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的眼睛
畫家的眼睛,總能在畫布上看到符合他們情懷的視覺形象,音樂家的耳朵,總能聽到萬物所發出的喃喃細語。與其說是看和聽,不如說是憑心靈領受到神秘的喻示,再通過他們的作品向人們轉述,這就是藝術家們天分和靈感的來源。音樂和繪畫以不同的形式,相通的意念,相同的結構,讓藝術家們,把從生活中的體驗,分別以旋律,節奏 和音,和線條,色彩,明暗來調配,組合成讓人們可體會到的,產生***鳴的作品,用樂句的意象撩起人心中的圖畫,用色彩的光影傳達人心中的音響。
因為吳倩總是忙於到處去演奏,這次終於可以去皇家音樂學院采訪她,心情欣悅。當我準時趕到時,大堂近門口處坐著個長 女孩,身邊有壹大袋東西,眼睛掃著進來的人,她就是吳倩。我走上前跟她打招呼,她眼睛壹亮,笑容很甜美。然後拿起大袋東西(看來壹會訪問完了,還有排練。)帶我到學院的餐廳,找了個較安靜的角落,我們開始在這音樂學府談起了音樂和人生。
6歲學鋼琴已經算晚了壹點
戴莉(以下簡稱戴):“每個人都從壹出生就接受了不同的天賦,有最適合做某事的長處。妳小時候自己選擇了學鋼琴,音樂也選擇了妳,妳的音樂路是平坦的,亦步亦趨的進入音樂的殿堂嗎?”
吳倩(以下簡稱吳):“在中國小孩子壹般3-4歲就開始學鋼琴,我6歲學琴時,我的啟蒙老師說晚了壹點,但當我學了壹段時間,老師說我進步很大,很有天賦。9歲時我考取了上海音樂學院附小的公費生,全上海只有6個名額,師承姚事真教授。並贏得兒童鋼琴比賽的第壹名。”
18歲時還不是壹個藝術家,只是壹個技藝高超的演奏者
吳:“我11歲的時候,有壹次比賽沒得任何獎項,在這之前,我從來都是第壹,所以當時很失落。18歲時在Wigmore音樂廳,開了我第壹次的獨奏音樂會,有壹個音樂評論家說:‘她還不是壹個藝術家,只是壹個技藝高超的演奏者。’外國人對華人音樂家的印象就是技術好而對樂曲表達不夠。我當時很傷心,我就在以後多註重表達,對樂曲的理解,用心體會。現在的評論越來越好,也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戴:“有評論家把妳和‘鋼琴巨人’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ein)作比較:‘甚至顯得比魯賓斯坦更具陽剛的氣魄。’那這個陽剛,我們可不可以理解成是率性的,奔放飽滿的,自由揮灑的,充滿著力度和動感的呢?”
吳: “魯賓斯坦是我最崇拜的音樂家,霍洛維茨是比較炫技的,魯賓斯坦有壹種大氣派,旋律的處理,想得很廣闊。這種大氣派不是很大的動作,誇張的表情,而是所有的感情都集中在手指上。是壹種內在的力量。這是我所追求的。”
戴:“魯賓斯坦被評為即興的演奏家,這個即興是表示他的演繹風格較為隨心所欲嗎?會隨意添加或改變原作嗎?是否率性而為更能釋放激情呢?”
吳:“是要有壹點即興,但不能太過分,要尊重作曲家,只是加上自己獨立的東西和不同的感受,只有演奏者自己靈魂深處的震動,才能感動觀眾。”
繪畫和音樂的關系
戴:“聽說妳對美術和音樂之間的聯系,很有心得,可以談談音樂和繪畫之間的殊途同歸,異曲同工嗎?好像音畫和音詩,用意象,情景撩起人心中的圖畫。”
吳:“我正在寫壹篇論文就是論述畫和音樂的關系,很多時音樂家看到風景而作曲,為了心中的畫面尋找理想的音色,而畫家聽到音樂而畫畫,為心中的音響尋找合適的線條。有些著名音樂家,像斯克裏亞賓(Alexander Scriabin) 等,相信12個音符是有色彩的。”
戴:“妳有學過繪畫嗎?”
