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中文導遊詞:虢國博物館導遊詞

中文導遊詞:虢國博物館導遊詞

各位朋友,妳們好!

 歡迎來國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十佳人文景觀、全國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的三門峽虢國博物館參觀遊覽。我是講解(導遊)員×××,希望我的講解(導遊)能給各位留下美好的印象。

 虢國博物館是依托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周虢國墓地遺址而建立起來的遺址性專題博物館。它北依黃河,南望崤山,是壹座集文物陳列、遺址展示、園林景觀為壹體的現代化、多功能博物館,也是三門峽市目前的壹座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現在請各位隨我壹起來領略虢國博物館的風采吧!

 遊覽虢國博物館必然要提到“虢”、虢國。在這裏我壹壹向大家介紹。虢“字最早見於安陽殷墟甲骨壹期蔔辭,本義為雙手奮力搏虎的會意兼形聲字,引伸為象猛虎那樣去搏鬥。用虢取名,表明了作為西周初期分封的嫡親諸侯國——虢國人的能征善戰,並因其軍事力量強大,功績較多,受周王室器重而威鎮邦國。西周晚期,它從陜西東遷到河南三門峽壹帶,建都上陽(今市區李家窯)。在諸侯雄起,並蔑視周王的情況下,三門峽虢國國君為維護周王室權威,不遺余力,並因此得罪晉國。公元前655年,晉國用計借道虞國,出兵滅掉了虢國,”假虞滅虢,唇亡齒寒“的成語典故由此而生,並成為我國歷的三十六計中的第二十四計—— ”假途伐虢“。

 進入館區,在具有虢國特色彩旗的映照下,極具震撼力的是這磚紅色大型浮雕墻——《虢國車馬出征圖》。它由716塊廣東運來的紅砂巖刻繪而成,長57米,寬9.3米。作為全省的巨型浮雕作品,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軍事強國——虢國軍隊東征西討的史實。仿佛使人壹下子進入2800多年前的虢國,品味其獨特歷史文化內涵。

 在高高的黃河樓及二樓平臺上,四周景色盡收眼底。不遠處如帶狀的河流就是黃河。腳下,館的主體建築,如同壹輛周代的戰車橫亙在黃河之濱,向世人展示著曾經的威武英姿,建築學家用建築的凝固語言表述著虢國的歷史。

 進入序廳,右面墻壁上的這張巨幅彩照是攝影藝術家在附近的黃河邊拍攝的。光與影的組合顯示了母親河最亮麗的壹瞬。“我們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用毛澤東這位彪柄千秋的偉人的感慨作為題記,點明了黃河與中華民族的深厚關系。作為黃河文化其中壹環的虢國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樓梯口的這兩組玉人造型,各位可以猜猜它們象什麽?它們是按照虢季墓出土的壹個玉人仿制的。大家看它們,上頂玉壁,就象頭戴寬大的帽子,雙目下垂,雙手交叉於胸前,好似兩位迎賓使者畢恭畢敬的佇立在這裏,真誠地歡迎各位的到來。

 虢國博物館向社會開放的基本展覽有五個,它們分別是《虢國春秋——虢國歷史文化展》、《虢寶擷英——虢國墓地出土文物精華展》、《車轔馬蕭——虢國大型車馬軍陣遺址群展》、《國君覓蹤——虢季墓遺址群展》、《梁姬風韻——國君夫人墓出土文物展》。下了樓梯,這五個展館在古香古色的背景音樂聲中壹壹展現。

 《虢國春秋》展用文字、圖片、沙盤、壁畫、藝術造型等多種形式,向大家介紹虢國的歷史(由來、都城、疆域、國君世系)及虢國墓地的發掘情況。請大家看虢國墓地位置沙盤,在這裏我向各位介紹虢國墓地發掘情況。虢國墓地遺址就位於三門峽市區北部上村嶺的這片高崗上,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壹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大型邦國公墓。西周、春秋時期的高級貴族族葬地在河南省浚縣辛村的衛國墓地、平頂山的應國墓地、北京房山縣琉璃河的燕國墓地和山西晉侯墓地等都有發現,但象虢國這樣如此嚴整、如此規模的公墓及陣容龐大,氣勢恢宏的車馬坑群則極為罕見。從20世紀50年代發現以來,虢國墓地先後經過5次鉆探,兩次大規模發掘,探明各類墓葬遺址近800處,出土各類文物3萬多件。其中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北部高級貴族墓葬區發掘的兩座國君墓,壹座國君夫人墓和壹座太子墓等最為,相繼出土各類文物26000多件。其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制作之精、保存之好、價值之高都是建國以來兩周考古中僅有的。國君虢季、虢季夫人梁姬及太子的陪葬車馬坑群氣勢壯觀,按行軍隊列擺放,構成了我國最早、規模的地下車馬軍陣。它們充分體現了西周時期級別的諸侯君王的奢華生活,為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史料。難怪世界的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贊譽其為“驚人的考古發現,燦爛的古代文明”。壹位外省來的老考古工作者也不無感慨地說:“我壹生中能挖掘壹座有這樣豐富內涵的墓葬,將死而無憾。”虢國墓地也在1990、1991年連續兩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又入選“20世紀河南10項、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在各位對虢國的歷史有了壹個簡要的了解之後,請大家隨我進入《虢寶擷英》展廳。

