,臉部表情極度激動。

寒風在他們身後吹起市街上的塵土。後面那群盲丐談起話來,為了彼得布施的錢,他們爭吵著。

不知是得了感冒,還是由於長期的精神危機獲得了解決,或許兩種原因湊在壹起了,總之,第二天,彼得發高燒,躺倒在自己房裏了。他臉相非常難看,在床上輾轉反側,有時傾聽著什麽,掙紮著想爬起來。鎮上請來的老醫生按了脈,說是受了春天的風寒。馬克辛雙眉緊蹙,看也不看他妹妹壹眼。

這次的病纏綿不休。到了危險期,病人幾乎壹動不動地躺了好幾天。然而,青春的體質終於戰勝了病魔。

有壹個春光明媚的早晨,燦爛的陽光射進窗戶,落到病人床頭。安娜·米海洛夫娜註意到了這情況,就對愛薇麗娜說:

“把窗簾拉上。……我真怕這陽光。……”

姑娘站起身,要照她吩咐去做,可是病人突然第壹次開口了,他阻止她說:

“不,沒關系。謝謝妳……就讓它這樣吧。……”

兩個女人歡喜地俯身望著他。

“妳聽見嗎?……我在這兒!……”母親說。

“嗯!”他回答,接著又不作聲了,好像拼命在那裏回想什麽。“哦,對了! ……”他輕聲說,忽然想要坐起來。“那個……費多爾已經來過了嗎?”他問。

愛薇麗娜同安娜·米海洛夫娜互相使個眼色,安娜·米海洛夫娜就用手捂住彼得的嘴。

“安靜點,安靜點!別說話。說話對妳有害處。”

彼得把母親的手緊貼在嘴唇上,不斷地吻它。他的眼睛裏充滿了淚水。他哭了很久,覺得心情輕松了些。

壹連幾天,他都顯出溫柔的樣子沈思冥想著,每逢馬克辛經過房門口,他臉上總是顯出驚慌的表情。兩個女人註意到了這壹點,就請求馬克辛離得遠壹點。可是有壹次,彼得自己要求請他來作單獨談話。

馬克辛走進房裏,拉住他的手,親切地撫摩著。

“好啦,我的孩子,”他說,“我似乎應該向妳道歉。……”

“我明白,”彼得也握著他的手,輕聲說,“妳給了我壹次教訓,我很感謝妳。”

“去他媽的教訓!”馬克辛顯出不耐煩的神色回答,“教師當得太長久,腦筋給搞得稀裏糊塗了。不,那壹回我並沒有壹點教訓妳的意思,只不過很生妳的氣,也生我自己的氣。……”

“這麽說來,妳那時候真的想讓……?”

“我是這樣想過,是這樣想過!……壹個人氣得發瘋的時候,什麽主意都想得出來。……我當時想要讓妳體會壹下別人的不幸,不要老是念念不忘自己的不幸。……”

兩人都不說話了。

“那支歌,”過壹會兒彼得說,“我就是在說夢話的時候也記得。……那麽妳叫他來的那個費多爾是誰呢?”

“費多爾·康狄巴,我的老朋友。”

“他也是……生來就瞎眼的嗎?”

“還要糟糕些: 他的眼睛是打仗的時候給燒瞎的。”

“那麽他就是這樣到處流浪,唱著這支歌嗎?”

“是的,而且靠這支歌養活壹大群沒爹沒娘的侄兒。他還給每個人說笑話取樂呢。……”

“是嗎?”彼得若有所思地反問。“不管怎麽說,這裏面壹定有個秘訣。我真想……”

“妳想什麽,我的孩子?……”

隔壹會兒,門外傳來腳步聲,安娜·米海洛夫娜走進房裏,她惶惑不安地凝視著他倆的臉,這兩張臉分明由於談話而顯出激動的神色。她的來到打斷了他們的談話。

青春的體質壹旦戰勝病魔,很快就肅清了它的殘余勢力。大約兩星期後,彼得已經起床了。

他變得很厲害,連相貌也變了,——在他臉上已看不到從前那種劇烈的內心痛楚的表現。急劇的精神震蕩現在已轉變為平和的沈思和寧靜的哀愁。

馬克辛擔心這只不過是暫時的轉變,是疾病減弱了神經的緊張性而引起的。有壹天黃昏,彼得病後初次走到鋼琴邊,照例作出即興演奏。旋律和他的心情壹樣哀愁而平穩。可是突然,在充滿著沈靜的哀愁的樂音之中,闖進了盲丐歌曲開頭的幾個音。旋律立刻被破壞了。……彼得霍地壹下站起來,臉相變得非常難看,兩眼噙著淚水。很顯然,這種以沈痛刺耳的訴怨方式出現在他面前的生活不調和現象,給他的印象異常強烈,他目前還對付不了。