吳:“這在學彈琴之前,4歲時學過畫畫,後來學琴,覺得鋼琴更有趣。”
就是簡單的音階do re mi,內心的表達也不容易。
戴:“妳的天賦是:妳有特別靈巧的手?還是有特別靈敏的感覺呢?換言之,妳覺得是壹定要有過硬的技術,才能隨心所欲的表達妳心中的感受?還是首先有了音樂性這個紅花,才能考慮用技術性這個綠葉去烘托,正像先有蛋,還是先有雞壹樣的糾纏不清。”
吳:“感覺是最重要的,技術可以練。當妳太年輕時,會因為閱歷不夠,所以理解不夠深,但當妳有了壹定的年紀,心靈又沒有少年人的純凈。所以感覺是很難拿捏,很重要的。”
戴:“所有中國的鋼琴家都在談論拉赫曼尼諾夫的鋼琴第二協奏曲,那是需要很高技巧,和很難表現的樂曲嗎?”
吳:“拉赫曼尼諾夫是浪漫主義的作曲家,我覺得很難分甚 是難和不難,就是簡單的音階12345,內心的表達也不容易。柴可夫斯基的更難,莫紮特的作品看似容易,實際很難理解。”
戴:“這就是為甚 所有老的音樂家都喜歡莫紮特的作品,魯賓斯坦和霍洛維奇在晚年的時候都酷愛莫紮特。當有壹定的經歷之後,會重新認識,理解和糾正以前的誤解。”
像有壹點“鹽”的味道
戴:“拉赫曼尼諾夫的創作特色是,充滿了不協和與悲劇性。隱藏在音符底下的騷動,不安,強烈的觸動人心,就是在樂曲的光明尾巴之後,也揮之不去。妳有同感嗎?”
吳:“我的啟蒙老師姚事真教授曾在俄國留學,我在梅紐因音樂學院的老師也是俄國人,曾經得過蕭邦鋼琴比賽獎,現在已經過世了,我也去過俄國,在那裏,我看到人們臉上有壓抑感,我覺得俄國作曲家的曲子總帶有壹絲悲哀感,懷舊感,就是幸福的曲子,歡樂的曲子,這種感覺也無處不在,像有壹點“鹽”的味道。”
只有自己先感動,才能感動觀眾
戴:“蕭邦連練習曲也寫得精美絕倫,他的樂曲美麗動人,‘像藏在花叢中的槍支’(舒曼),樂曲背後卻是壹聲聲撕裂靈魂的呼喚。我覺得這對演奏者要求極高,怎樣讓聽眾聽得出來,怎樣攪動聽眾靈魂的最深處?”
吳:“蕭邦因為他本人是鋼琴家,他的曲子技巧再難,但彈起來順手,舒服,有的作曲家的作品會有壹點別扭。想起我第壹次失戀的時候,很傷心,吃不下睡不著,當我要到德國去演出,我彈的是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我當時心裏很感觸,壹直在流淚,觀眾很敏感,他們沒有看到我流淚,但他們也都在流淚。所以我希望在演出前自己先感動,人在發抖,激動。只有自己先感動,才能感動觀眾。”
戴:“那妳演出前會緊張嗎?”
吳:“9歲時第壹次比賽,很緊張,從此就沒緊張了,我壹坐在琴凳上,就進入了作品的世界裏,沒想太多。”
印象派作品是註重和音的不同改變
戴:“阿爾貝尼斯Isaac Albeniz 的樂曲是濃厚的西班牙舞曲風,還是早期的印象主義的風格,在我的印象裏,印象派和表現主義的樂曲就是沒有旋律的代名詞,所有音符都是突兀的,之間沒有聯系的,興之所至的,只是作曲家零星的捕捉著靈感,是這樣嗎?”