 《虢寶擷英》展出的是90年代以來虢國高級貴族墓葬區發掘出的文物精品,它們按青銅珍品、玉器精華和其它質地文物三部分進行展出。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因其顏色青灰而得名。虢國墓地出土的青銅器不僅有威嚴凝重的食器、水器、酒器、樂器等廟堂禮器,也有紛繁多樣的兵器、生產工具和車馬器。它們數量眾多,造型別致,制作精美,青銅的應用滲透到虢國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這組展櫃中陳列的是2011號太子墓出土的壹整套禮器鼎、簋、鬲,它們是貴族們平時生活中使用的食器,被組合使用在大型禮儀場合以表示其身份和地位。他們活著時這樣使用,死後也按這樣的規格隨葬。據當時的規定,貴族們身份和地位不同,所使用的鼎、簋、鬲數量也不同。這7鼎、8簋、8鬲體現的是相當諸侯壹級的級別。在“青銅珍品”中,獸叔盨,虢碩父簠等均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盨作為食器,流行於西周晚期,它的蓋上有四個足,可以讓器蓋反過來平放盛物。這件盨可謂文物,它制作精美,色澤光亮,表面幾乎沒有銹蝕的痕跡,器蓋上鑄有4行31字,為“獸(單)叔奐父乍(作)孟姞旅盨,用(盛)、(稻)、(穛)、需(糯)、(粱),加(嘉)賓用餮,有飤(食)則邁(萬)人(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翻譯成現代文就是:獸叔奐父為孟姞作銅盨(讓她)用此盛粱、稻、糯米等做成的食物供佳賓們享用。有了食物就能夠萬年無疆、萬壽無疆,子子孫孫們可以永遠使用它。從銘文內容可知這件銅盨是單國貴族為女兒嫁到虢國所送的陪嫁,這為研究虢國與其它諸侯國的關系提供了實證。簠也是禮儀活動時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青銅食器,出現於西周後期,流行於西周未春秋初。它的形制以幾何形為主,棱角分明,俊秀灑脫,蓋和器形狀相同,上下對稱,合起來成為壹體,分開則為兩個器皿,使用時極為方便。這件虢碩父簠,通高19厘米,蓋、器銘文相同,銘文自左至右豎排三行為:“虢碩父乍(作)旅 (簠),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享)”。因古文字中石與碩相通,使我們想到西周末年為幽王出烽火戲諸侯點子的有名權臣虢石父。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曾提到他。根據史料記載虢石父憑著周幽王的寵信,挑唆幽王廢掉申後和太子臼,立幽王特別寵愛的美女褒姒為皇後,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並與褒姒結成死黨,狼狽為*,這就極大地破壞了周立國以來執行的嫡長子繼承制,嚴重降低了周天子的威信,激化了周王室與申國(在今河南南陽市北)的矛盾。後來,幽王為換取褒姒壹笑,竟聽從虢石父的鬼話,以烽火戲弄諸侯,招致諸侯們判離。公元前771年,申國、曾國(在今河南方城)壹氣之下聯合犬戎等少數民族部落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於驪山腳下。申侯和曾侯就立原太子臼為王,這就是周平王(公元前770到前720年在位)。周平王即位後,遷都洛邑(今洛陽),人們後來就稱洛邑的周為東周。

 商周時期,高級貴族在舉行各種禮儀活動時,都要配以音樂,以此來協調動作和烘托氣氛,“鐘鳴鼎食”這個成語就是反映他們這種奢華生活的。在虢國墓地,國君和太子墓出土的青銅樂器主要有鐘、鐃等。

