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qq音樂 - 文言常識樂曲音律

文言常識樂曲音律

1.古代文化常識的古代音律

古樂調分為宮(C)、商(D)、角(E)、變徵(F)、徵(G)、羽(A)、變宮(B)七種。變徵相當於現代西洋樂的F調,聲調悲涼。羽聲相當於現代西洋樂中的A調,比變徵音高,能表現激憤或高昂的情緒。如《戰國策.燕策》:“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瞠目,發盡上指冠。”宮五音之壹。通常相當於今首調唱名中的do音。“宮”音為五音之主、五音之君,統帥眾音。《國語·周語下》曰:“夫宮,音之主也,第以及羽。”《禮記·樂記》曰:“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宋張炎《詞源·五音相生》亦曰:“宮屬土,君之象……宮,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施始生,為四聲之綱》。”宮調(式)又為眾調(式)之“主”、之“君”,即就其今所謂之“調高”而言。《隋書·音樂誌》雲:“每宮應立五調”“牛弘遂因鄭譯之舊,又請依古‘五聲五律’旋相為宮:‘雅樂’每宮但壹調,惟‘迎氣’奏五調,謂之‘五音’;‘縵樂’用七調……”此所謂“宮”,與“均”通。有以宮音為主音、結聲構成的調(式)名。唐段安節《樂府雜錄·別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曰:“宮七調第壹運正宮調,……第六運仙呂宮,第七運黃鐘宮。”張炎《詞源》亦曰:“十二律呂各有五音,演而為宮為調……黃鐘宮(均):黃鐘宮(調式)、黃鐘商(調式)、黃鐘角(調式)、黃鐘變(變徵調式)、黃鐘徵(調式)、黃鐘羽(調式)、黃鐘閏(閏宮調式)。”

商五音之壹。通常相當於今首調唱名中的re音。“商”音為五音第二級,居“宮”之次。古人認為,“商,屬金,臣之象”,“臣而和之”。有以商音為主音、結聲構成的調(式)名。如唐段安節的《樂府雜錄·別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中的“入聲商七調”。

角五音之壹。通常相當於今首調唱名中的mi音。“角”為五音之第三級,居“商”之次。古人以為,“角屬木,民之象”。有以角音為主音、結聲構成的調(式)名。如唐段安節的《樂府雜錄·別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中的“上聲角七調”。在古代的調(式)中,有以角音為調之角調,或有以閏宮為角之角調。

徵五音之壹。通常相當於今首調唱名中的sol音。“徵”為五音之第四級,居“角”之次。古人以為,“徵屬火,事之象”。有以徵音為主音、結聲構成的調(式)名。

羽五音之壹。通常相當於今首調唱名中的la音。“羽”為五音之第五級,居“徵”之次。古人以為,“羽屬水,物之象”。有以羽音為主音、結聲構成的調(式)名。如唐段安節的《樂府雜錄·別樂識五音輪二十八調圖》中的“平聲羽七調”。

變徵古音階中的“二變”之壹。角音與徵音之間的樂音。《史記·荊軻傳》曰:“高漸離擊築,荊軻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宋人亦有稱變為閏,曰閏徵。在十二律,通常指較徵音下壹律之音(相當於#fa);也有較角音上壹律之音(即清角,相當於fa),又《隋書·音樂誌》引鄭譯與蘇夔俱雲“今……‘清樂’黃鐘宮(均)以小呂(仲呂)為變徵”。有以變徵為主音、結聲構成的調(式)名。《隋書·音樂誌》記載,蘇夔曰:“每宮(均)應立五調(式),不聞更加變宮、變徵二調(式)為七調(式)。”鄭譯答之:“周有七音之律……今若不以‘二變’為調曲,則是冬夏聲闕,四時不備。是故每宮(均)須立七調(式)。”眾人從之。在宋張炎《詞源·八十四調》十二宮(均)下,皆有七調(式),列“變徵”之“調式”。

變宮古音階中的“二變”之壹。羽音與宮音之間的樂音。宋人有稱其為“閏宮”者。在十二律,有指較宮音下壹律之音(相當於si),如《後漢書·律歷誌》雲:“黃鐘為宮……應鐘為變宮”;亦有較羽音上壹律之音(相當於bsi),如《晉書·律歷誌》雲“清角之調(音階)以姑洗為宮,……太簇為變宮”。有以變宮為主音為結聲構成的調(式)名。

2.中國古代的音律都是什麽

希望對妳有幫助 音律

古代有五音和七音,這個“音”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音階,五音就是宮商角徵羽,再加上變宮、變徵,就構成了七音,與今天的七音階對比是: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1 2 3 4 5 6 7