吳:“印象派作品是註重和音的不同改變,和印象派的畫壹樣,和音組在壹起,糅合在壹起,有種朦朦朧朧的感覺,很敏感的,隱藏的感覺。”
認真,負責的對待每壹個音樂會
戴:“談談妳最難忘的獨奏會,和最夢寐以求的演奏。即是過去的,現在的和將來的妳要表達的理想美。”
吳:“我當然最希望能夠在 Royal Albert Hall 開獨奏會啦,不過我會認真負責的對待每壹個音樂會,無論是多小的演出。這是壹個音樂家應該有的品格。”
所有派別的音樂都是美好的
戴:“魯賓斯坦最有名的壹段話,道盡了他的感慨:‘對德國人來說,我是俄國人,對俄國人來說,我是德國人,對基督教來說,我是猶太教徒,對古典樂派來說,我是華格納風,對華格納曲風的人來說,我是保守曲風,我不是水裏的魚,也不是地面上的禽 ,我是壹個未完成的男人。’那妳是否也有:對英國人來說我是中國人,對中國人來說我受西方教育和影響,演奏西洋的東西呢?”
吳:“我13歲來英國,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文化。音樂是無國界的,圈子更豐富更大。所有派別的音樂都是美好的,都是人的感覺。每次我回到中國,都欣喜地發現,中國的音樂事業發展得很快,而且更全面。但是英國很尊重人才,我想音樂家也是屬於世界的。”
戴:“妳在東西方都有影響,妳怎樣可做到這些呢?東西方都以最大的空間,去鼓勵,發掘有才華的藝術家,給他們創造了映襯他們才華的背景,妳覺得哪裏才是妳可以縱情馳騁的大舞臺?”
吳:“中國和整個亞洲的市場都很大,我希望能夠在中國發展。近期中國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音樂家。”
真正的藝術家人品要高尚
戴:“妳並不想被定位成“技術高超的鋼琴家”,而是希望被公認為壹名“真正的藝術家”,可以具體談壹下,“真正藝術家”的含義嗎?”
吳:“我還年輕,我還在繼續找自己的東西,真正的藝術家人品要高尚,音樂要自然體現。還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戴:“妳是音樂家但也是年輕人,妳的生活除了音樂,還有什麽愛好?妳和其他年輕人的生活有甚 不同嗎?”
吳:“我喜歡看電影,看書,還喜歡玩電腦 Game。”
音樂怪傑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對女性和黃種人鋼琴手有偏見,他曾認為女孩子無論怎樣有才華,壹旦結婚生子,壹切努力都會白費。至於黃種人,他認為雖然有過人的技巧,但沒有西方文化的熏陶,始終難成大器。但是當他指導過中國學生後,他的偏見動搖了,後來他說:“我很喜歡中國人,因為他們既有天分,又肯下功夫。”
執著,聰慧,靈性,既有天分,又肯下功夫,這就是青年華人女鋼琴家- 吳倩給我的印象。
吳倩專輯 華裔鋼琴家吳倩首張個人古典大碟即將發行
曾為英國女王及王室安德魯王子親自彈奏的華裔天才女鋼琴家吳倩將於4月15日晚19點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舉行個人首張古典大碟的新專輯發布會,正式宣告了這位華裔天才女鋼琴家鋼琴事業上的又壹個裏程碑。 6歲起在上海音樂學院習琴,13歲開始在英國曼紐因音樂學院師從鋼琴系教授的吳倩曾被英國及歐洲各大古典樂評論家譽為 “琴壇新星”, 十年磨壹劍, 吳倩首張個人專輯終於浮出水面, 此次個人處女大碟由英國DAL SEGNO唱片公司榮譽出品,其中囊括了世界頂級鋼琴大家的代表作品: 舒曼的KREISLERIANA; 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12號和PETRARCH奏鳴曲104號, 同時還特別收錄了倫敦年輕作曲家ALEXANDER PRIOR的SVYATOGOR’S QUEST VARIATIONS, 同時也是壹首秉承了吳倩鋼琴造詣中濃濃的俄國鋼琴特色的作品.