這天晚上,馬克辛又和彼得單獨談了很久。這以後過了幾星期,盲人的心情壹直沒有變化。對個人不幸過分敏感而自私的意識,曾經給他的心靈註入消極因素,壓制了天賦的毅力;而現在,這種意識似乎動搖起來,讓位給另壹種意識了。他又為自己確立生活目標,制訂種種計劃。他身上出現了生機。受挫折的心靈抽出嫩芽,好比壹棵枯萎的小樹吸收了春天的生氣蓬勃的氣息。……就在這時候他們作出決定: 今年夏天彼得就要到基輔去,以便從秋天起跟壹個有名的鋼琴家進修。而且他和馬克辛兩人都堅決要求單讓他們兩個人去。

七月裏壹個暖和的夜晚,有壹輛套著兩匹馬的四輪馬車,在樹林邊緣的田野裏停下來宿夜了。晨光熹微的時候,有兩個盲人從小路上走來。其中壹人搖著壹只簡陋的樂器的柄: 木軸在空匣子的窟窿裏轉動,摩擦著繃緊的弦線,發出單音的淒涼的嗚嗚聲。壹個老年人的略帶鼻音、卻很悅耳的嗓子唱著晨禱的歌。

運石斑魚的烏克蘭人從大道上經過,看見兩個盲人被叫到馬車邊,馬車近旁鋪著地毯,兩個露宿的老爺就坐在這上面。過了壹會兒,趕大車的人在井邊停下來給牲畜飲水的時候,盲人又從他們身旁經過,不過這壹回有三個人了。走在前頭的是壹個老頭兒,拿著壹根長棍子向前面探路。他披著壹頭灰白色的頭發,留著很長的白髭須。他額上全是舊傷疤,好像是給燒傷的。眼睛沒有,只剩下兩個眼窩。他肩上套著壹條很寬的布帶子,布帶子的另壹頭系在後面壹個人的腰上。這第二個人是壹個身材魁梧的青年男子,看樣子性情很急躁,臉上全是麻點。他們兩人走起路來都很熟練,雙目失明的臉仰向上空,仿佛在向空中探索自己的道路。第三個人年紀還很輕,穿著壹身嶄新的農民服裝,臉色蒼白,神色好像有點驚慌。他的腳步跨得不穩,時常停下來,仿佛在傾聽後面的什麽聲音,這就妨礙著同伴們的前進。

將近十點鐘的時候,他們已經走得很遠了。樹林在地平線上留下壹條藍帶子。周圍是壹片草原,前面,在公路和這條滿是塵土的小路相交叉的地方,被太陽曬熱的電線發出嗡嗡聲。當盲人聽見身後傳來馬蹄的得得聲和鐵皮輪子碾壓碎石的軋軋聲時,便走到公路上,向右拐彎。他們排成橫列,站在路邊。木軸又摩擦弦線,發出嗚嗚聲,老頭兒扯著嗓子唱起來:

“布施幾個錢給瞎子吧……”木軸的嗚嗚聲上又加入了那年輕人輕輕撥動琴弦的聲音。

壹個錢幣當的壹聲落到老康狄巴的腳邊。車輪的軋軋聲靜息了,車上的人顯然是要停下車來看看盲人是否能找到錢幣。康狄巴立刻找到了它,臉上露出滿意的神色。

“上帝保佑您。”他向四輪馬車這邊說。馬車座位上可以望見壹個白發老爺的方形身體,旁邊豎著兩根拐杖。

這老人仔細察看那年輕的盲人。……他站在那裏,面色蒼白,不過神色已經安定了。他壹聽見歌聲,手指立刻緊張地撥動琴弦,仿佛想用琴聲壓倒刺耳的歌聲。……馬車又開動了,但老人壹直向後面回顧。

不久,車輪聲消失在遠處。盲人又排成縱列,順著公路向前走。……

“尤利,妳的手運好,”老頭兒說,“琴也彈得出色。……”

過了壹會,中間那個盲人問:

“妳是到波恰耶夫去許願嗎?……去求上帝?”