 鐘是壹種打擊樂器,用木槌敲擊演奏。在當時,它同鼎壹樣是壹種權力和身份的象征,是體現當時社會等級制度的重要工具。按照懸掛方式的不同,鐘可分為甬鐘和紐鐘。這裏展出的是甬鐘。鐘在使用時壹般成組出現,形制、紋飾、銘文壹樣,只是大小依次遞減,這樣的壹組稱為編鐘。商代的編鐘三枚壹套,晚期五枚壹套,西周中晚期增至八枚壹套,東周時期增至九枚壹套,也有單獨壹枚的稱“特鐘”。鐘的大小與音的高低有很大關系,大小相差越大,越可以利用其不同的聲響效果演奏出壹種莊嚴崇高,甚至是肅穆可怖的樂曲。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的這八件鐘鐘體厚重,造型相同,大小依次遞減,只是個別遞減幅度有所不同。鐘體各部結構勻稱,鑄造精細,經專家鑒定,有六枚為雙音鐘,就是說這六枚鐘,每壹個鐘可敲出兩個音。在中間部位敲出的叫“隧音”,轉角處敲出的叫“鼓音”。兩個音相差大三度或小三度。鐘的內壁還有調節音的高低的調音槽,可見它們都是實用器。雙音鐘與單音鐘的區別,就在於鐘的右鼓部是否有側鼓音的敲擊點標誌鳳鳥紋。根據資料我國古代的音列為宮、商、角、徵(zhi至)、羽五個音節,也即現在的1,2、3、5、6缺4、7兩個半音。而這八枚鐘,卻有4個音1、3、5、6缺2(即商)。這是因為西周滅商後,出於對商朝的蔑視,認為“2”為亡國之音而不用商音,故周代的音列只有4個。虢國墓地出土的編鐘音列在五聲中用四聲,這反映了作為周的壹個諸侯國,虢人在此時仍然恪守著周在禮樂制度上規定的這壹條重要的政治準則。看完了莊嚴大氣的青銅器之後,我們接著欣賞虢國墓地出土的精美玉器。

 整個虢國墓地***出土玉石器3500多件組,其中90年代第二次發掘出土的占絕大多數。它集兩周玉器之大觀,是繼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之後,最為引人註目的壹批商周玉器,為其它地區所罕見。從玉材看,它們的絕大部分為優質的新疆和田玉(新疆和田玉是我國玉質的玉器);從制作水平看,它們形神兼備,多為精絕之作。其中的絕大部分出自虢國國君治下的玉工之手,還有部分來自是周王室的制玉作坊;從時代上看,有屬於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圓雕豬龍,有商王武丁、帝乙、帝辛時期的玉器,也有西周早、中、晚期及春秋早期的玉器。總之,發掘出土的這批玉器是虢國墓地出土文物中的精華,是虢國物質文明的象征。為兩周史、玉器史的研究提供了難得而龐大的標準器群。

 “玉器精華”展出禮玉、佩玉、殮玉三大類玉器。禮玉是周代貴族在祭祀、朝聘、宴享等禮儀場合使用的玉器,有壁、璜、圭、琮、戚等。龍紋白玉壁是禮玉中的精品。看完了禮玉,接著向各位介紹佩玉。身上佩玉這種習俗從新石器時代後期開始,殷商時常見,到了周代,隨著玉器被貴族們視為人格化的象征,喻人以玉,用玉多少、佩飾的長短,復雜的程度成為其身份地位的重要標誌之壹;虢國貴族墓地出土的玉佩飾可分為組合佩飾和單體佩飾。組合佩飾有發飾、項飾、腕飾及大型多璜組玉佩等。單體佩飾包括玉玦、管、璜、璧及數量眾多的仿生玉器。仿生動物玉佩中,神秘莫測的玉龍、玉鳳,兇猛咆哮的玉虎、玉狗,活潑可愛的玉鳥、玉兔,水中遊動的玉魚,溫順小憩的臥牛等北溫帶常見的動物物種幾乎全部囊括。由和田玉做成的這件玉人形佩,玉人為側面,雙腿向上彎曲呈蹲狀,面部瘦削似猴臉。神奇的是,其頭頂雕琢壹盤龍,龍頭朝下,附於人頭後部,另有兩條龍分別雕琢在玉人的頸部及臀部,它們巧妙地寄附於人體之中,遙相呼應,極為生動,體現出周人與龍的特殊關系。殮玉是指專門為死者制作的祈求屍體不朽的玉制品。古人相信靈魂不滅,因而想方設法保護死者遺體。受玉器堅硬特性的影響,從舊石器時代開始,人們認為玉能保護屍體精氣,使死者的精氣與現實社會相勾通,從而形成了用玉殮葬的習俗。商周時期以玉殮葬的風氣更為盛行,並已初步形成壹套殮玉制度:高級貴族死後下葬,頭上枕玉,面部覆蓋玉,口中含玉,手中握玉,腳下踩玉,腳趾縫夾玉。虢國貴族墓地出土的殮玉主要有綴玉面罩(綴玉瞑目)、玉琀 、玉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