被英國《獨立報》贊譽為“2007年古典音樂新星”的華裔女鋼琴家吳倩生於1984年中國上海的壹個文化世家,6歲起開始在培育過無數音樂天才的上海音樂學院附小和附中
學習鋼琴。尚在孩童時期,吳倩就嶄露出她過人的音樂天賦和鋼琴才能。在13歲時,她的壹首莫劄特小奏鳴曲征服了英國鋼琴大師特魯普教授(Malcolm Troup), 並為她申請到英國著名的曼紐因音樂學院 (Menuhin School)全額獎學金,將她帶到英國深造。在曼紐因音樂學院就讀的五年時間裏,吳倩先後跟隨名師伊麗娜紮裏茨卡婭(Irina Zaritskaya)、阿那爾多科恩(Arnaldo Cohen)學琴, 同時她還參加了眾多大師級音樂班,獲得許多世界壹流鋼琴家如貝拉大衛多維奇(Bella Davidovich)、莫雷佩拉亞(Murray Perahia)和安德拉斯希福(Andras Schiff)的賜教指點,期間更頻頻獲得多個比賽的獎項和眾多藝術獎學金諸如Boise基金獎學金,馬丁獎學金和Tillett獎學金等等。之後吳倩又獲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全額獎學金,師從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克裏斯托福艾頓(Christopher Elton)繼續深造鋼琴藝術,並於2008年順利獲得該學院的碩士學位。同年,吳倩更收到英國皇室的熱情邀請,和她所帶領的知名三重奏組合壹起為英國女皇伊麗沙白二世親自演奏,得到皇室家族的大加贊賞。然而這才只是這位天才鋼琴少女獨在異國的音樂生涯中最濃墨重彩的藝術經歷的壹部分。
從15歲開始,吳倩就在許多世界著名音樂廳表演: 15歲,在英國著名的伊莉莎白皇後大廳演奏莫劄特降E大調第14鋼琴協奏曲; 15歲,在瑞士格施塔德(Gstaad)舉行的Menuhin Festival中表演獨奏;16歲,作為馬丁音樂基金會頒發的悉尼派瑞獎獲獎者與英國愛樂樂團在倫敦聖約翰史密斯廣場合奏,***同演繹聖桑(Saint-Saens)的第二鋼琴協奏曲;16歲,吳倩贏得英國Tunbridge Wells國際青年藝術家獎,也因此有了她在英國音樂聖殿Purcell Room的第壹個獨奏會;17歲,與美國鋼琴大師Leon Fleisher同臺演奏;同年入選Park Lane音樂秀節目,繼續在Prince Room音樂大廳演奏了包括Ligeti Etudes和Elliot Carter的作品,以及當代作曲家Malcolm Singer的作品《Toccata》的全球首演,這些演出受到了英國當地多家主流媒體熱情洋溢的好評,並在BBC Radio 3(英國最大的古典音樂頻道)現場轉播。在之後的時間裏,吳倩的音樂事業進壹步擴大,除了開展了歐洲範圍內的世界巡演之外,還在西方各大知名的國際音樂節上嶄露頭角。2002年吳倩在英國各大城市舉辦了巡回演出,同時分別參加了包括Harrogate, Grassington, Norfolk, Norwich和倫敦蕭邦音樂節等音樂節擔任表演嘉賓,並在Fairfield Halls、Blackheath Halls和舉世聞名的Wigmore Halls舉行了獨奏音樂會。之後不久吳倩更獲邀請出席了聲譽極高的倫敦Messiaen音樂節,同鋼琴大師Pierre-Andre Valade和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室內交響樂團壹同合奏了名曲‘Un Vitrail Et Des Oiseaux’,贏得全場持久的熱烈掌聲與歡呼贊揚。
在談到即將發行的首張個人專輯時,吳倩描述說舒曼的KREISLERIANA是壹首最讓她有親切感的作品. “這樣壹首膾炙人口的經典著作,難免會讓人聯想起其他版本的演奏作品, 然而我覺得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演繹它,我能感受得到舒曼在創作時候的兩種自我碰撞的激情”, 而在談到李斯特的作品時吳倩表示兒時壹次偶然閱讀到的中國傳統詩歌給了她巨大的靈感和啟發, 同時這首作品也成為吳倩2008年在回歸WIGMORE HALL進行專場獨奏會的壓軸作品,獲得英國<獨立報>音樂評論員的極大贊譽和肯定,更形容 “如果BRAHMS本人把這些接觸作品形容為 ‘我憂傷情緒的搖籃’的話,那麼吳倩的彈奏無疑是為BRAHMS式的憂傷給予了更完美的特寫.”