七音中,以其中任何壹音為主(即作為樂曲主旋律中居於核心地位的主音),就構成了壹個調式,不同的調式有不同的感***彩和表達功能,因而也能產生不同的音樂效果。例如《荊軻刺秦王》敘述荊軻壹行出發時,“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變徵之聲”就是變徵調式,這種調式旋律蒼涼悲壯,適宜於悲歌。下文又有“復為羽聲慷慨”,“羽聲”就是羽調式,這種調式高亢激越,所以聽後“士皆嗔目,發盡上指冠”。

古代有六律,只古樂的十二個調,它包括黃鐘、無射等六個陽律以及大呂等六個陰律,十二律不但各有特定的名稱,而且還有固定的音高,如黃鐘相當於今天西樂的C調,無射相當於A調等。

古代還有八音,是對樂器的統稱,包括金(鐘等)、石(磬等)、絲(琴瑟等)、竹(管、簫等)等八類,每類包括若幹種樂器,如《石鐘山記》“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無射”就是無射鐘,因為此鐘合於無射律;歌鐘就是編鐘,它常用於歌唱伴奏,所以稱為“歌鐘”。

中國民族樂器是中國音樂必不可少的組成,經數千年發展形成了品種眾多,曲目豐繁的態勢,大致可分為合奏與獨奏兩大類。合奏樂器多為鑼鼓、鎖吶、二胡、琵琶、揚琴、三弦、笛、笙、簫等等。獨奏樂器通常以古琴、琵琶、二胡、板胡、笛子、箏等為主。

3.中國古五音歌曲 樂曲 拜托 急 所有五音歌曲 樂曲名

五音不全 唱歌時,有人唱得不搭調,常常走音,把握不住do、re、mi、fa、sol、la、ti七個音階,唱歌變成絕無優美旋律可言的“念歌”或“喊歌”了。

在卡拉OK廳人人有此類受折磨體驗,大家笑說唱者毫無藝術天分,“五音不全”。 明明是“七音”卻叫“五音”,是怎麽回事呢? 這要說說“五音”概念。

中國是個文明古國,音樂的發展也有悠久歷史,但古樂曲是五聲音階,同西方有別。如用西樂的七個音階對照壹下的話,古中樂的“五音”相當於do、re、mi、sol、la少去了半音遞升的“fa”和“ti”。

當然,古中樂的五音唱名,不可能同西樂的“哆、來、咪、索、拉”叫法壹樣,唐代時用“合、四、乙、尺、工”;更古則用“宮、商、角、徵(讀zhǐ音)、羽”了。所以,如果我們稍加留意,正宗中國古樂曲,是沒有“發(fa)”和“稀(ti)”兩個音階的。

比如,現在還時有聽到的江南小調《茉莉花》即是古曲之壹,它全曲若用唱名哼出,只有“哆、來、咪、索、拉”,全無“發、稀”兩音;名古曲,嶽飛詞的《滿江紅》亦然。 順便提壹下,如果發現被人稱做“中國古曲”的音樂歌曲,出現有“發、稀”音階唱名,那它不是冒牌貨就是被今人改造了。

五音是中國古樂基本音階,故有“五音不全”成語了。

4.音律的音樂中的音律

我們把樂音體系中各音的絕對準確高度及其相互關系稱為音律。 在音樂之父巴赫大力提倡十二平均律之前,西洋的音階不但有很多種類,同時音程的劃分也是用純律這個系統。 純律是指兩個音的聲波震動的比例越單純,則這兩個音聽起來會越和諧,反之則越不和諧。這也是人類耳朵天生的特性,所以早期所謂和諧音程的聲波震動比例大致如下:

完全壹度 1:1 完全八度 1:2

完全五度 2:3 完全四度 3:4

大 三 度 4:5 小 三 度 5:6

大 六 度 3:5 小 六 度 5:8

綜上所述,最和諧的音程當然是完全壹度,其次是完全八度,但二度和七度則是相當不和諧的音程。其震動比例壹定是很奇怪的比例。雖然純律最符合人類耳朵對美聲的要求,能夠有非常優美的和聲音響效果,但卻不太實用。因為這樣的比例會因為轉移調性而有很大的麻煩,例如C大調的主音是DO,應該以DO為起點,依照比例而定出其他音的音高,但如果轉到G大調,所有的音的音高就會稍微做壹些改變了。在巴洛克時代之前,因為樂曲形式簡單很少轉調,但隨著樂曲形式越復雜,純律就變成是相當麻煩的系統了。 隨著音樂的發展,純律的缺點就顯示出,為了解決這問題,十二平均律應運而生。