“是的。”少年輕聲回答。

“妳想變亮眼嗎?……”那盲人又苦笑著問。

“是有這種事的。”老頭兒溫和地說。

“我走的路多,可從來沒有碰見過這種事。”那麻臉陰郁地反駁,於是他們又默不作聲地走著。太陽越升越高,草原上只見像箭壹樣筆直的公路的壹條白帶子,三個盲人的黑色的身影和前面那輛馬車的黑點子。後來到了岔路口,馬車駛向基輔,盲人又轉入小道,向波恰耶夫前進了。

不久,莊園裏收到馬克辛從基輔寄來的壹封信。他信上說,他們兩人身體健康,壹切都很順利。

這時候,三個盲人越走越遠了。現在三個人的步調已經取得壹致。康狄巴走在前面,照舊用棍子探路。他很熟悉道路,總是趁著節日和集市趕到大村子上。村民們聽見這支小樂隊的和諧的樂聲便圍集攏來,康狄巴的帽子裏不時地有錢幣叮當作響。

少年臉上驚慌不安的神色早已消失,換上了另壹種表情。他每向前走壹步,就聽到遼闊無邊的神秘世界裏新奇的聲音。現在,這世界已經代替了寧靜的莊園裏令人昏昏欲睡的簌簌聲。……失明的眼睛睜大了,胸襟開闊了,聽覺比以前更加靈敏。他已經熟悉自己的旅伴——和善的康狄巴和暴躁的庫茲馬。他跟在鹽糧販子吱吱軋軋的大車後面長久地蹣跚著,在草原上篝火邊宿夜,傾聽集市和商場的喧囂聲,認識到瞎眼和亮眼的不幸,這不止壹次地刺痛著他的心。……真奇怪,現在他心靈中能夠容納所有這壹切感受了。他已經精通盲人的歌曲,在這茫茫大海的喧囂聲中,他個人心底裏對於不可能的事情的渴望,壹天天平靜下去了。……他的記憶力非常靈敏,無論什麽新歌曲或新旋律,壹學就會。當他在路上撥起琴弦來的時候,連暴躁的庫茲馬也會受到感染,臉上顯出寧靜之色。離波恰耶夫越近,這壹群瞎子的人數就越多。

深秋時候,少爺突然同兩個衣衫襤褸的盲丐,從積雪的大路上走回來,使莊園裏的人都萬分驚訝。周圍的人說,他到波恰耶夫去許過願,祈求波恰耶夫的聖母讓他復明。

其實他的眼睛照舊茫然,照舊看不見。不過心病無疑地痊愈了。仿佛壹個可怕的惡夢永遠離開了莊園。……馬克辛仍舊從基輔寫信來。當他終於也回來了的時候,安娜·米海洛夫娜壹見他就說:“我永遠永遠也不能原諒妳這件事。”可是她臉上的表情是和這句嚴酷的話相反的。

壹連好幾個晚上,彼得敘述著自己漫遊的情況,直到深夜。黃昏時候,鋼琴奏出新的旋律,這種旋律以前從來沒有人聽見他彈奏過。……基輔之行延緩壹年,全家人都關懷著彼得的希望和計劃。

(豐壹吟譯)

賞析

《盲音樂家》是俄羅斯19世紀後期著名作家柯羅連科的中篇代表作,它講述了盲人彼得精神的成長、發展和完善,從本能地追尋光明,到淡忘個人的不幸,追求到人生的意義。它對今天的讀者很有教育啟發意義。

彼得生下來就是盲人,這在他是巨大的不幸。但命運還是善待他的,它在關閉壹扇窗戶的同時,又開啟了另壹扇窗戶: 關閉了彼得心靈的窗戶,卻賦予了他壹種天賦——對聲音和音樂的異常敏感,這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但光有天賦的種子是難有所作為的,何況是對於彼得這樣的盲人。所幸的是,彼得在他的成長道路上擁有幾位良師益友: 約希姆、母親、女友和舅舅。家仆約希姆音樂的啟蒙,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女友為友誼和愛情所做的努力,還有舅舅馬克辛的諄諄教誨、扶持和引導,最終使他成長為有益於人民的音樂家。

