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赤腳的童年》是我在五年級下冊的《四維閱讀》上看到的,算是不經意的偶遇。
那天,瑞在做功課,我在壹旁拿著這本書漫不經心地翻看。看到“打赤腳”這幾個字,我倍感親切,便仔細地讀了下去。這篇文章分為兩節,第壹節是“打豬草”,第二節是“打赤腳”。“打豬草”篇幅不長,只有不長的兩個自然段。讀到壹個非常美妙的句子,我不由自主地贊嘆:“寫得太好了,太美了!”
瑞感到很好奇,不由得放下了手中的筆,跑過來問:“哪裏呀?我看看。”我便把我發現的“美”讀給他聽。
作者在用鐮刀割著這些野生植物的時候,竟然覺得“把蟋蟀們的夜曲也割下來”了,這真是奇妙的聯想。我和瑞兒都覺得這句話越讀越有滋味。平凡的豬草,帶著蟋蟀的歌聲,使豬在搶食時也仿佛有了音樂伴奏。這麽壹寫,讓本來平淡無奇的鄉村生活充滿了詩意和美好。
打豬草,是壹代人童年的記憶。現在的孩子是體會不到那種樂趣的。在作者的敘述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對豬的喜愛。他說“豬並不蠢”,說豬是“可愛的動物”,說長大的豬“格外可愛”。盼著它快快長大,卻又為它最終被趕到山外集市上去賣掉而憂傷。
打赤腳,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我們的童年就是打著赤腳走過來的。到年底,媽媽才有空閑做壹雙新布鞋,平時得省著穿。打赤腳走夜路,壹不留神,腳底就會踩到刺或玻璃渣子,被紮和流血是常見的事。
我的家鄉雖有丘陵,但大部分是平原地區,打打赤腳似乎並無太大的風險。而作者的家鄉在成片的山嶺之中,那是更貼近自然的生活環境。他們是終日打著赤腳,在山裏,就像野獸壹樣出沒,在田野,就像風兒壹樣自由。放牛、砍柴、摘野菜、挖竹筍,上學、幹活,全憑壹雙赤腳。可是,誰也不覺得自己打赤腳是壹件委屈的事情。相反,童年的腳丫與大地零距離接觸的滋味,卻令人回味無窮。