A:十二平均律:

將壹個純八度(如c1—c2)平均分成十二個均等的部分——半音,這種定律法就叫“十二平均律”。

B:十二平均律最大的優點:

不管怎樣移調或轉調,都能夠獲得均等的音樂效果。但這是相對的,因為十二平均律是將壹個八度均分成12等分,所以每壹個半音之間的震動比數都是壹個除不盡的無限小數,所以無論演奏哪壹個 *** 都不可能得到真正完全諧和的音樂效果,只不過十二平均律影響的幅度相當小,比較之下仍是非常好的壹個音程系統。 當前MIDI無法取代真人演奏效果的原因是因為真人演奏時演奏家會憑自己的耳朵判斷音程和諧的程度,通常比較接近純律,但在電腦中現時還無法更好做到,根本原因是音程定義系統上有著根本的差異,不過差異不太大。但是技術進步正在改變這種局面,通過電腦演奏越來越能獲得自然的音樂。 事實上它是純律的壹部分,它規定五度音的頻率之比為2:3,其他音程都由若幹個五度產生,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簡譜中的1 2 3 5 6)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順序是:宮→徵→商→羽→角。實踐表明,按照五度相生律的音高演奏的旋律是最優美的,弦樂器就是典型的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的樂器。

5.中國古代音律的韻味

中醫認為, 五音,即角、徵、宮、商、羽,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並與人的五臟和五種情誌相連。如宮調式樂曲,悠揚沈靜、淳厚莊重,有如“土”般寬厚結實,可入脾;商調式樂曲,高亢悲壯、鏗鏘雄偉,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角調式樂曲,朝氣蓬勃,生機盎然,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徵調式樂曲,熱烈歡快、活潑輕松,具有“火”之特性,可人心;羽調式音樂,淒切哀怨,蒼涼柔潤,如行雲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腎。中醫的“五音 療疾”就是根據5 種調式音樂的特性與五臟五行的關系來選擇曲目,以調和情誌,調理臟腑,平衡陰陽,達到保持機體氣機動態平衡、維護人體健康的目的。

變徵調式的代表性樂曲如荊軻赴秦前高漸離所奏的缶曲,其風格正是悲壯蒼涼。

變宮調式的樂曲比較少見,暫缺。

6.什麽是音律~

我們可以把聲音歸納為三大類:語音、樂音、物音。

如果沒有聲音,不僅人類無法生存,就是壹切生物也不可能生存。人類的文化是人們***同創造的,所以每壹個人都可以***享文化成果。

音樂文化也不例外,她是人類的***同語言。“音律”這個名詞的解釋應該是:用數學的方法計算物理振動的音響學;用數學的方法計算物體振動時發出的聲音中,音的頻率相互關系;音樂中各旋律音階中的標準高度的相互關系。

人類在沒有語言溝通以前,人們為了在群體***同捕獲壹個大的野生動物的時候,用自己的呼叫聲或吹響號角表明自己的地理位置,其音高有相對的高度,這就是最古老的音律。人類在遠古的夏商時期,通過各種自娛活動,用直覺判斷的方法,創造出了不少樂器,如牛角號、牛骨笛(只有二、三個音)、蘆葦管笛等等。

人們在樂器演奏中創造了音律,這些音律雖然不是計算得來,但是其可聽程度是用人耳的直覺判斷,產生了“1”、“3”、“5”、“6”等有相對音高的音律。由於當時的歷史原因和人們對音樂的認識有限,其音律沒有固定下來。

那麽什麽時期才開始初步明確音律呢?可以說是在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那時蘆葦簫管(稱為龠)已經出現而且流行,人用口可以同時吹奏長短不同的二支、三支甚至更多的管數。蘆葦管笛同時發聲時,發現了哪些相對音高好聽、哪些不好聽的蘆葦簫管。

於是,把好聽的、協和的蘆葦蕭管(長短不壹樣、音高不壹樣)保留起來,便利以後仿制。從這時開始,人們就發現簫管越長,發出的聲音就越低;簫管的長度短則發出的聲音高。

按現今的音律驗證方法可知,古人保留使用協和的蘆葦簫管的音程是:以某壹根管長為標準音的八度、純四度、純五度音程;次之以純四度管長為標準而制作的八度、純四度、純五度的協和簫管;再以純五度管長為標準而制作的八度、純四度、純五度的協和簫管……在中國出土的殷墟(約在公元前1401年至公元前1122年)甲骨文中就有“和”的記載。“和”即是(十三苗至十七苗)小笙的前身。