在2009年接下來的行程中,吳倩將同她在曼紐因學校的同伴們組成的, 曾經獲得2009年LEONARD BERNSTEIN獎的SITKOVETSKY鋼琴三人組在英國,德國和荷蘭進行巡回演出,吳倩興奮地說非常享受與樂團壹同演出的經歷, “是壹種與眾不同的感受,可以互相分享和交換大家的音樂感受,這是壹件再奇妙不過的事情.” 同時,吳倩還將參加5月8號到5月10號在CHANNEL ISLAND OF JERSEY舉辦的LIBERATION音樂節, 而作為音樂節的藝術總監,吳倩表示將會同音樂慈善組織MUSIC IN ACTION壹同完成音樂節的各項演出活動安排,並希望將本次音樂節辦成歷史性的傳承音樂節,把更多更好的古典音樂帶給更多的人欣賞.
與那些壹味追求技巧的鋼琴家不同,吳倩非凡的精湛彈奏技巧可以說只是她獨樹壹幟的鋼琴藝術的基礎。“我希望像我最崇拜的鋼琴家阿圖爾 · 魯賓斯坦(Artur Rubinstein)那樣,把音樂裏的詩情畫意描繪出來,”她說,“我希望我的音樂能讓人們忘記那些表面的形式化的技巧,我要我的音樂是可以歌唱的,是可以傳達壹切的。”研修碩士學位時吳倩就壹直在鉆研音樂與美學之間的聯系,並嘗試將兩者和諧自然的融為壹體,形成了獨特的“倩式”演奏風格,正如英國衛報這樣評論到,“倩的演奏完美的傳遞了樂曲中蘊涵的難度技巧,又深刻地讓人感受到樂段飽含的情愫和句章的清晰感。她的鋼琴彈奏透露出非同壹般的成熟感和深情度”。而英國《獨立報》古典音樂評論家Michael Church在2006年聽完吳倩的演奏會後更熱情贊譽道,“她彈奏的阿爾貝尼斯(Albeniz)色彩飽滿,她表現的拉赫瑪尼諾夫(Rachmaninov)威嚴壯麗,她演繹的舒曼(Schumann)極具輕柔恬靜的抒情格調。如果蒙上眼睛,我會猜那是出自壹位西方男鋼琴家之手。”其他各大古典音樂專業雜誌、電視臺包括英國國家電視臺BBC4和BBC TV World也均對吳倩的鋼琴表演作了專題報導和采訪。而對於這些,吳倩的回應很簡單,她不想只是被定義為技巧高超的鋼琴家,而是希望被公認為壹名真正的藝術家。
吳倩首張個人古典大碟專輯發布會具體安排:
時間-4月15日周三晚 19點
地點- David Josefowitz Recital Hall
Royal Academy of Music,
Marylebone Road
London NW1 5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