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曾被譽為“歌舞之鄉”、“音樂的海洋”,是祖國西南邊疆的“民族音樂藝術寶庫”。的確,長期生活在這裏的各族人民,年復壹年代代相傳,為我們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民族音樂。
雲南民間音樂匯集了20多個民族不同的音樂文化傳統和藝術成就,反映了各民族不同的歷史、生活、民族性格和藝術情趣,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從而顯示出中國其他任何地區的傳統音樂都無法比擬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讓我們隨著這些優美的旋律來壹次雲南民樂之旅吧!
有壹個美麗的地方
“這裏是傣族生長的美麗地方,密密麻麻的寨子緊緊相連,彎彎曲曲的小河……”
每當輕柔的葫蘆絲響起,鳳凰竹下曼妙的身影就在我腦海中蕩漾...彎彎曲曲的小河,密密麻麻的寨子,豐碩的果實,整齊的稻田,掛滿枝頭的孔雀。
月亮出來皎潔明亮,想起了深山裏的哥哥。。。。。。
多麽樸實的雲南情歌!
葫蘆絲也叫葫蘆簫,傣語叫楠木道德(楠木道德就是葫蘆的意思)。流行於西雙版納、德宏、保山、瑞麗等傣族地區,也流行於阿昌、布朗族、德昂族。葫蘆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葫蘆絲起源的動人傳說。在傣族人民中流傳著壹個感人的故事:很久以前,阿呆家的小不點抱著壹個大葫蘆,冒著驚濤駭浪,救出了他的心上人。他堅貞的愛感動了佛陀,佛陀把竹筒插入金葫蘆,送給勇敢的小布毛,小布毛拿起金葫蘆,吹出美妙的音樂。突然,風平浪靜,鮮花盛開。洋洋得意地祝這對夫婦好運和幸福。從此,葫蘆絲在傣族家庭中代代相傳。
傣族人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節日裏,無論是在河裏劃龍舟還是在河邊高飛,在廣場上奔忙還是在竹樓裏飲酒,都伴隨著傣族動人的歌聲。贊哈(民謠歌手)在葫蘆絲的伴奏下,唱出了古老的傳說和美麗的神話,舊社會的苦難和新社會的幸福。
葫蘆絲的結構比較特殊,使用的材料都是天然的,制作過程都是手工完成的。它由葫蘆、主管、簧片和附管組成。主管有七個孔,範圍是3 5 6 7 1 2 3 4 5 6。連接的管道不斷發出聲音。葫蘆絲發音優美、親切,略帶鼻音,善於表達溫柔細膩的感情,給人壹種含蓄朦朧的美感。因其聲音如顫絲般優雅柔和,故稱葫蘆絲。
巴吾是流行於雲南哈尼族、彜族等少數民族中的中音蘆管樂器。它用嘴包住嘴來玩耍。它與葫蘆絲有著共同的起源。它的發音原理壹樣,音域壹樣,演奏方法壹樣,音色也差不多。只是巴烏的音色較粗,所以有“會吹葫蘆絲就吹巴烏”的說法,所以被稱為姊妹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