可見笙的歷史距今至少有3千年以上。既然有“和”這種器樂,就必然有音律。

從古到今笙的音律調制是用傳統的四度、五度、八度和聲音來調音準。可見在這時期,我國古老的四、五、八度相生音律產生了。

這種四、五、八度調音方法在現今器樂調音中仍有實際應用意義。請看四、五、八度循環、旋宮調音方法圖:音律的產生離不開聲音,聲音的產生則來自於振動。

當我們用發音體(如壹根弦或壹根竹管)通過外力使其振動,最早發出的音波是基頻聲音,這個基頻最容易使人聽到,然後按其各部分振動產生許多泛音***同存在。由於第三泛音以後的泛音很弱,人耳不容易分辨。

請看泛音關系圖:當樂器發出壹個1(Do)音時,實際上已存在“有規律的泛音列”(在每個物音的泛音系列中,都存在波腹和波節,波節不發聲音,波腹才會發出聲音)。我國的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的確立年代大概在商朝(約前16世紀)。

經過人類不斷在藝術實踐中積累經驗,囿於“龠”的前身就是蘆葦管簫而發展起來的,樂師們經過無數次的試驗,憑人耳的聽覺,確立某壹根管為基準,運用四、五、八度相生律調制出長短不壹的、帶有協和音高的蘆葦管簫,從而產生了“1”、“2”、“3”、“5”、“6”,這些五聲音階並且固定下來使用。這時,樂師們發現了蘆葦管簫的長短與音律的比率為9、8、7、6、5。

即:9的長度為宮音,商音則是宮音的九分之八(9:8),角音為(9:7),徵音為(9:6),羽音為(9:5)。從這些份數的關系比率,古人做出證實五聲音階中各音的計算方法,即是歷史書上記載的中國最早的音律計算方法。

古代這種五聲音階確立後,由某個主音連結許多高低不同的、有相互相生律產生的音,便產生了調。當時的音樂有三種主要調式:清調(羽調式)、平調(宮調式)、側調(商調式)。

約公元前770年,有《周禮春官》記載:大司樂“吹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又有《禮記?禮運》記載:“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綜上可知,“五聲”是古代壹切音樂的主體,“六律”是由“五聲”發展而成。

即:宮、商、角、徵、羽、變宮“7”。在“六律”的基礎上,古人把它再發展為“七律”。

發展的方法仍用“五度相生律”。在春秋戰國末期,古代樂師充分利用“四、五、八度旋宮相生律”的方法,開展了律制大改革。

產生並使用了“十二律”;其命名是:黃鐘“1”、大呂“#1”、太簇“2”、夾鐘“#2”、姑洗“3”、仲呂“4”、蕤賓“#4”、林鐘“5”夷則“#5”、南呂“6”、無射“#6”、應鐘“7”)。同時產生並使用了“24律”、“純律”,產生了“三百多律”等等。

當時,還未有“簡譜”和“線譜”的發明,所以定“音名”時,由宮廷樂師來定。盡管那時十二律已經出現,由於大多數樂器不能演奏十二平均律,而且音律的律制也太多,作曲樂師也沒有完善的作曲法,所以十二平均音律沒有在民間廣泛流傳。

音樂律制,經過2千多年來無數樂師的實踐後,證實應用“五度相生律”、“純律”、“十二平均律”這3種音律比較完善,而且在民間也。

7.什麽是音律

我們把樂音體系中各音的絕對準確高度及其相互關系稱為音律。

音律的分類 音律是在長期的音樂實踐發展中形成的,音律有多類,而人們熟知的主要音律有"純律"、"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 三種。其中"十二平均律"目前被世界各國廣泛采用。

音律幻想 純律 在音樂之父巴赫大力提倡十二平均律之前,西洋的音階不但有很多種類,同時音程的劃分也是用純律這個系統。 純律是指兩個音的聲波震動的比例越單純,則這兩個音聽起來會越和和諧,反之則越不和諧。

這也是人類耳朵天生的特性,所以早期所謂和諧音程的聲波震動比例大致如下: 完全壹度 1:1 完全八度 1:2 完全五度 2:3 完全四度 3:4 大三度 4:5 小三度 5:6 大六度 3:5 小六度 5:8 綜上所述,最和諧的音程當然是完全壹度,其次是完全八度,但二度和七度則是相當不和諧的音程。其震動比例壹定是很奇怪的比例。