盲人彼得心智上的成長和後來的有所作為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馬克辛舅舅。這個在意大利民族解放鬥爭中失去右腿的老戰士,堅信“生活就是鬥爭”。為了使彼得成為殘而不廢的人,他毅然承擔起教育盲孩子的重任,而他在自己的學生的戰鬥旗幟上提出的箴言竟是——“不幸者衛護苦難者”,經歷過血與火洗禮的老戰士確實是心懷眾生的,而這也是作家人道主義思想的表現。是馬克辛,善意勸止了妹妹盲目的溺愛,使彼得不至成長為嬌生慣養、無所作為的盲少爺;也是馬克辛,把外界生活的風暴引進寧靜但閉塞的莊園,把彼得的心靈鍛煉得沈著而堅強;更是馬克辛,最終把彼得推出波彼爾斯基莊園的狹小圈子,走入廣闊的生活,使他有機會與勞苦大眾同呼吸,***患難,體味他們的歡樂與悲哀,忘卻自己的痛苦與不幸,最後成為壹個於人民有益的人。

我們節選的精彩片段,講述了馬克辛對深陷精神危機的彼得及時、正確的扶助引導,也點明了小說的主旨。盲人彼得對復明的渴望與追求是貫穿這部中篇小說的主線。復明的願望造成了主人公深重的思想危機,成為他憂愁與悲哀的根源。得到親人、女友關愛,衣食無憂的彼得,無疑比那些衣食無著、哀苦無告的殘疾人幸運得多。但彼得不理解這壹點,反而以他的殘疾不斷地折磨著親人們,甚至想到了“盲人為什麽要活著?”的問題。在關鍵時刻,彼得的舅舅馬克辛幫助了他。馬克辛也曾為自己的殘廢哀嘆命運不公,但盲孩子的出世使他改變了怨天尤人的態度,決定承擔教育彼得的重任,使盲孩子盡可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將來能夠成為有用的人,去衛護比他更苦難的人,也使自己的余生不至於白活。他為彼得的精神成長做出種種努力。在小市鎮郊外,他讓彼得接觸到盲乞丐生活的真實狀況,顯然,這種經歷對彼得觸動極大。盲丐們的生活讓彼得見識了更加深重的苦難,馬克辛的話語也使他意識到自己思想的狹隘,實現了與家人的和解。此後,彼得顯然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計劃,終於在精神上成熟起來,心靈變得沈著而堅強,並成功地擺脫了瞎眼這個自幼糾纏他,使得他不能安寧的癥結,走上了為大眾服務的道路,用他的音樂來愉悅聽眾、凈化心靈,更提醒幸福的人關懷不幸者。也就是說,失明雖在肉體上已不能改變,但彼得最終在精神上“復明”!這裏我們見出作家對生活意義、對幸福的理解,那就是只有將個體的生命與人民大眾的生活相結合,為人民服務,才能尋到人生的真諦和幸福。但更為重要的是,深受民粹派思想影響的柯羅連科,能夠擺脫民粹派脫離人民的狹隘觀點,而堅持與人民同呼吸,***患難,傾聽來自人民群眾的呼聲(這從他塑造盲音樂家成長過程就可以看出),這無疑是作家民主主義、人道主義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此篇小說深刻感人的魅力所在。為人民服務的觀點是全書的主旨。它對處於亞歷山大三世白色恐怖統治下俄國人民思想的啟迪,鼓舞他們對未來充滿樂觀情緒(對光明的追求),乃至我們今天的人們對生活意義的思考和追尋,都是不無裨益的吧?

小說的結構頗能體現作家柯羅連科的匠心。主人公精神的成長完善隨著季節的交替循環而逐漸展開,這種交替不是周而復始的原地不動,而是螺旋式逐漸上升的過程,經歷了彼得失明——苦惱仿徨——精神“復明”的心路完善歷程。這種螺旋式上升的巧妙結構和為人民大眾服務的觀點的不斷強化(它在尾聲中化為扣人心弦的音樂之聲)交織在壹起,使小說達到形式和內容上的完美結合。

小說對大自然、對大自然流動的和諧美妙的音樂之聲的描寫也是生動形象和富有詩意的。大自然可以說是彼得精神成長的又壹導師,它賦予了盲童彼得最初的音樂靈感,又使他的才能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得以發展成熟,還見證了彼得精神成長的歷程,並最終融匯到盲音樂家手下流瀉的震撼人心的音樂旋律中。可以說,在小說中,自然和人民是主人公精神“復明”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因素。

小說的語言流暢、簡練而又富於詩情畫意。它既有散文自由靈活的特點,又有詩歌的抒情和音樂性。對大自然天籟之音的描寫更是十分精彩。它們仿佛不是出自作家的筆,而是大自然借作家的靈心妙筆向讀者傾吐它亙古久遠的秘密。在這方面,作家柯羅連科作為屠格涅夫的繼承者是當之無愧的!

(邱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