雖然純律最符合人類耳朵對美聲的要求,能夠有非常優美的和聲音響效果,但卻不太實用。因為這樣的比例會因為轉移調性而有很大的麻煩,例如C大調的主音是DO,應該以DO為起點,依照比例而定出其他音的音高,但如果轉到G大調,所有的音的音高就會稍微做壹些改變了。

在巴洛克時代之前,因為樂曲形式簡單很少轉調,但隨著樂曲形式越復雜,純律就變成是相當麻煩的系統了。 十二平均律 隨著音樂的發展,純律的缺點就顯示出,為了解決這問題,十二平均律應運而生。

A:十二平均律: 就是將壹個八度均分成12個均等的音程,每壹個音程規定為半音,兩個半音為壹個全音。 B:十二平均律最大的優點: 不管怎樣移調或轉調,都能夠獲得均等的音樂效果。

但這是相對的,因為十二平均律是將壹個八度均分成12等分,所以每壹個半音之間的震動比數都是壹個除不盡的無限小數,所以無論演奏哪壹個 *** 都不可能得到真正完全諧和的音樂效果,只不過十二平均律影響的幅度相當小,比較之下仍是非常好的壹個音程系統。 MIDI再怎麽進步都無法取代真人演奏效果的原因是因為真人演奏時演奏家會憑自己的耳朵判斷音程和諧的程度,通常比較接近純律,但在電腦中無法做到,根本原因是音程定義系統上有著根本的差異,不過差異不太大。

半音、全音 十二平均律組織中最小的音高距離叫半音。兩音間的距離等於兩個半音的叫做全音。

八度內包括有十二個半音,也就是六個全音。 等音 音高相同而意義和記法不同的音,叫做等音。

等音是根據十二平均律而來的,因為只有在半音相等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產生等音。 五度相生律 事實上它是純律的壹部分,它規定五度音的頻率之比為2:3,其他音程都由若幹個五度產生,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簡譜中的1 2 3 5 6)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順序是:宮→徵→商→羽→角。

實踐表明,按照五度相生律的音高演奏的旋律是最優美的,弦樂器就是典型的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的樂器。 編輯本段形式特征 音樂與人的關系如此密切,不同音律對人的影響早就為中華傳統文化認同。

中國儒家、道家都有自己成系列的音樂,孔子聽到優美的音樂—韶樂,“余音繞梁”,“三日不知肉味”!華彥鈞的很多傳世名曲就是道教音樂。中國歷代統治階級將音樂與“禮”緊密聯系在壹起,《詩經》的“風”、“雅”、“頌”很多都是歌詞,當時都是配樂的。

中國封建社會還把音樂提高到反映施政民意,治國晴雨的高度,《呂氏春秋》、《史記》、《漢書》 、《後漢書》等都不厭其煩的竭力記下有關音樂與治國的同壹條類似“政治格言”的話:“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平也;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國之音悲以哀,其政險也。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

今天中華崛起,古典音樂也面臨繼承與發展、借鑒與創新、包容與自主的課題。在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探索方面,《梁祝》、《二泉映月》 等優秀曲目已取得中西合璧的完美配器,純粹中華精神弘揚的好成績。

在人民性與社會性的結合方面,《小河淌水》、《九曲黃河》 等都已登入大雅之堂,成為專家和普通群眾都喜聞樂見的好作品。在樂器個性與樂隊整體性的探索方面,《正月·梅》、《打虎上山》、《瀏陽河》 等已取得優異成績。

在生活性與思想性的結合方面,《黃河大合唱》、《戰臺風》等無疑已成為示範作品。在感覺性與理智型的結合中,《瑤族舞曲》、《火車開進苗山寨》等肯定是已取得成功的好作品。

在形式與技術的創新、探索方面,中國古典樂隊,吸取西樂樂器及表現手法為所用,西樂大、中、小提琴、包括豎琴與中國傳統樂器箏、簫、笛、阮、琵琶、二胡等的結合已取得成功。因為這些樂器不論在中樂、西樂中都是上可以銜接高音,下可以聯系低音的使用領域較寬廣的樂器。

而中樂中的嗩吶等與西樂中的小號等樂器因個性較鮮明,較獨特,包容性不強,兼容結合的探索就沒見成功的作品。看能不能在中樂嗩吶與鼓、鑼、鑔等打擊樂器的組合中,結合西樂鋼琴、小號、鋼鼓等創作壹些新樣式的中國吹打樂曲。

而最古老的中樂像塤、笙、古琴等能不能在簫、笛的參與下,結合西樂單簧管等創作出壹些新樣式的中國民樂,和中國古樂。爭取最終不依賴音響設備,在室外也能演奏面對眾多觀眾、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